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成(1092—1159),两宋之际理学家,字子韶,号横浦居士、无垢居士。
一、状元的故事和传说
北宋元祐七年(1092),张九成(字子韶,号横浦居士)出生于开封(今属河南)。这时的大宋帝国已开始走下坡路,边患日重。靖康元年(1126),金兵渡过黄河,攻下开封,掳走了徽宗、钦宗二帝及后妃、皇子、皇女、宗室贵戚和大批财物。宋徽宗的第9个儿子康王赵构正在河北作战,得以逃脱。靖康二年(1127),被拥为皇帝,是为高宗,年号建炎。
在战乱中,张九成一家南迁钱塘(今浙江杭州)避难。张九成的幼年及青年时代均是在人心惶惶的动乱年代里度过的。他从小刻苦读书,8岁能默诵六经,10岁时就擅长文学,14岁时来往于郡里的乡学,十分用功,不畏艰难,潜心学习。曾拜理学家杨时为师,学问日益长进。
由于连年战乱,科举停止。张九成为无法实现科举入仕的理想而叹息。有一次,他梦见殿试放榜,高中状元。虽是南柯一梦,却更加激起学习热情。
建炎三年(1129)年初,金兵南下扬州。十月,金将兀术率兵过江,追击宋高宗,被击败于桐庐(今浙江桐庐)牛山下,掳掠人财北退,又遭韩世忠大军截击,受阻达480天,从此退守长江以北,一个时期没敢再用兵。高宗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建立偏安政权,暂时平稳以后,绍兴二年(1132)第二次开科取士。高宗为了光复中兴,提出在殿试对策中,如有能为治国安邦提出好的建议者,给以好的名次。
杨时对张九成说:“这是中兴以来第二次开科,你在对策中应鼓励皇上要有刚强宽广的胸怀,不要为一时的挫折而灰心丧气。”
殿试时,张九成在策文中写道:“愿陛下刚强奋进,不要为艰难而沮丧。臣以为,金人有必亡之势,中国有必兴之理。因为从历史上看,好战的必败,不讲礼义的必败,人心不明的必败,金人占了这3个必败的因素。”
在具体问题上,张九成着重提出不要任用、更不要听信宦官的建议。他写道:“历代中兴的帝王,大都以仁义为尚,不听谗言,不任小人,这是中兴的根本。宦官插手朝政,是国家不祥的征兆。现在,有的宦官干预朝政,这是臣所担忧的。应该让宦官们按其职责服侍皇上,打扫宫苑。如果他们当中有结交往来的,应明令严禁;如果有干预政事的,应立即诛灭。”
相传,张九成写到“竖貂闻于齐而齐乱,伊戾闻于宋而宋危”,即竖貂、伊戾两个宦官祸国的史实,有宦官前来偷看他的对策,张九成掩卷正色说:“正在说你们呢,请不要看!”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对此事有记载,但略有不同,说:“张九成参加殿试,到吃饭时策文还没写完。宦官来催,张九成说:‘现在正谈到你们呢!’”
张九成还写道:“民间百姓都知道享受天伦之乐,陛下贵为天子,冬不得温,夏不得凉,早晚无处去请安,感时遇物,难道不想念被掳走的两位皇帝吗?”
张九成的殿试受到高宗赏识,钦定一甲第一名。这一年,他40岁。他对策中的一些名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如“澄江泻练,夜桂飘香。陛下享此乐,必曰:‘西风凄动,两宫得无忧乎?’”后来,李清照在诗中写有“桂子飘香张九成”,就是指他策中的用语。
据说,由于张九成的对策忠愤激发,无所顾忌,被钦点为第一,凌景夏第二。当时,有一个叫吕顾的大臣说凌景夏的词比张九成好,请高宗更改。高宗却说:“士人初进,便须区别是忠是佞。张九成所对,上自朕躬,下至百执事,所讲无所畏避,宜首选。”
二、初入仕途多艰辛
张九成高中以后,初次外放,任为镇东军签判。签判全称“签书判官厅公事”,是个幕僚官。
金主为了镇抚华北地区,并为了在金宋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地带,把宋的叛臣刘豫扶持起来,建立所谓齐国,管辖陕西、河南等地,这实际上只是金人手中的一个傀儡政权。
