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清之(1176年11月2日—1252年1月1日),字德源,南宋庆元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曾两次任理宗赵昀的丞相,极有文才,崇尚理学,颇有治国为君之言,但无安邦定国之行,政绩平平。
少年时代的郑清之,聪慧颖悟,极有文采。嘉泰二年(1202)入太学。36岁的时候登进士第,官做峡州(今湖北境内)教授。
当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隔淮水与金对峙,湖北已属边境,不断受到金人的侵扰。南宋为求苟安,又割地又赔款,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再加上连年旱蝗灾害,人民流离失所,纷纷起义,朝廷捉襟见肘,各地官吏乘机鱼肉百姓。湖北的茶商聚众暴动,郑清之献计对总领何炳说:“这些人非常精悍,不易镇压,应当把他们拉拢过来,编成士兵,战事吃紧的时候可以起用。”何炳听从了他的建议,立即下达招募令,人们纷纷而来,号曰“茶商军”,随后调到边境参与戍守。这可是一石二鸟之计:一方面,安抚了人心,消除了内忧;另一方面,壮大了抗金的力量,可谓棋高一着。
戍边的名将赵方,不仅带兵有术,而且留意人才,知名人士陈、游九功与名将扈再兴、孟宗政皆由他提擢。他非常器重郑清之。《宋史》记载这样一个故事:一次,赵方邀清之一起吃酒,席间,命两个儿子赵范、赵葵出来拜见。但是赵方拉着郑清之不让他答谢回拜,这在当时是不合“礼”的,郑清之只是一个峡州教授,并且赵方还以二子相托,可以推测,这时的郑清之已经很有名气。
嘉定十一年(1218),郑清之调任国子监书库官。嘉定十六年,升迁国子学录。郑清之因学识渊博、满腹经纶而誉满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引起了史弥远的注意。
皇子竑,初名均,寻改名贵和,是宁宗第十子。嘉定十四年(1221)被立为皇子,封祁国公,次年进济国公。他向来看不惯丞相史弥远的专权误国,发誓即位后,一定要先除掉史弥远。对此,史弥远非常恼怒,觉得皇子是自己的大敌,遂想废掉他,另挑一个与自己关系好的人作皇子。
史弥远选中了沂王后嗣赵贵诚,他知书识礼,对史弥远非常尊重,每次见面一定自称小侄向其行礼,并且好学不倦,洁身自重,每次上朝,都肃衣整冠,静默以待,深得朝野赞许。史弥远决定对贵诚刻意培养。
谁来教导未来的王子呢?史弥远想到了国子学录郑清之。一是同乡情谊(史弥远也是浙江宁波人),不致泄密,二来郑清之的确腹有诗书,冠盖京华,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于是史弥远邀郑清之密谈,对他说:“皇子竑昏愦,不能担当大任,听说沂王嗣子贵诚很贤能,如今想挑一位讲官,你最合适,请你循循诱导,事成之后,我的丞相交椅非你莫属,但是这些言出我口,入你耳,务须保密。”郑请之欣然应允。不久,史弥远上奏宁宗让郑清之担任了沂王府教授,开始着手栽培贵诚。
在史弥远的授意下,郑清之每天辅导贵诚读书习文,研究理学。每次拜见史弥远,郑清之都带着贵诚的诗文翰墨,赞不绝口,用“不凡”二字来形容贵诚,这更加坚定了史弥远立贵诚为皇子的决心。
