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又称赤帝,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姜姓部落的首领,一说炎帝即神农氏,约生于距今5500—5600年,出生地是今宝鸡市南郊的姜水。其具体生卒年、死因不可考。据说在位120年,传说的炎帝陵在陕西宝鸡、湖南炎陵县等地。炎帝部落原居渭水中游,后迁往四方,有一支发展到中原,经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之战,炎帝姜姓部落与黄帝姬姓部落联合,炎、黄被认为是各族的共同祖先。
炎帝生于姜水,因而以姜为姓,姜水在今陕西岐山东,是渭河的一条支流。从渭河流域到黄河中游,是古代羌人活动的地方。所以,炎帝可能是古羌人氏族部落的宗神。羌人以游牧为主,主要驯养羊群,当时正是母系社会末期:姜字的象形字好象女性管理羊群之意,羌字的象形字好像人跪着一足在挤羊乳。后来这一支羌人由牧羊转入农业生产,因此炎帝也被称为神农氏。
黄帝氏族亦为羌人之一支。这个氏族的始祖生于姬水之滨;因此以姬为姓。姬水即今陕西岐山县南横水河,姬、姜二水相邻。所以古籍中称黄帝和炎帝是兄弟。由于炎帝族首先发明农业,早就开始了半定居的农业生活,当时黄帝族仍过着游牧生活,所以炎帝族的强盛时期比黄帝族早数百年。
据说炎帝的母亲叫任姒,乃有蟜氏的女儿,又名女登,是少典氏的妃子。有一天,女登在华阳地方游玩,忽然看见天上出现一条巨大的神龙的头部,女登深受震憾,因而有孕,生下炎帝,据说炎帝是牛头人身,可能他领导的部落以牛为图腾。炎帝成长于姜水、炎帝的部落崇拜火(可能是刀耕火种的缘故),因此炎帝以火德称于天下,被推举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诸侯夙沙氏叛乱,炎帝没有兴兵讨伐,而是更加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坦陈自己的过失,夙沙氏的人民,自己攻灭其君而归服炎帝。炎帝在位120年,死后成为南方的赤色天帝,受到历代帝王的祭祀。传说的炎帝陵在陕西宝鸡,湖南炎陵县等地。
炎帝娶奔水氏的女儿听谈为妃。他的子孙继续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承袭炎帝称号,延续了五百来年,约有17代,其世系为: 炎帝——柱——庆甲——临——承——魁——明——直(帝值)——釐(帝来)——居——节茎——(参卢,榆罔)
传至炎帝榆罔时,势力衰弱,诸侯蚩尤趁机作乱,驱逐榆罔,夺取炎帝族的部落联盟领导权,自称炎帝,建都涿鹿,榆罔便与黄帝族联合。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今河北涿鹿县矾山镇西),战争很激烈,据说流血百里,血流漂杵,最后黄帝打败了蚩尤,杀之于中冀(即冀州中土,涿鹿附近)。
接着黄帝族与炎帝族又大战于阪泉之野(今河北省涿鹿县附近),经过三次大战,黄帝族终于战胜了炎帝族,从此华夏地区部落联盟的领导权落入黄帝族之手。炎帝势力退居南方。黄帝族想要谋夺炎族的领导权,乃是谋划很久的意图。当时炎、黄两族并存于黄河流域,黄帝在河北,荒凉寒冷,又有北狄侵扰,炎帝占有黄河南岸肥沃地区,黄帝想要向南方发展,遭到炎帝族的阻拦,因而二族相斗不可避免。
阪泉之战后,黄帝族占了优势,但炎帝的子孙仍沿黄河中下游发展。有脉络可寻。其中的共工部落长期在河南西部伊水和洛水流域活动,这地方古代称为“九州”,共工氏善于治水,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后人祀以为社神。共工氏后来与顓顼氏争夺天下失败,逐渐衰亡,退守西部山区,成为“九州之戎”。
炎帝后裔中得到发展的是四嶽部落,四嶽的始祖为伯夷,传说是共工的从孙,原本是祭山的官,后来成为山神。四嶽部落姜姓,后来发展为四个分支,即齐、吕、申、许。齐指春秋五伯之一的齐国,其开国君王吕尚是四嶽的后代,协助武王伐纣,受封为齐国。吕、申指周朝的诸侯吕国和申国,其地在今河南南阳地区,吕国曾制订古代第一部法典《吕刑》,申国曾联合犬戎,攻灭西周,建立东周。春秋时代,申国和吕国逐渐衰落,但齐国和许国仍很强大。许国在今河南许昌县,是个中等国家。
炎帝后裔中,还有一支在汾水流域,后来残存的还有沈、姒、蓐、黄四个部落。他们把所谓汾水之神名叫台骀的,奉为自己的始祖。这四个部落国家后来被兴起的晋国灭亡。
陕、甘、青、藏地区在古代是羌人活动的地区,据说,“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生氐羌。”由于伯夷父是炎帝的裔孙,这说明所有的氐人和羌人都是炎帝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