早在张九成殿试的对策中就认为:“刘豫背叛君亲,委身于夷狄,奸邪无道,这是小人,如同儿戏,不必顾虑。”因为张九成策文的内容、文采均好,在民间广为流传,伪齐在宋朝的间谍也得到了它,见内容涉及刘豫,就带回伪齐,呈给刘豫。刘豫读后恨透了张九成,召了刺客,去临安寻找机会刺杀张九成。张九成听说后十分坦然,毫无惧色。
刘豫还在大街上张贴告示,讨伐张九成。这些话传到了高宗耳中,却误传成了张九成去开封归附刘豫。他问沈必先:“有没有这件事?”沈必先上奏,张九成正在做官,两天前还有文字上报。高宗调查以后,明白了原因,对他进行了褒嘉。
当时,有些百姓为了生活,违犯了食盐只准政府晒制贩运的“盐禁”,私自晒盐。提刑官张宗臣要逮捕几十个晒私盐的百姓。张九成偏向百姓,说不可逮捕。张宗臣不高兴地说“这是丞相批准的法令。”张九成说:“皇上多次下诏,要体谅民情。你不领会皇上的意思,只听丞相的,这是为什么?”张宗臣大怒。张九成辞官而去。
张九成在经学研究上素有成就,遐迩闻名。辞职之后,许多人慕名前来求学,其中不乏名士。
赵鼎出任丞相以后,在政治上主张对金作战,以图恢复中原,同时推荐、选用人才。他推荐张九成为太常博士,到职时改为著作佐郎,不久由副职任为正职,即著作郎,负责朝中撰拟文件告示,同时负责记录每日朝中大事,称为“日历”。
以后,张九成又外放为浙东提刑,但是他辞官未就。赵鼎再次举荐,任为宗正少卿,礼部侍郎兼侍讲,又兼刑部侍郎。侍郎为中央各部的副职,仅次于尚书。张九成既有学术上的侍讲官职,又身兼礼部、刑部两部的侍郎,成为朝中有权势的大官。
任职期间,发生了一个案件。有一个人因被诬告而判罪,最后定为“大辟”罪,这是一种残酷的死罪。张九成详细阅读了案件的卷宗,认为证据不实,可疑处很多,请复审。结果,真是一桩冤案。朝廷以为张九成平反了一宗冤案,应该给予奖赏,而他说:“我在刑部任职,造成冤案,我也有责任,哪能领赏?”坚决辞却。
三、主战反被秦桧罢官
宋高宗时期,对金人的和与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一派力主讨伐,恢复大宋版图;一派主张委曲求全,与金议和,有的甚至不惜投降卖国。高宗在秦桧等人唆使下,杀害了抗战派爱国将领岳飞,解除了韩世忠、张俊等抗战将领的兵权。朝中大权逐渐为投降派把持。
金主向宋诱降,提出“议和”,而其实质是要宋向金俯首称臣。金人提出以后,朝中大臣议论不止。赵鼎是主战派,张九成支持赵鼎,对他说:“金人实际上是虚张声势,以图撼动中国。”他提出,如果议和,应该以宋的条件为依据,不能任凭金人所为。他提了10项条件,说金人承认这10项条件才能谈判和议。正在这时候,赵鼎因竭力主战,反对秦桧被罢官。投降派秦桧独揽大权。皇上问张九成的看法,他仍坚持:“敌人多诈,不可轻信其言,不可不查!”秦桧借口张九成在皇帝面前妄议西汉灾异,有忤皇帝之罪,谪为邵州(今湖南邵阳)知州。
秦桧,世之奸贼,对张九成仍不肯罢休。张九成到邵州后,前任留下的是空虚的仓库。秦桧死党何铸把罪名加在张九成身上,又把他诬为赵鼎一党。张九成终于被免去职务,连州官也做不成了。张九成心底坦荡,并不避讳与赵鼎意见一致。秦桧以此向高宗进谗言:“自古朋党为奸,无不害怕皇上知道,这个张九成却不怕。这样的人不能做行政官,让他管宫观吧。”宋代建了一些道教宫观,各有一名官员管理。于是,张九成被彻底罢去行政职务,去江州(今江西九江)管理太平观。
四、婚姻生活
张九成少年时代,有一天晚上与朋友凌季文在河边散步,见到前边有一个女子,衣冠楚楚,他们二人快走,却怎么也赶不上,二人心里奇怪。走到一个空旷的地方,女子突然回头一笑,竟是一个绝色美人。二人又惊又喜,才要上前询问,那个美人却从水面上缓缓走去。
张九成结婚后,妻子不幸早逝。中状元以后,为他说媒的很多,他却选了浦口马氏为继妻。这个马氏是个寡妇,人人都惊奇张九成的做法。
原来,马氏初嫁于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吴察,生了一个儿子,已经7岁,吴察死后,由姑姑龚氏抚养。张九成偶见马氏,见她姿色同少年时见到的女子很像,因而,不顾社会舆论娶了这个寡妇。这个马氏却无福分,嫁给张九成仅2年便患病而死。马氏死后,张九成为她撰写了墓志铭,叙说了自己与她的结合,毫不隐饰这段恋情。