嘉定十七年(1224)阴历八月,宁宗染病很重,史弥远假诏将贵诚召入宫中。郑清之对贵诚说:“丞相准备立你为太子。”贵诚一愣,半天没吭声,郑清之急了,说:“史丞相认为你可成大器,才将心腹话相告,现在你一言不发,我拿什么回复丞相?”这些话,一半是威胁,一半是相求,谁都知道不依史弥远是什么下场,再说贵诚也确实想当皇子,况且自己的老师已经做到这种地步了,自己还怕什么呢?于是便全托付给史弥远和郑清之两人去办。
五天以后,宁宗病危,史弥远便矫诏立贵诚为皇子,改赐名为赵昀。紧接着,郑清之也随赵昀到宁王府任教授,并且升迁太学博士。
又过了五天,宁宗病死在福宁殿。赵昀被推上皇位,是为理宗。此时的郑清之,既是皇帝的老师,又有定策之头功(据《宋史》记载,当时的诏旨皆由清之所定),以后自然会飞黄腾达了。
理宗继位后,史弥远继续专权,其死党充斥朝廷,理宗根本无法插手过问政事,只能与老师郑清之每日在宫中研习道学,读书习文。理宗本是沂王之后,年纪又轻,初来皇宫没有多少人能谈得来,整日又无朝事可理,对于自己这位博学多识的老师,既尊敬又感激。二人相处久了,颇为默契,理宗视之为知己,不断提升,让郑清之时刻伴随自己左右。比如:理宗一即位,立即封郑清之为诸官大小学教授,升迁宗学博士、宗正寺丞兼权工部郎,兼崇政殿说书。同年,又改兼兵部兼国史院编修官,宝录院检讨官,迁升为起居郎,仍兼史官、说书、枢密院编修官,感恩戴德之情不言自明。
宝庆二年(1226),郑清之权工部侍郎,暂权给事中,后又任给事中,侧身执政之列。仅过了两年,到绍定元年(1228),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签书枢密院事等要职,同时兼修国史、宝录院修撰、端明殿学士。绍定三年(1230)授官参知政事兼签书枢密院事。次年又兼同知枢密院事。绍定六年史弥远死,理宗于是任命郑清之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这年郑清之53岁。
郑清之自与史弥远废济王竑拥立赵昀后,短短几年内,仕途通达,官运亨通。史弥远的专权朝政给了清之与理宗朝夕相处的机会,使理宗在受冷落的情况下倍加视其为心腹,进而屡加提拔,才使他没几步就登上了右丞相兼枢密使之宝座。
史弥远死后不到半月,理宗就下诏宣布明年为端平元年(1234),以示改元更化,亲自料理各种政务,独断专行。身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的郑清之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欲要有一番作为。
君臣二人首先把史弥远的死党驱出朝廷,然后大赦天下,召回了名士真德秀、魏了翁、崔与之,君臣欲振兴朝政。
正是这一年,蒙古派来使者联合南宋灭金,理宗一心为祖上雪耻,郑清之也想牛刀小试,贸然同意蒙宋结盟。
在南宋和蒙古的夹击下,金很快灭亡了。蒙古也按照盟约开始撤兵。理宗在太庙隆重地举行仪式,告慰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忘形庆祝。这时,大臣赵葵建议趁蒙军撤退之际,出兵占领三京(指北宋时的西京洛阳、东京开封、南京应天府),郑清之竟非常支持,也打动了理宗的心,遂下令出兵。这时三京已被蒙古军队洗劫一空。由于宋军粮运不继,军粮缺乏,再加上汴堤决口,洪涝泛滥,参加北征的宋军便很快被蒙古军所击败。“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由于南宋的违约背盟,便给蒙古一个南侵的借口。
