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华夏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张澍

张澍
  • 姓名:张澍
  • 全名:号介侯
  • 性别:
  • 国籍:清代
  • 出生地:凉州府武威县人
  • 出生日期:公元1776年
  • 逝世日期:1847年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张澍(公元1776年—1847年),字百瀹,又字寿谷、时霖等,号介侯、鸠民、介白,凉州府武威县人,世居武威城内吉府巷。父名应举,是一名秀才,靠蒙学教书维持生计。母亲张氏,是元朝驸马高昌王后裔。童年丧母,自幼聪明过人,又勤奋好学,10岁前在父亲指导下读书,10岁时入乡里私塾,几乎无人能做他的老师。后来,拜进士刘作垣为师,学业进步很快。


张澍于清高宗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到西安参加乡试,榜列第四。24岁时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清仁宗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被派到贵州省玉屏县任知县,后代理遵义县知县、广顺州知州。由于他性格刚正不阿,为人正直廉洁,丝毫不徇私情,因而在两年内三易其地。为此,他受到排挤,辞官回到西安。因生活困难,接受了汉南书院主讲席之聘。他用两年时间游历陕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后在安徽治水有功,补任四川省屏山县知县,接着代理兴文、大足、铜梁、南溪知县。


据张澍《潘石生考功传》记述,他曾在北京与武威同乡潘挹奎做过一次深刻的交谈。潘挹奎曾指出,张澍性情耿直,走仕途之路,恐不合时宜,应早居林下,潜心著述。但他未听友人忠告,又于道光年间任江西永新知县、临江通判等职。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因疾病辞职,结束仕宦生涯。


引退后的张澍游历了江西、安徽、江苏、湖北等地,相会了当时的名流宋翔凤、郑延祯、陶澍、钱泳、俞正燮。57岁时回到西安和乐巷整理刊印自己的著作。不久,患了眼疾,双目失明。他叹息说:“夺我双眸子,世间少数百卷奇书!”清宣宗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五月,卒于西安寓所,享年72岁。


张澍一生仕途不得志,但在学术上成就很大。清朝张之洞《书目答问》附录《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称张澍“才气双全,一时惊以为异人”,列入经学家、史学家、金石学家内。张澍的《姓韵》《辽金元史姓氏录》《西夏姓氏录》《姓氏寻源》《姓氏辨误》等“姓氏五书”,被《清史稿·文苑列传》称为“绝学”。张澍在任地方官时,重视地方志的编纂。他主持重修的县志有《屏山县志》和《沪溪县志》,亲自编纂了《五凉旧闻》《大足县志》《凉州府志备考》《续黔书》《蜀典》等。


在金石学方面,张澍写的金石题跋都收集在《养素堂文集》内。他的代表作《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即西夏碑),碑正面刻西夏文,背面刻汉文,是一件珍稀碑刻。此碑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在辑佚方面,张澍编辑的《二酉堂文集》《诸葛忠武侯文集》比较有名。他也是位诗入,《养素堂文集》中有诗3051首。


张澍一生著述甚丰,生前已刊印著作32种207卷,未刊著作多种,其中大部分于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被法国人伯希和以低价收买,带到法国,收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少部分于1963年由陕西博物馆收藏。

版权所有©趣古籍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8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