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华夏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朱生豪

朱生豪
  • 姓名:朱生豪
  • 全名:文森
  • 性别:
  • 国籍:近代
  • 出生地:嘉兴人
  • 出生日期:1912
  • 逝世日期:1944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朱生豪(1912—1944),原名文森,又名文生,学名森豪,笔名朱生、朱朱等,嘉兴人。1912年2月2日生于一个破落的商人家庭。三四岁时,即由叔祖母、母亲教读《三字经》、《神童诗》、《千字文》等。5岁入嘉兴开明初小读书,9岁毕业,得甲级第一名。1921年秋入嘉兴县第一高级小学就读。次年冬,母朱佩霞病逝。1924年,父陆润突然患疾去世。生豪过早结束了幸福的童年生活,养成了沉默而又坚毅的性格。是年7月,高小毕业,成绩为全班之首。经插班考试,升入嘉兴秀州中学初二年级就读。语文与英文成绩优异,深得师长赏识。高中时期开始试写新、旧体诗歌,并练习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片断。论文《古诗与古赋》及诗《雨丝》、剧本《英雄与美人》等作品,发表在校刊《秀州钟》上,初露了其文学才华。其时英语课本采用《莎氏乐府本事》及莎剧之选读,生豪经常欣然反复诵读,悉心研讨。1929年中学毕业,经秀州中学校长黄式金、教导主任顾惠人提议,校董事会一致通过,保送杭州之江大学深造并享受奖学金待遇。在大学,主修中国文学系,选修英文辅系。对历代作家、中外诗人的名篇佳作广泛涉猎,而且臧否得失,独具卓见。著名词学家夏承焘对生豪评价极高,誉为“之江办学数十年,恐无此未易才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之江大学成立抗日救国会,当选为委员,担任文书股工作,积极投入抗日救国活动。在大学时期,即从事诗词创作,参加之江诗社,屡有作品发表在校刊上。1933年大学毕业,获文学士学位。是年夏,经作家胡山源介绍,去上海世界书局英文部任编辑,参与编辑《英汉(求解、作文、文法、辨义)四用辞典》。亦为《少年文库》作注释。1935年春,开始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准备工作,研读原著,搜集资料,对翻译莎士比亚戏剧逐渐酝酿成熟。特别是听说日本人因中国没有莎氏全集的译本而讥笑中国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后,更加坚定了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决心。1936年8月8日译成《暴风雨》第一稿。此后陆续译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9部喜剧。译稿先后交世界书局,准备汇集出版。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译稿毁于战火。生豪从上海避难至嘉兴,接着嘉兴濒临沦陷,遂同亲友辗转避难至新塍、新市等地,稍得安宁,即埋头补译失稿。一年后,重返世界书局。在工作之余,继续研读莎剧,亦创作诗歌、散文或翻译外国文学(小说),发表在《红茶》文艺月刊上。1939年应邀入《中美日报》社,为国内新闻版撰写《小言》,鞭斥日伪,激励抗日斗志。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中美日报》被日军查封。补译的莎剧稿件资料及历年来创作的《古梦集》(旧体诗词、译诗)、《小溪集》、《丁香集》(新诗)等,均遭毁失。1942年5月1日,在上海与之江大学同学宋清如结婚,嗣后去常熟岳父家小住,莎士比亚喜剧译稿全部补译完毕。1943年1月,生豪夫妇回嘉兴定居。时嘉兴为沦陷区,日伪横行,环境险恶,生豪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保持了高昂的民族气节,闭门不出,摒绝交往,把全部精力扑在译写工作上。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开始,次第译出莎士比亚全部悲剧、杂剧,又译出英国史剧4部,连同喜剧在内,共31部。1944年6月后,终因结核病日渐沉重,不得不放下已经开始译写的《亨利五世》译稿。病中两次在昏迷中突然高声背诵莎士比亚剧本原文,音调铿锵,表情极为严肃。12月26日去世,年仅32岁。


1947年秋,译稿由上海世界书局分三辑(喜剧、悲剧、杂剧)出版,计27部剧本。195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戏剧集》。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莎士比亚全集》,内收朱生豪译31部剧本。其译本以“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护原作之神韵”为宗旨,译笔流畅,文词华瞻。朱生豪是我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


1987年,宋清如将朱生豪的31部莎士比亚戏剧翻译手稿捐献给嘉兴市图书馆,受到嘉兴市人民政府的表彰。宋清如亦擅文学,相夫著译,抚养孤儿,整理出版遗译,保护手稿,数十年茹苦含辛,风格高尚。


朱生豪诗文稿多散佚,劫余零星诗词近年发表于《词学》丛刊等处。

版权所有©趣古籍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8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