端平二年(1235)六月,蒙古大汗窝阔台分道进兵,大举侵宋。郑清之引咎请求辞职,倒是理宗念及恩情,降职留用,拜特进、左丞相兼枢密使。端平三年八月,蒙古军攻破德安(今湖北安陆)。九月,又破兴元(今陕西汉中)、大安(今陕西汉中西),长驱直入四川。
四川一带,唐宋以来富甲天下,南宋初年虽屡遭金军的破坏,仍是重要的经济区。每年上交户部三司赋税500多万贯,四总领所2500余万贯,金银、绫绢之类还没计算在内。财赋税收入在这个疆土日蹙的偏安王朝中举足轻重。现在,蒙古军频繁出入四川,全川各地遍遭蒙军铁蹄践踏,所存州县无几,国家财政更是雪上加霜,十分困窘,人民怨声载道,纷纷上书谴责作出错误决策的丞相郑清之,骂他为“端平败相”。郑清之深明自己的处境,极力请求辞职。迫于压力,理宗不得已罢免了郑清之左丞相的职位,给他一个提举洞霄宫的闲差。
郑清之乐得逍遥自在,日夜与宾客门生徜徉于山水间。虽然不能掌权执政,却没少了荣华富贵、声名权势。嘉熙三年(1239),被封为申国公。第二年,赐御书“辅德明谟之阁”匾,又赐缗钱十万盖宅院。理宗对郑清之的确恩宠有加。
淳祐元年(1241),蒙古大汗窝阔台病死,蒙宋双方议和停战,战争暂告一段落。此时理宗身边缺乏栋梁之材,朝中大臣都不称心意,无人替他分忧,于是,战争一停息,又开始起用郑清之,郑虽极力推辞,但仍在淳祐四年被任命为少保、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的职衔,进封卫国公。淳祐五年正月,又升任少傅,进封越国公。没过多长时间,郑清之的儿子郑士昌病死,老年丧子,郑清之非常悲痛,执意乞求归田,理宗竟没有答应,官升一级,拜少师,并赐西湖渔庄。
从嘉熙三年(1239)开始,理宗任命乔行简为平章军国重事,李宗勉为左丞相,史嵩之为右丞相。乔行简年届80,遇事模棱两可,无好无恶;李宗勉尚能清谨守法,公平处理政事;右丞相史嵩之却受他叔父史弥远的影响,喜欢专权。一旦乔行简告老,李宗勉去世,史嵩之便一手遮天。太学生多次上书,众怒难犯,理宗只得另任命范钟、杜范为左、右丞相兼枢密使。然而杜范在位80天就得重病去世。淳祐六年(1246),左丞相范钟因涉嫌谋杀杜范等人被迫辞职,右丞相游侣也多次上书乞求归田。朝中不能没有丞相,理宗便想起用史嵩之,殿中御史章王炎、右正言李昂英、监察御史黄师雍一起上书,弹劾史无君无父,罪行恶劣,虽死难赎。翰林学士李韶也抗疏力阻,理宗不得已放弃了任用史嵩之的主张。
继相乏人,淳祐七年(1247),理宗只好请郑清之重新出山,并拜官太傅、右丞相兼枢密使、越国公。此时清之已经是71岁的老人,无意朝政,放浪湖山,自号“安晚”。理宗多次派出宫中内侍催促,只好勉力赴任。拜相之后,力不从心,政事多交给他的侄孙郑平原代理,他的妻、子趁机纳贿,引起许多人的非议。淳祐九年,又任左丞相兼枢密使,拜太傅。淳祐十年,任保宁节度使,充醴泉观使,封齐国公,接着告老引退,不久病死,终年75岁。理宗辍朝三日以示悼念,特赠尚书令,追封魏郡王,赐谥号“忠定”。
郑清之既是理宗的老师,又有定策之功,一生声名显赫。两次任相都有顺其自然的因素,然又为当时的局势所决定。空有力挽狂澜之志,但没能改变内忧外患的政局,可以说在丞相位没谋了丞相政。然而郑清之学识渊博,能从理学中阐发古圣先贤的深刻哲理,来教导告诫理宗治国为君之道,做理宗的老师倒是非常合格的。
郑清之在理宗做太子前就是他的老师,深为理宗所敬仰。即位后,理宗不理朝政,君臣二人在后宫研习理学,交往更加密切,情若父子。理宗经常拿一些日常生活小事来请教清之。一次,理宗听到有人议论自己穿鞋浪费,便问郑清之:“我的鞋不破不换,为什么还招来诽谤呢?”郑清之回答:“节俭与浪费是相比较而言的,孝宗和高宗相比,当然节俭多了。宁宗自奉如寒士,你和他相比,须超过他才能显出你的节俭来。”理宗点头称是。自此,理宗非常注意厉行节约。
