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尔岐(1612~1678),明清之际学者。字稷若,号蒿庵居士,又号汗漫。济南济阳(今属山东)人。自幼攻读《四子书》和应试的八股文,后考取诸生。明末理学不断受到冲击之时,仍墨守程朱学说,倡“性命”理论,著《天道论》、《中庸论》,竭力维护孔孟程朱“道统”。兵难毁家后,悲不欲生,欲弃家入山,因母在无养,不果,自此无意人间名利,绝意科举,而学乃益笃。他反对在国难当头,卖身发迹的知识分子,认为他们“矜巧舌,文章熟,夸善斗”(《蒿庵集》卷四),不足为法。清廷以其为宿儒,举其名贡入太学,劝其入仕,推辞不就,讲学故里,以教授乡间子弟和埋头著述为务。学术上与顾炎武、刘友生、李象先、李顒、王宏撰等人交往密切,并且接受了顾“博学行己”的主张,认为“《论学书》(顾书),粹然儒者之言,特拈博学、行己二事以为学鹄,确当不易,真足砭好高无价之病;‘行己有耻’一语,更觉切至。……苟博学有耻,真实践履,自当因标见本,合散知总,心性天命,将有不待言而庶几一遇者。故性命之理,胜说不可也,未始不可默喻;侈于人不可也,未始不可验诸己;强探力索于一日不可也,未始不可优裕渐渍,以俟自悟”(《蒿庵集·答顾炎武书》)。故其学宗程朱,“以笃志力行为先务,虽崇尚“性命”之说,甚至做文章也是“只字必谨,而皆得于经之意。”(《碑传集》卷一百三十)但也部分地接受了汉学家们的“实学”思想,因此,他为学既钻研宋学的“义理”,也从事汉学的考据,并且“深于汉儒之经而不沿训诂,邃于宋儒之理而不袭语录”(同上),表现出一定的独创精神。但他主张研求程朱“性命”学说的目的,是要从中阐扬中庸之道,“欲倡正学于天下。”(同上)虽好治经,但仍与王夫之同偏性理,终非经师。对其偏重“义理”的倾向,顾炎武曾致书批评规劝,指出:“心性天命于学者本无涉”(同上),而笃守“性命”之说,是“自为竭绝之道”(同上)。但他自閟一意,终不以为然。对其所著《仪礼郑注句读》,顾炎武又誉为“独精三礼,卓然经师。”(《清学案小识·翼道学案》)著作还有《周易说略》、《诗经说略》、《夏小正》、《弟子职注》、《老子说略》、《春秋传议》、《蒿庵集》、《蒿庵闲语》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