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部汇考一
上古
黄帝,以冬至,迎日推策。
按史记五帝本纪不载。 按《封禅书》:黄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于是,黄帝迎日推策,后率二十岁,复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黄帝仙登于天。
陶唐氏
帝尧命和叔宅朔方,以正仲冬。
按《书经·虞书·尧典》: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
〈蔡传〉日短,昼四十刻也。星昴,西方白虎七宿之昴宿。冬至,昏之中星也。亦曰:正者。冬至阴之极,子为正阴之位也。又按,此冬至日,在虚昏中昴。今冬至,日在斗,昏中壁。中星不同者,盖天有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岁有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天度四分之一而有馀,岁日四分之一而不足。故天度常平运而舒,日道常内转而缩。天渐差而西,岁渐差而东。此岁差之由,唐一行所谓岁差者是也。古历简易,未立差法,但随时占候修改,以与天合。至东晋虞喜,始以天为天,以岁为岁。乃立差以追其变。约以五十年退一度。何承天以为太过,乃倍其年而又反不及。至隋刘焯取二家中数七十五年为近之。然亦未为精密也。因附著于此。
周
周以冬日至,命大司乐奏六变之乐于圜丘,而降天神。
按《周礼·春官·大司乐》,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太蔟为徵,姑洗为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
〈订义〉王氏曰:圜钟,正东方之律。帝与万物相见,于是出焉。天无不覆,求天神而礼之,则其乐之宫,宜以帝所出之方,故以圜钟。 郑锷曰:先王用乐,各以其义类取声而用之,天功始于子,故用黄钟为角。角言功之始,天功成于寅,故用太蔟为徵,徵言功之成。天功终于辰,故用姑洗为羽,羽言功之终也。乐用员钟,鼓取天声,管取阳声,琴瑟取云和,舞取云门,而丘之体,又象天之员,祭之日用冬至一阳始生之日,以类求类,所谓天神之属乎阳者,安得而不降,此所以可得而礼。
汉
文帝十六年,日冬至,上祠泰一亲郊。
按《汉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郊祀志》:孝文十六年,日冬至,祠泰一,并祠五帝而共一牲,上亲郊拜。
武帝元鼎五年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立泰畤于甘泉,天子亲郊,见朝日夕月。
按《汉书·武帝本纪》云云。 按《郊祀志》: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昒爽,天子始郊拜泰一,朝朝日,夕夕月。寺则揖而见泰一,如雍郊礼。
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祀上帝于明堂,
按《汉书·武帝本纪》云云。
后汉
天子于冬至日,命八能之士以次行事。
