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东汉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少博学,好辞章,善操琴,妙音律。数学天文,无不通晓。建宁中,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后因上书批评朝政获罪,流放朔方。遇赦后,亡命江湖十余年。董卓当政时,再度出仕,初置祭酒,又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后拜左中郎将,故世人称之“蔡中郎”。封高阳乡侯。及王允诛董卓时,他受牵连而入狱,死狱中。擅长篆、隶书。世上传说他曾经入嵩山学习书法,于石室中得一素书,上面篆写李斯并史籀用笔之法,于是苦苦研诵三载,终于明白其旨意。熹平四年与五官中郎将堂溪曲等上奏灵帝获准。蔡邕乃亲书于碑,延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碑始立,观览摹写的人众多,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又传其曾在修鸿都门时,见工匠用刷白粉的帚在墙上刷字,受其启发,归而作飞白书。唐张怀瓘《书断》卷上谓蔡邕飞白书“得华艳飘荡之极”。卷中列其八分、飞白入神品,大篆、小篆、隶书入妙品,评曰:“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今古”。又曰:“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他所书的汉碑主要有《鸿都石经》、《真定宜父碑》、《范臣卿碑》等。书论主要有《大篆赞》、《小篆赞》、《九势》、《隶书势》、《笔论》等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