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1906年9月24日—1970年9月23日),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人。贫农家庭出身。少年时代是在地主的高利贷和地租的重压下度过的,常年帮助父亲种地、放牛、拾柴,有时做挑担小贩,饱受辛酸。他从小喜爱民间曲艺、戏剧和民间乐器,深受民间文艺的熏陶。十四岁读高小,1925年考入山西长治第四师范初级班学习,受“五四”新文学的影响,写过一些新诗和小说。1926年因参加反对腐败校长的学生运动被开除,后又被反动军阀阎锡山逮捕入狱。出狱后,长期生活在农村,作过乡村小学教师,非常熟悉农民,对新文艺与广大农民群众相脱离的状态不满,开始致力于文艺通俗化、大众化工作,立志要创作“使老百姓喜欢看”的作品。1930年在山西《大风报》上发表短篇小说《铁牛的复职》。1933年至1936年,写了《金字》、《打倒汉奸》、《蟠龙峪》等作品。1937年后,参加抗战工作,在乡里作宣传和民政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任过区长,1939年任《黄河日报》副刊编辑。1940年后调到太行区《新华日报》作校对。1942年负责编辑和发行通俗小报《中国人》。其后参加八路军,任随军的报纸和书店的编辑。1943年发表了为人们所熟知的优秀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1944年,华北新华书店),小说通过一对农村青年的恋爱故事,歌颂了农村新人新事,歌颂了他们反封建恶霸势力和封建思想的胜利,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随后他参加了太行农民的减租减息运动和反奸反霸斗争,并于1943年和1945年以此为题材写了短篇《地板》、中篇《李有才板话》(1943年,新华书店),长篇《李家庄变迁》(1946年,东北书店),特写《孟祥英翻身》(1946年,新华书店)和鼓词《庞如林》等。这些作品因为在内容上深刻反映了当时农村阶级斗争的曲折、复杂和尖锐性,又具有工农群众所喜爱的民族化大众化的风格,这就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中《李有才板话》是当时反映农村阶级斗争最杰出的作品,被称为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作。1945年至1948年,他先后在太行文联和华北新华书店工作。北京解放后,即到京参加戏剧改革,任《说说唱唱》主编、《人民文学》编委,并主持大众文艺研究工作,兼任《工人日报》记者。其间发表了短篇小说《邪不压正》、《福贵》、《小经理》、《传家宝》、《两个世界》、《田寡妇看瓜》等。1950年发表了以婚姻自由与妇女解放为题材的著名小说《登记》(1950年,工人出版社),剧本《万家楼》、《开渠》和文学评论集《大众文艺论集》(1950年,工人出版社)等。1951年以后回到自己所熟悉的太行山,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其间曾参加历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历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发表了优秀长篇小说《三里湾》(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深刻反映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两条道路的斗争,描写了农村新生活的美丽图景,塑造了一群形象鲜明的人物,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受到读者的普遍好评。此外还发表了《老杨同志》、《铁锁的冤屈》、《表明态度》等短篇。1956年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8年发表了反映1957年农村整风运动的短篇小说《锻炼锻炼》(作家出版社),当时曾引起读者热烈讨论。此外,还写了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根据地人民生活和斗争的长篇评书《灵泉洞》(上部;1959年,作家出版社),鼓词《石不烂赶车》(根据田间的《赶车传》改编),上党梆子剧《三关排宴》,短篇《老定额》、《套不住的手》、《互作鉴定》、《卖烟叶》、《实干家潘永福》等。1965年写了上党梆子《十里店》(1978年,《人民文学》第五期)。他的作品集有:《赵树理短篇小说集》(1949年,新华书店)、《赵树理选集》(1952年,开明书店)、《三复集》(1960年,作家出版社)和《下乡集》(1963年,作家出版社)等。赵树理是在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我国文坛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是一位把自己全部创作都呈现给农民群众的优秀“人民艺术家”(周扬《论赵树理的创作》)。他的全部作品,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农村在解放前后各个不同时期阶级斗争的现实,可以称为农村从土改到公社化时期的一部斗争史诗。他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小说以及“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新小说的优良传统,形成了新颖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风格,刻划人物,善用“白描”手法,侧重“神似”,不重“形似”,语言“明朗隽永而时有幽默感”(茅盾《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他的作品,大多已被译为英、法、俄、德、日、印尼等文字。文化大革命中,被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致死。粉碎“四人帮”后,于1978年10月17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为他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