张九成早年信佛,晚年更为诚笃,与爱情婚姻不如人意亦有关系。有一天,他参拜参喜禅师,禅师以话试探他:“缘何起得早,妻被别人眠。”张九成听后大怒,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侮辱。于是,参喜禅师笑道:“看来,你俗心还很重呀。”
张九成婚姻的不幸,导致他曾一度削发为僧,号为“无垢子”。
明代邵灿曾以张九成为生活原型,写成传奇剧本《香囊记》,描写张九成考中状元后,与妻子贞娘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张九成大魁天下后,因得罪了丞相,被遣为岳飞幕下,参加抗金战争,不久又奉命出使金邦,被拘囚。张九成的母亲及妻子贞娘等在家中。有一乞丐拿着九成的紫香囊讨食,并伪说九成已战死疆场。张九成的弟弟张九思听说后乃赴前线寻兄。金兵破汴京开封后,贞娘与母亲逃难,中途失散,寄居在周姥姥家。有赵运使之子,从乞丐处将紫香囊买来,作为聘礼,欲强娶贞娘为妻。这时,九成自金邦逃归临安(杭州),得授观察使,遇贞娘持紫香囊前来告状,夫妻相会。终又找到母亲与弟弟,全家团圆。
这个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它表现了张九成对爱情的忠贞。
五、谪居南安14载
张九成被秦桧贬去管理太平观,但秦桧心毒手辣,仍不肯罢休。
经山名僧宗杲,喜谈禅理,不少人慕名而来,向他请教。张九成一向研究佛学,因而也往来于宗杲门下。秦桧以小人之心,认为这些人聚集在一起,难免说他的坏话,于是,指使詹大方,像当年诬陷岳飞一样,诬陷张九成谤讪朝政。高宗不知真假,遂罢去张九成一切职务,贬谪南安军(今江西大余)。
在南安军期间,张九成潜心读书,研求学问。《鹤林玉露》记载,他住在城西宝国寺,他的居室有一扇矮窗。或每日黄昏,室内渐暗,或清晨天尚未大明,他就拿着书在窗前阅读。时间长了,当他离开南安军宝国寺的时候,他居室窗前每天站立读书的地方,方砖上已留下了深深的一双鞋印。
被贬谪之后,张九成生活清贫,但他安之若素,有人送他黄金,他坚辞不受。
张九成虽然离开了官场,但仍与官场上的朋友往来。汪应辰也因反对秦桧而遭贬,二人仍书信往来。张九成父亲病故,汪应辰前来吊唁,互通声气。
另一个反对秦桧而遭贬谪的人洪忠宣,死后其灵柩经过南安运回原籍。张九成不顾个人安危,亲自祭奠。祭文中写着:“年月日具位某,请以清酌之奠,告于某官之灵,呜呼哀哉!”
张九成被谪南安达14年之久。
六、创“横浦学派”
张九成被秦桧贬谪的地方,地滨横浦,因而曾名横浦,张九成也就自号为横浦居士。
在学术上,他著述甚丰,学生也不少,终生研究经学,注释儒家经典,有很多独创性,是宋代的一个大儒学家,他的门徒继承其学,世称横浦学派。
张九成在研究儒家著作的同时,也研究佛学,并与宗杲、参喜等大师交往。他在访问参喜禅师时说:“打死心头火,特来参喜禅。”认为已解除俗念,而参喜以为他“轻轻扑一扇,炉内便起烟”。说他世俗观念并未摆脱,仍是一扇就着火。
他的学说揉合儒佛而为之。他开创的横浦学派,遭到朱熹等人的攻击,未能大兴。
张九成的主要著作有《横浦集》20卷,早在宋绍定年间,已梓刻问世。
他还著有《尚书详说》50卷。后人于明代编成的《横浦全集》,收有他关于《大学》、《中庸》、《孝经》等疏证。另外,他还写有《孟子传》29卷,《书传统论》6卷,《心传》3卷。
七、“见玉带则止”
秦桧死后,张九成才被召回京都,任命为温州(今属浙江)知州。到任以后,吏部派来官员督促郡中居民缴纳军耗,百姓不胜其负担,无力缴纳。张九成上书吏部,力陈这种做法的弊病,而吏部不听,坚持征收。于是,张九成挂冠辞官而去。
宋人叶绍翁在《四朝闻见录》中记载,张九成读书的时候,遇到一位异人,说他“见玉带则止”。他中状元当了官,有人说已经应验了。但辞官以后已经病重。有一天与客人交谈,共同看一条玉带,客人介绍说:“这是王钦若当年以计取的上方玉带。”张九成一生遭奸臣陷害,痛恨奸臣,他见到玉带就说:“奸臣!奸臣!”声音渐小,溘然而世。此说虽然虚妄,却也反映了张九成痛恨奸臣的心情。张九成死时68岁。宝庆初年追赠为太师,封荣国公,谥号“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