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岐(?-201年),东汉经学家。长陵(今渭城区窑店镇)人。初名嘉,因祖父为御史,他出生于御史台,取字台卿,又因避难改名岐,字邠卿。熟读经书,学识渊博,被马融看重,将其侄女嫁给他。初任州郡官吏,廉洁耿直,不避豪强,颇有声誉。桓帝永兴二年(154),入朝任司空掾,建议广泛重用有才之士,因宦官作梗,未被采纳,贬皮氏(今山西河津)行政官。因著文抨击宦官当政,遭到唐衡忌恨。永寿四年(158),唐衡兄唐玹做京兆尹虎牙都尉,与赵岐同在京兆尹做事,唐玹品德、能力不及赵岐,京兆的人都轻慢他,赵岐和他的堂兄赵袭又几次给他做了不好的评论,唐玹加深了对赵岐的仇恨。延熹元年(158)唐玹升任京兆尹,赵岐便与侄儿赵戬逃亡到了外地,唐玹将赵岐的家属宗亲都杀害。他逃难出走,隐姓埋名,在北海国(今山东省昌乐县西)卖饼为生。安丘(今山东省安丘县西南)大户孙嵩把他隐藏起来,长达数年。唐衡死后,赵岐才得赦免,由公卿们推举担任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刺史。中平元年(184)征拜议郎,不久转任车骑将军长史,升任敦煌郡太守。初平元年(190),献帝西迁长安,任太仆。兴元元年(194)出使荆州,督催租粮和物资粮草,前后运输不绝,献帝拜为太常。建安六年在荆州去世。赵岐砥砺节操,为官清正。30岁时得了重病,卧床7年不起,自以为将死,作遗书告诫侄儿说:“大丈夫在世,隐避而没有许由的节操,出仕而没有伊尹、吕尚的功勋,天不佑我,还有何说!可以在我的墓上立一墓碑,刻道‘汉朝有个逸民,姓名叫做赵嘉。有志而无时运,是命有何办法!’”为反对当时侈奢的殡葬陋俗,他告诫子孙:“我死以后,墓中堆沙作床,以布为席,身穿白衣,头发覆盖身上,上盖一床单被。当天下葬,立即掩埋。”赵岐善于绘画,去世前预先给自己建好了墓室,并亲自作画。中间主位画自己的图像,两边客位画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个贤人,都作有赞颂之辞。在经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撰写的《孟子章句》是汉代诸家《孟子》注中仅存的一部,成为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家。后世研究《孟子》,大都奉他为圭臬,代传不衰。另一部重要史学著作《三辅决录》,记述三辅之事甚详,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除论述经学外,写了许多反对宦官豪强、倡导居官廉洁、颂扬劳动者的文章,深得人心。著作大多散失,《孟子章句》收入《十三经注疏》,清代张澍和茆泮林辑本收入《二酉堂丛书》《十种古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