按《后汉书·礼仪志》: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绝事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绛。至立春,诸王时变服,执事者先后其时,皆一日。日冬至夏至,阴阳晷景长短之极,微气之所生也。故使八能之士八人,或吹黄钟之律间竽、或撞黄钟之钟,或度晷景,权水轻重,水一升,冬重十三两。或击黄钟之磬,或鼓黄钟之瑟,轸间九尺,二十五弦,宫处于中,左右为商、徵、角、羽,或击黄钟之鼓。先之三日,太史谒之。至日夏时四,孟冬则四,仲其气至焉。先气至五刻,太史令与八能之士,即坐于端门左塾。太子具乐器,夏赤冬黑,列前殿之前,西上,钟为端。守宫设席于器南北面,东上。正德席鼓南西面。令晷仪东北三刻,中黄门持兵,引太史令八能之士入,自端门就位。二刻,侍中、尚书、御史谒者皆陛。一刻,乘舆亲御临轩,安体静居以听之。太史令前,当轩溜北面跪,举手曰:八能之士以备,请行事。制曰:可。太史令稽首曰:诺。起立,少退。顾令正德曰:可行事。正德曰:诺。皆旋复位。正德立命八能士曰:以次行事,间音以竽。八能曰:诺。五音各三十为阕。正德曰:合五音,律先唱。五音并作二十五阕,皆音以竽。讫,正德曰:八能士各言事。八能士各书板言事。文曰:臣某言,今月若干日甲乙,日冬至,黄钟之音,调君道,得孝道,褒商臣角民徵事羽物各一板。否则召太史令各板书封。以皂囊送西陛跪授。尚书施当轩北面,稽首拜上,封事。尚书授侍中常侍迎受报闻,以小黄门幡麾节度。太史令前曰:礼毕。制曰:可。太史令前,稽首曰:诺。太史令八能士诣太官,受赐陛者,以次罢。
〈注〉《乐叶图徵》曰:夫圣人之作乐,不可以自娱也。所以观得失之效者也。故圣人不取备于一人,必从八能之士。故撞钟者,当知钟。击鼓者,当知鼓。吹管者,当知管。吹竽者,当知竽。击磬者,当知磬。鼓琴者,当知琴。故八士曰,或调阴阳,或调律历,或调五音。故撞钟者以知法度,鼓琴者以知四海,击磬者以知民事。钟音调,则君道得。君道得,则黄钟蕤宾之律应。君道不得,则钟音不调。钟音不调,则黄钟蕤宾之律不应。鼓音调,则臣道得,臣道得,则太蔟之律应。管音调,则律历正;律历正,则夷则之律应。磬音调,则民道得;民道得,则林钟之律应。竽音调,则法度得;法度得,则无射之律应。琴音调,则四海合,岁气百川一合德,鬼神之道行,祭祀之道得。如此,则姑洗之律应,五乐皆得,则应钟之律应。天地以和气至,则和气应。和气不至,则天地和气不应。钟音调,下臣以法贺主。鼓音调,主以法贺臣。磬音调,主以德施于百姓。琴音调,主以德及四海。八能之士常以日冬至成天文,日夏至成地理。作阴乐以成天文,作阳乐以成地理。 《蔡邕独断》曰:冬至,阳气始动;夏至,阴气始起。麋鹿角解,故寝兵鼓。身欲宁,志欲静,故不听事,迎送五日。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非迎气。故但送不迎。正月岁首亦如腊。仪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夏至,阴气起,君道衰,故不贺。鼓以动众,钟以止众。故夜漏尽,鼓鸣则起,昼漏尽,钟鸣则息。
章帝元和二年冬十一月壬辰日,南至,初闭关梁。
按《后汉书·章帝本纪》云云。
魏
明帝景初元年十二月壬子,冬至始,祀皇皇帝天于圜丘,以始祖有虞帝舜配。
