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公元1650-1749),字在泾,号拙吾,晚号饲鹤山人。今江苏吴县人。清代医家。生活于康、乾年间,约与叶天士、徐大椿等人同时。年轻时因家境中落曾于寺院中卖字谋生,能诗善文,和著名文人沈德潜等有交往。后改业医,医术高超而不求世人闻知,晚年隐居在浙江花溪以著书自娱。
尤氏钻研《伤寒论》、《金匮要略》很深,所撰《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是研究张仲景学说中有影响的著述。他对同时代医家柯琴多有继承发挥,提出了“六经皆能自受风寒”的观点。世以《伤寒贯珠集》与柯琴的《伤寒来苏集》并重。后世医家对尤氏的评价虽褒扬程度不同,但对其一生勤勉,在医学一途上用心刻苦、撰述丰富都交口称赞。这种精神也很值今人效法。
[正 史]
尤怡,字在泾,江苏吴县人。父有田千亩,至怡中落。贫甚,鬻①字于佛寺。业医,人未之异也。好为诗,与同里顾嗣立、沈德潜游。晚年,学益深造,治病多奇中,名始著。性淡荣利,隐于花溪②,自号饲鹤山人,著书自得。其注《伤寒论》,名曰《贯珠集》。谓后人因王叔和编次错乱,辨驳改订,各成一家言,言愈多而理愈晦。乃就六经,各提其纲,于正治法之外,太阳有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阳明有明辨法、杂治法;少阳有权变法;太阴有脏病、经病法,经脏俱病法;少阴、厥阴有温法、清法。凡病机进退微权③,各有法以为辨,使读者先得其法,乃能用其方。分证甚晰,于少阴、厥阴、温清两法,尤足破世人之惑。注《金匮要略》,名曰《心典》。别撰集诸家方书、杂病治要,足以羽翼仲景者,论其精蕴,曰《金匮翼》。又著《医学读书记》,于轩、歧以下诸家,多有折衷,徐大椿称为得古人意。怡著述并笃雅,世以《贯珠集》与柯琴《来苏集》并重焉。
《清史稿·尤怡传》卷五○二
[注 释]
①鬻(yu):卖。②花溪:地名。在今浙江省境内。③微权:细微变化的权衡、把握。
[相关史料]
尤怡,字在京①,长洲人。布衣。怡始得韩伯休术,欲晦姓名,诗亦不求人知,而重其诗者,谓得唐诗三昧。
《吴门补乘》卷五
喻氏②之书脍炙人口者,以其繁简得宜,通乎众耳。然以尤在泾先生《贯珠集》较之,则又迳庭矣。……立为正治法、权变法、干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等,仲景著书之旨,如雪亮月明,令人一目了然,古来未有。何其《金匮心典》梓行于世,并采入御纂《医宗金鉴》③,而《贯珠集》一书,尚未传播?良可惜哉!
清·唐立三《吴医汇讲·读伤寒补天石贯珠集二书合记》
怡字在泾,号拙吾,工诗,与顾秀野、沈归愚为友,著《北田吟稿》。乾隆间以医名于世。尝病方、喻、程三家④之书条分未当,因分伤寒三阳治法为十一门,三百九十四条,方九十道;三阴治法三门,一百十七条,方二十七道。提纲挈领,束繁归整,为《贯珠集》。虽踵沿陋习,播乱原文,较之三家,则醇⑤多疵少。其《金匮心典》尤精简可宗。又著《金匮翼》专疗杂病,分四十九门,每门各别类次,论治简而有要。惟每类之末必有新定之方,意欲度越古人,犹是金元故态。《读书记》虽无甚精诣,亦可见其用心之勤苦矣。
清·曹禾《医学读书志》下卷
〔注 释〕
①在京:为“在泾”谐音之误。②喻氏:指喻昌。③《医宗金鉴》:清乾隆年间由政府组织编写的大型医学丛书。刊于公元1742年。全书采辑自《内经》至清代诸家医书,“分门聚类,删其驳杂,采其精粹,发其余蕴,补其未备”(见卷首奏疏)。共90卷,25种。④方、喻、程三家:指明代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清初喻昌(《尚论篇》)和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⑤醇:通“纯”。纯正,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