弘扬华夏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颜钧

颜钧
  • 姓名:颜钧
  • 全名:字子和,号山农
  • 性别:
  • 国籍:明代
  • 出生地:江西吉安府永新县
  • 出生日期:1504
  • 逝世日期:1596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颜钧(1504—1596),字子和,号山农,又号樵夫,晚年因避明神宗朱翊钧讳,改名铎。明江西吉安府永新县三都中陂村(今江西永新县)人。颜钧上承王艮,下启罗汝芳,何心隐,为泰州学派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平民思想家。有《颜钧集》传世。


颜钧,明学者,泰州学派代表之一。字子和,号山农、耕樵,后更名铎。吉安(今属江西)人。世代业儒。曾受王阳明《传习录》影响。早年从学徐樾,继转入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门下。与赵大洲为同调学友,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罗汝芳、何心隐、程学颜等都曾入其门从学。因行事侠义,被誉为“儒侠”。不满封建官吏盘剥,曾赋诗《寄周恭节》,其中有两句:“若得春花遍九垓,世间都有三归台。”《论语·八佾》有“管氏有三归”,三归,此处指市租。为逃避地租等剥削,曾在家乡三都中陂村聚族人成立“三都萃和会”而为豪强、官吏不容。又常抨击时弊,曾被诬陷下狱,“得泰州心斋(王艮)之心传”(《明儒学案·罗汝芳》),强调心的主导作用,“平时只是率性所行,纯任自然”。罗汝芳谓“其学直接孔孟”。提出“大中学”即以儒家经典《大学》、《中庸》为据,创造出“大中学庸”一词,认为“此四字是孔门六经题旨,并认为可把大、中、学、庸四个字变成各自独立的哲学范畴,这是为儒学平民化而简化,也显示其对儒学的改造。”著作有《急救心火榜文》、《论大学中庸》、《耕樵问答》、《劝忠歌》、《劝孝歌》,清时编有《颜山农先生遗集》刊刻本,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颜钧集》。


颜钧世居永新三都中陂村,相传为唐代颜真卿的后裔。父亲名应时,为江南常熟训导,颜钧在兄弟中排行第四。自幼体质孱弱,智慧不开,被人视为痴儿。十三岁随父在常熟读书。十七岁时,父亲病故,仲兄颜钥又陷粮役,家道中落。颜钧因家贫不能继续读书,遂返乡,居家奉养寡母,一度苦闷不已。二十五岁时,经仲兄颜钥的引导,开始接触王阳明(守仁)的学说(手抄《传习录》),思想大变,自觉接受王阳明的“致良知”理论。二十八岁,服母丧期满,颜钧辞家出游,遍访吉安府内王阳明弟子,未遇一志同道合之人。公元1536年,颜钧再度访学,在北京得遇贵溪徐樾,从之学习三年,复由徐樾引荐,于公元1539年赴泰州王艮门下。


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启蒙学派。他产生于明代中后期,由泰州人王艮创立,历时两朝,风行天下,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王艮于明朝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从王守仁为师,学习、研究“王学”,为泰州学派奠定了基础。王守仁死后,王艮自立门户,在南京、泰州等地传道讲学,不少人前来求学、研讨,徐樾即王艮的弟子。泰州学派的主要观点以王艮的“淮南格物说”、“尊身立本”论为代表,以“格物”为宗旨,以“吾身”为本,“天下国家”为末,提出“修身是天下国家之本”,“身正而天下归之,正己而物正也”(《心斋语录》)等观点,传授对象以下层群众为主,学说接近下层百姓。


颜钧在从师徐樾、王艮期间,既加深了对王阳明学说的理解,又深受王艮学说的熏陶,再加之游历四方,博闻广识,思想愈加深刻、成熟。王艮将儒学理论简易化、平民化,认为“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愚夫愚妇与知能行便是道”。颜均继承这一思想,并从自身和平民的现实生活去推解儒学,将王艮的“大成学”衍化为自己的“大中学”。所谓“大中学”即其所谓“大学中庸”之学。在颜钧看来,“大学中庸”体现了儒学的精神命脉,所以他称为“仁神正学”,这是他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哲学理论。


颜钧的“大中学”宣传“急救人心”的道德救世思想。大中学是平民儒学,故其与官方儒学不同,不重在教人如何“做官”、“治世”,而是重在如何“做人”、“救世”。颜钧“大中学”的本质特征是人民性,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然的,人应率性而行,纯任自然。他深深同情受苦受难的人民,大胆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反对程朱理学,对君主专制政体和封建礼制也颇有微词。其叛逆思想和战斗性性格,在当时封建制度下是难能可贵的,其历史光辉是永恒的。

版权所有©趣古籍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8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