按《魏志·明帝本纪》不载。 按《晋书·礼志》景初元年十月乙卯,始营洛阳南委粟山为圜丘。诏曰:昔汉氏之初,承秦灭学之后,采摭残缺,以备郊祀。自甘泉后土,雍宫五畤,神祇兆位,多不经见,并以兴废无常,一彼一此,四百馀年,废无禘礼,古代之所更立者,遂有缺焉。曹氏世系,出自有虞氏。今祀圜丘以始祖帝舜配,号圜丘,曰皇皇帝天。方丘所祭,曰皇皇后地,以舜妃伊氏配。天郊所祭,曰皇天之神,以太祖武皇帝配。地郊所祭,曰皇地之祇,以武宣皇后配。宗祀皇考高祖文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十二月壬子冬至,始祀皇皇帝天于圜丘,以始祖有虞帝舜配。
晋
武帝泰始二年十一月,定二至合祀之议,冬至,亲祠圜丘于南郊。
按《晋书·武帝本纪》:泰始二年十一月己卯,并圜丘方丘于南北郊。二至之祀合于二郊。 按《礼志》:泰始二年十一月,有司议奏,古者丘郊不异,宜并圜丘方丘于南北郊,更修立坛,兆其二至之祀合于二郊。帝从之。是月,庚寅冬至,帝亲祠圜丘于南郊。自是后,圜丘方泽不别立。
宋
武帝永初元年八月,诏,停庆冬之仪。
按《宋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礼志》: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寮称贺,因小会其仪,亚于岁旦。晋有其注。宋永初元年八月,诏曰:庆冬使,或遣不役,宜省。今可悉停。唯元正大庆不得废耳。郡县遣冬使诣州及都督府者,亦宜同停。
梁
武帝天监三年,定冬至祀天之仪。
按《梁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隋书礼仪志》天监三年,左丞吴操之启称,《传》云:启蛰而郊。郊应立春之后。尚书左丞何佟之议,今之郊祭,是报昔岁之功,而祈今年之福。故取岁首上辛,不拘立春之先后。周冬至于圆丘大报天也。夏正,又郊以祈农事。故有启蛰之说。自晋泰始二年,并圆丘方泽同于二郊。是知今之郊禋。礼兼祈报,不得限以一途也。帝曰:圆丘自是祭天。先农即是祈谷。但就阳之位,故在郊也。冬至之夜,阳气起于甲子。既祭昊天,宜在冬至祈谷。时可依古,必须启蛰在一郊坛。分为二祭。自是,冬至谓之祀天启蛰,名为祈谷。
北魏
太祖登国 年,冬至,祭天,用乐奏舞。
按《魏书·太祖本纪》不载。 按《乐志》:太祖初,冬至,祭天于南郊圆丘。乐用皇矣,奏云和之舞。事讫,奏维皇将燎。
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十有一月,行幸委粟山,议定圆丘。甲申,有事于圆丘。
按《魏书·孝文帝本纪》云云。 按《礼志》:太和十九年十一月,诏曰:我国家常声鼓以集众,《易》称二至之日。商旅不行,后不省方,以助微阳微阴。今若依旧鸣鼓,得无阙寝鼓之义。员外郎崔逸曰:臣案周礼,当祭之日,雷鼓雷鼗,八面而作,犹不妨阳。臣窃谓以鼓集众,无妨古义。
孝武帝太昌元年十有一月丁酉日,南至车驾,有事于圆丘。
按《魏书·孝武帝本纪》云云。
北齐
北齐以冬至日,祀昊天上帝于圆丘。