郑清之曾给理宗讲读《仁皇训典》,告诫理宗:先帝仁宗、孝宗在位时之所以天下太平、国势强盛,是因为二帝英明仁厚,要理宗继承祖先遗训,发扬光大。理宗在位期间,几次下诏大赦天下,开仓放粮,救济百姓,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时统治阶级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淳祐十年(1250),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一持敬,二典学,三崇俭,四力行,五能定,六明善,七谨微,八察言,九惜时,十务实。又上疏奏:“敬天之怒易,敬天之休难,天怒可忧而以为易,天休可喜而以为难,何哉?盖忧可惧心生,惧则怒可转而为休;喜则玩心生,玩则休或转而为怒。”皇帝大喜,命史官记录下来,载入史册。
郑清之是理论大家,也是忠心耿耿的大臣。在他任提举洞霄宫闲差时,听到边境形势紧张,便上书理宗:不要过分后悔当初贸然出兵的决定,以免伤了身体,影响大事。其心殷殷,其情切切。就是在他病重的那年冬天,仍惦记着天不下雪会影响理宗的情绪,一下雪,便命人捧雪到床边看,欣慰的说:“皇帝见百官贺雪,一定非常高兴。”言行之间流露出对皇帝的忠诚。
理宗也视郑清之为近臣,每当郑清之请求辞职,理宗都极力挽留,对他眷顾不衰,屡加晋封,为了表示对郑清之的看重,竟在淳祐六年为他破了祖宗先例,允许郑清之功及祖先,追封他的高祖郑洽为太保。
理宗在位期间,由于蒙宋战争,国家财政十分紧张。为了戍边,不断地增设军队,不断地来回调防,徒徒消耗了不少军晌,一些统兵大员也趁机捞取钱财,郑清之思虑变通之法,命枢密院按时间、缓急、道路远近调防,并变革军队编制,来节省政府开支,收到一定的效果。
当时各路军队非常缺盐,执掌大权的盐官妄自抬高盐价,提高盐税。郑清之罢了盐官的职,并令他们交出非法所得钱财,上缴国库,对一些混水摸鱼的官员也严加惩罚,勒令拿出数倍于所得上交国家。还停罢沿江船税,保证军队的供应。
这些就是郑清之的政绩。不能算什么大的改革之举,但就当时的局势———奸佞当道、小人得势来看,没有不畏强暴,一心为国之心是不会如此做的。
郑清之作为皇帝的老师,又有定策大功,理应官场得意,权倾中外。虽然登上宰相之位,但很快便自行引咎降职,这份心胸与同时代专权横行的史弥远、贾似道之类相比,不知要好出多少倍。
更难得的是,退位后,不思芥蒂,依然故我,按自己的标准向皇帝论道讲史,丝毫没有居功生怨的意思,更没有拉帮结派,向皇帝进谗言,借以打击别人。这样伟大的人格力量在南宋官吏中是不多见的。汤中曾经论事攻击过郑清之,等到郑清之再相,汤中怕受到报复,便请求辞职,清之极力挽留他,闭口不谈过去之事。徐清叟曾上书理宗判过郑清之的罪,但清之觉得他是个人才,再相时极力提拔他。郑清之用人不计个人得失,从国家大局出发任用贤德有才之人,足以证明他是一位仁人。
郑清之辅佐理宗,是理宗任命的丞相中比较清正的一位,对理宗的影响也很大。虽然灌输的理学没能拯救南宋,这只能说明郑清之不是一个好的实践家,却掩没不了他理论家的光彩。
郑清之文采极佳,奏疏之类多不留底稿,有《安晚集》60卷遗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