按《隋书·礼仪志》:后齐制,圆丘,在国南郊,丘下广轮二百七十尺,上广轮四十六尺,高四十五尺,三成成高十五尺。上中二级四面各一。陛下级方维八,陛周以三壝去丘五十步,中壝去内壝,外壝去中壝,各二十五步。皆通八门,又为大营,于外壝之外,轮广三百七十步。其营堑土,广一十二尺,深一丈四,而各通一门。又为燎坛于中壝之外,当丘之景,地广轮三十六尺,高三尺,四面各有陛,以苍璧束帛。正月上辛,祀昊天上帝于其上。以高祖神武皇帝配,五精之帝从祀于其中。丘面皆内向。日月五星、北斗、二十八宿、司中、司命、司人、司禄、风师、雨师、灵星于下丘。为众星之位。迁于内壝之中。合用苍牲九夕牲之旦,太尉告庙陈币于神武庙讫,埋于两楹间焉。皇帝初献太尉亚献光禄,终献司徒,献五帝司空、献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太常丞已下。荐众星。其后,诸儒定礼圆丘,改以冬至云。
隋
高祖开皇 年定冬至,圆丘祀典及朝贺之仪。
按《隋书·礼仪志》:高祖受命欲新制度,乃命国子祭酒。辛彦之议,定祀典为圆丘,于国之南太阳门外,道东二里。其丘四成,各高八尺一寸,下成广二十丈,再成广十五丈,又三成广十丈,四成广五丈。冬至之日,祀昊天上帝于其上,以太祖武元皇帝配五方上帝。日月五星,内官四十二座,次官一百三十六座,外官一百一十一座,众星三百六十座,皆从祀上帝。日月在丘之第二等,北斗五星十二辰河汉。内官在丘第三等二十八宿。中官在丘第四等。外官在内。壝之内众星在内壝之外。其牲,上帝配帝用苍犊,二五帝日月用方色犊各一,五星巳下用羊豕各九。 又按志:冬至,文物充庭,皇帝出西房,即御座。皇太子卤簿至显阳门外,入贺。复诣皇后,御殿拜贺讫,还宫。皇太子朝讫,群官客使入,就位,再拜。上公一人,诣西阶,解剑升贺,降阶带剑,复位而拜。有司奏诸州表,群官在位者,又拜而出。皇帝入东房,有司奏行事讫,乃出西房,坐定。群官入,就位。上寿讫,上下俱拜。皇帝举酒,上下舞蹈,三称万岁。皇太子预会,则设座于御东南西向。群臣上寿毕,入,解剑以升,会讫先兴。
仁寿元年十一月己丑,有事于南郊。
按《隋书·高祖本纪》云云。 按《礼仪志》:仁寿元年冬至,祠南郊,置昊天上帝及五方天帝位,并于坛上,如封禅礼。
唐
高祖武德 年冬至,祭皇地祇于方丘,神州地祇于北郊,以景帝配。
按《唐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礼乐志》云云。
太宗贞观十四年十一月甲子朔日,南至,有事于圆丘。
按《旧唐书·太宗本纪》云云。
元宗开元 年定冬至,朝贺之礼。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礼乐志》:皇帝冬至,受群臣朝贺而会。前一日,尚舍设御幄于太极殿。有司设群官客使等次于东西朝堂。展县置案陈车舆。又设解剑席于县西北横街之南。文官三品以上,位于横街之南。道东襄宁侯位于三品之下,介公酅公位于道西。武官三品以上,位于介公之西少南。文官四品五品位于县东,六品以下,位于横街之南。又设诸州朝集使位。都督刺史三品以上,位于文武官三品之东西。四品以下,分方位于文武官当品之下。诸州使人,又于朝集使之下。诸亲于四品五品之南,设诸蕃方客位。三等以上东方。南方在东方朝集使之东西方。北方在西方朝集使之西。每国异位,重行北面。四等以下,分方位于朝集使。六品之下,又设门外位。文官于东朝堂。介公、酅公在西朝堂之前。武官在介公之南。少退,每等异位重行。诸亲位于文武官四品五品之南。诸州朝集使,东方,南方,位宗亲之南。使人分方于朝集使之下,诸方客东方,南方,在东方朝集使之南。西方,北方在西方朝集使之南。每国异位重行。其日,将士填诸街,勒所部,列黄麾大仗,屯门及陈于殿庭。群官就次,侍中版奏,请中严诸侍卫之官,诣閤奉迎。吏部兵部主客。户部赞群官。客使俱出次。通事舍人各引就朝堂前位。引四品以下及诸亲客等应先置者入就位。侍中版奏外办。皇帝服通大冠、绛纱袍,御舆出自西房。即御座,南向坐。符宝郎奉宝置于前。公王以下及诸客使等以次入就位。典仪曰:再拜,赞者、承传在位者皆再拜。上公一人诣西阶席,脱舄,跪,解剑,置于席,升当御座前,北面跪贺,称:某官臣某言天正长至,景福维新,伏惟开元神武皇帝陛下如日之升。乃降阶,诣席,跪,佩剑,俛伏兴纳舄,复位。在位者皆再拜。侍中前承诏降诣,群官东北西面称有制。在位者皆再拜。宣制曰:履长之庆,与公等同之。在位者皆再拜,舞蹈,三称万岁。又再拜。初,群官将朝,中书侍郎以诸州镇表,别为一案。俟于右延明门外。给事中以祥瑞案,俟于左延明门外。侍郎给事中俱就侍臣班。初入,户部以诸州贡物陈于太极门东东西廊。礼部以诸蕃贡物可执者,蕃客执入就位,其馀陈于朝堂前。上公将入门,中书侍郎、给事中皆降,各引其案入,诣东西阶下立。上公将升贺,中书令黄门侍郎俱降,各立取所奏之文,以次升上。公已贺,中书令前跪,奏诸方表。黄门侍郎又进跪,奏祥瑞。俱降,置所奏之文于案。侍郎与给事中引案退至东西阶前。案出初,侍中已宣制,朝集使及蕃客皆再拜。户部尚书进诣阶间跪奏,称户部尚书臣某言诸州贡物,请付所司。侍中前承制,退,称制曰:可。礼部尚书以次进诣阶间跪奏,称礼部尚书臣某言诸蕃贡物,请付所司。侍中前承制,退,称制曰:可。太府帅其属,受诸州及诸蕃贡物出,归仁纳义门,执物者随之。典仪曰,再拜。通事舍人以次引北面位者出。侍中前跪奏,称侍中臣某言礼毕。皇帝降座,御舆入自东房。侍臣从至閤,引东西面位者,以次出。蕃客先出,冬至不奏祥瑞,无诸方表其会。则太乐令设登歌于殿上。二舞入,立于县南。尚舍设群官升殿者坐,文官三品以上于御座东南,西向。介公酅公在御座西南,东向。武官三品以上又于其后。朝集使都督、刺史、蕃客三等以上座如立位。设不升殿者座,各于其位。又设群官解剑席于县之西北,横街之南。尚食设寿尊于殿上东序之端,西向。设坫于尊南,加爵一太官,令设升殿者,酒尊于东西厢近北,设在庭群官酒尊,各于其座之南,皆有坫幕,俱障以帷。吏部、兵部、户部主客赞群官客使,俱出。次通事舍人引就朝堂前位,又引非升殿者次入就位。侍中版奏外办,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御舆出,自西房即御座。典仪一人升就东阶上,通事舍人引公王以下及诸客使以次入就位。侍中进当御座前,北面跪奏,称侍中臣某言请延诸公王等升。又侍中称制曰:可。侍中诣东阶上西面称制。延公王等升殿上。典仪承传阶下赞者,又承传在位者,皆再拜。应升殿者诣东西阶,至解剑席,脱舄解剑,升。上公一人升阶少东西面,立于座后。光禄卿进诣阶间跪奏,称臣某言请赐群臣上寿。侍中称制曰:可。光禄卿退,升诣酒尊所,西向立。上公诣酒尊所,北面,尚食酌酒一爵授上公。上公受爵,进前北面授殿中监。殿中监受爵,进置御前。上公退北面。跪称某官臣某等稽首言,天正长至,臣某等不胜大庆。谨上千秋万岁寿。再拜。在位者皆再拜。立于席后。侍中前承制退,称敬举公等之觞。在位者又再拜。殿中监取爵奉进,皇帝举酒,在位者皆舞蹈,三称万岁。皇帝举酒讫,殿中监进受虚爵以授尚食。尚食受爵于坫。初,殿中监受虚爵,殿中典仪唱,再拜。阶下赞者承传,在位者皆再拜。上公就座后,立殿中,典仪唱就坐。阶下赞者承传,俱就坐。歌者琴瑟升座,笙管立阶间。尚食进酒至阶殿上,典仪唱酒至。兴阶下赞者承传,坐者皆俛伏起立于席后。殿中监到阶省酒,尚食奉酒进,皇帝举酒。太官令又行群官酒,酒至殿上。典仪唱再拜。阶下赞者承传,在位者皆再拜。搢笏受觯殿上。典仪唱就坐。阶下赞者承传,皆就坐。皇帝举酒,尚食进受虚爵,复于坫觞行三周。尚食进御食,食至阶殿上。典仪唱食至,兴阶下赞者承传,坐者皆起立座后。殿中监到阶省案,尚食品尝食讫。以次进置御前。太官令又行群官案,设食讫。殿上典仪唱就坐,阶下赞者承传,皆就坐。皇帝乃饭,上下俱饭。御食毕,仍行酒,遂设庶羞,二舞作。若赐酒,侍中承诏,诣东阶上,西面,称赐酒。殿上典仪承传,阶下赞者又承传,坐者皆起,再拜。立受觯,就席坐饮。立授虚爵,又再拜就坐。酒行十二遍,会毕。殿上典仪唱:可起。阶下赞者承传,上下皆起,降阶佩剑纳舄复位。位于殿庭者,仍立于席后。典仪曰:再拜。赞者承传,在位者皆再拜。若有赐物,侍中前承制,降诣群官。东北西面称有制,在位者皆再拜。侍中宣制又再拜,以次出。侍中前跪奏,称侍中臣某言,礼毕。皇帝兴御舆入自东房,东西面位者以次出。
德宗贞元六年十一月庚午,日南至,亲祀郊丘。
按《旧唐书·德宗本纪》:贞元六年九月己卯,诏:十一月八日,有事南郊太庙,行从官吏将士,一切并令自备食物。其诸司先无公厨者,以本司阙职物充。其王府官,度支量给廪物。其仪仗礼物,并仰御史樽节处分。十一月庚午,日南至,上亲祀昊天上帝于郊丘。礼毕还宫,御丹凤楼,宣赦见禁囚徒减罪一等,立仗将士及诸军兵,赐十八万段匹。
贞元九年十一月乙酉,日南至,上亲郊圆丘。
按《旧唐书·德宗本纪》:贞元九年十一月乙酉,日南至,上亲郊圆丘。是日还宫,御丹凤楼。制曰:朕以寡德,祇膺大宝,励精理道,十有五年。夙夜惟寅,罔敢自逸,小大之务,莫不祗勤。皇灵怀顾,宗社垂祐。年谷丰阜,荒服会同,远至迩安,中外咸若。永惟多祜,实荷元休。是用虔奉礼章,躬荐郊庙,克展因心之敬,获申报本之诚。庆感滋深,悚惕惟励,大福所赐,岂独在予,思与万方,均其惠泽,可大赦天下。
后梁
太祖开平三年冬十一月甲午,日南至,告谢于南郊。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纪》云云。〈注〉南至,不必书,因其以日至告谢而书。告谢,主用至日,故书之。不曰有事于南郊,亦从其本语。盖比南郊礼差简。
辽
辽,以冬至受群臣朝贺,仍率群臣诣皇太后行礼。按《辽史·礼志》:冬至朝贺仪,臣僚齐班,如正旦仪。皇帝、皇后拜日,臣僚陪位,再拜。皇帝、皇后升殿坐,契丹舍人通臣僚入,合班。亲王祝寿,宣答皆如正旦之仪。谢讫,舞蹈,五拜,鞠躬。出班奏圣躬万福,复位再拜,鞠躬。班首出班俛伏,跪祝寿讫。伏兴,舞蹈,五拜,鞠躬。赞各祇候分班不出,合班御床,入,再拜,鞠躬。赞进酒,臣僚平身,引亲王左阶上殿,就栏内褥位,搢笏执台盏,进酒。皇帝皇后受盏讫。退就褥位,置台,出笏俛伏跪。少前,自通全衔臣某等,谨进千万岁寿酒。俛伏兴,退,复褥位,再拜,鞠躬。殿下臣僚皆再拜,鞠躬。宣答如正旦仪。亲王,搢笏,执台分班。皇帝皇后饮酒,奏乐殿上下。臣僚皆拜,称万岁寿。乐止,教坊再拜。臣僚合班,亲王进受盏,至褥位,置台盏,出笏引左阶下殿,出御床。亲王复丹墀位,再拜,鞠躬。赞祗候分班引出。班首右阶上殿奏表目,进奉诸道进奉,教坊进奉。过讫。赞进奉收,班首舞蹈,五拜鞠躬。赞各祗候,班首出,臣僚复入合班,谢,舞蹈,五拜,鞠躬。赞各祗候分班引出,声警,皇帝皇后起,赴北殿。皇太后于御容殿,与皇帝皇后率臣僚,再拜皇太后。上香,皆再拜。赞各祗候,可矮𧝋以上,上殿。皇太后三进御容酒,陪位,皆拜皇太后。升殿坐,皇帝就露台上褥位,亲王押北南,臣僚班丹墀内立。皇帝再拜,臣僚皆拜,鞠躬。皇帝栏内跪祝皇太后寿讫。复位,再拜。凡拜,皆称万岁。赞各祗候,臣僚不出。皇帝皇后侧座,亲王进酒,臣僚陪拜。皇太后宣答,皆如正旦之仪。臣僚分班不出,班首右阶上殿,奏表目,合班奏宣宴。上殿就位如仪。御床入,皇帝进皇太后酒,如初,各就座,行酒,宣饮,尽。如皇太后生辰之仪。皇后进酒如皇帝之仪。三进酒,行茶,教坊致语,行殽膳,大馔,七进酒。曲破,臣僚起御床,出,谢宴。皆如皇太后生辰仪。
太宗会同四年十一月壬午,以冬至,受贺著令。
按《辽史·太宗本纪》云云。
穆宗应历二年十一月己卯,日南至,始用旧制,行拜日礼。
按《辽史·穆宗本纪》云云。
景宗乾亨元年十一月辛丑,冬至,赦,改元乾亨。
按《辽史·景宗本纪》云云。
圣宗统和四年十一月戊寅,日南至,上率从臣祭酒。景宗御容。
按《辽史·圣宗本纪》云云。
道宗清宁元年十一月戊寅,冬至,有事于太祖景宗兴宗庙,不受群臣贺。
按《辽史·道宗本纪》云云。
宋
太祖乾德元年十一月甲子,有事南郊。大赦,改元,百官奉玉册,上尊号。
按《宋史·太祖本纪》:乾德元年十一月甲子,有事南郊,大赦,改元乾德。百官奉玉册,上尊号,曰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 按《礼志》:乾德元年十一月,日至,皇帝服衮冕执圭,合祭天地于圜丘。还,御明德门楼肆,赦。
乾德三年冬至,受朝贺于文明殿。
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礼志》云云。
开宝元年十一月癸卯,日南至,有事南郊。改元,大赦,再上尊号。
按《宋史·太祖本纪》开宝元年十一月癸卯,日南至,有事南郊,改元开宝。大赦,宰相普等奉玉册宝,上尊号,曰应天广运大圣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
开宝四年十一月己未,日南至,有事南郊,大赦。诏置诸州幕职官奉户。
按《宋史·太祖本纪》云云。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十一月庚寅,日南至,帝始受朝。按《宋史·太宗本纪》云云。雍熙元年,冬至,亲郊,从礼仪使扈蒙之议,复以宣祖配。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云云。
至道三年,真宗即位。十一月,有司言:冬至,圜丘,请奉太宗配。诏:可。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云云。
真宗咸平三年十一月辛卯,日南至,御朝元殿受朝。按《宋史·太宗本纪》云云。景德四年十一月戊辰,日南至,御朝元殿受朝,并从孙奭圜丘天神从祀之请。
按《宋史·真宗本纪》云云。 按《礼志》:景德四年,判太常礼院孙奭言:准礼,冬至祀圜丘,有司摄事,以天神六百九十位从祀。今惟有五方上帝及五人神十七位,天皇大帝以下并不设位。且太昊、勾芒,惟孟夏雩祀、季秋大享。及之今,乃祀于冬至,恐未协宜。翰林学士晁迥等言:按《开宝通礼》:圜丘,有司摄事,祀昊天,配帝五方帝,日月五星、中官外官、众星总六百八十七位;雩祀大享,昊天、配帝,五天帝、五人帝、五官总十七位;方丘,祭皇,地祇配,帝神州、岳镇、海渎七十一位。今司天监所设圜丘、雩祀、明堂、方丘并七十位,即是方丘有岳渎从祀,圜丘无星辰,而反以人帝从祀。望如奭请,以通礼及神位为定,其有增益者如后敕。从之。
仁宗天圣二年十二月庚午,诏:开封府,每岁冬至,禁刑三日。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天圣七年十一月癸亥冬至,率百官上皇太后寿于会庆殿,遂御天安殿受朝。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明道元年十一月己卯冬至,率百官贺皇太后于文德殿,御天安殿受朝。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庆历四年十一月壬午冬至,祀天地于圜丘,大赦。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庆历五年十一月丁亥冬至,宴宗室于崇政殿。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庆历七年十一月戊戌冬至,祀天地于圜丘,大赦。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神宗元丰元年,命定冬至,朝会仪注。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神宗元丰元年,诏龙图阁直学士,史馆修撰宋敏求等,详定正殿御殿仪注。敏求遂上《朝会仪》二篇,《令式》四十篇。诏颁行之。其制,冬至,大朝会,有司设御座大庆殿,东西房于御座之左右少北,东西閤于殿后,百官宗室客使次于庙堂之内外。五辂先陈于庭,兵部设黄麾仗于殿之内外。大乐令,展宫架之乐于横街南。鼓吹令,分置十二案于宫架外。协律郎二人一位。殿上西阶之前,楹一位宫架西北。俱东向陈。舆辇御马于龙墀。伞扇于沙墀。馀则列大庆门外。陈布将士于街左右。金吾六军诸卫勒所部,列黄麾大仗于门及殿庭。百僚客使等,俱入朝。文武常参官朝服,陪位官公服,近仗就陈于閤外。太乐令,乐工协律郎入就位。中书侍郎以诸方镇表案寺,俟于大庆门外之左右。诸侍卫官各服其器服。辇出至西閤,降辇。符宝郎奉宝,诣閤门奉迎百官客使、陪位官俱入,就位。侍中版奏,中严又奏,外办。殿上鸣鞭,宫县撞黄钟之钟,右五钟皆应。内侍承旨索扇,扇合。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御舆出。协律郎举麾奏乾安乐,鼓吹振作。帝出,自西房降舆,即座。扇开,殿下鸣鞭。协律郎偃麾,乐止,炉烟升。符宝郎奉宝,置御座前。中书侍郎给事中押表案入,诣东西阶下,对立。百官宗室及辽使,班分东西,以次入。正安乐作,就位,乐止。押乐官归本班。起居毕,复案位。三师亲王以下,及御史台外,正任辽使,俱就北向位。典仪赞,在位者皆再拜。起居讫,太尉将升,中书令门下侍郎俱降至西阶下立。太尉诣西阶下,解剑脱舄,升殿。中书令门下侍郎各于案取所奏之文诣褥位,解剑脱舄,以次升。分东西立以俟。太尉诣御座前,北向跪奏:文武百寮太尉具官,臣某等言晷运推移,日南长至,伏惟皇帝陛下应乾纳祜,与天同休。俛伏兴,降阶,佩剑纳舄,还位。在位官俱再拜,舞蹈,三称万岁,再拜。侍中进当御座前,承旨退,临阶西向,称制宣答曰:履长之庆,与公等同之。赞者曰:拜。舞蹈,三称万岁。横行官分班立。中书令门下侍郎升诣御座前,各奏诸方镇表。讫,侍中进当御座前,奏礼毕。殿上承旨索扇,殿下鸣鞭,宫县撞蕤宾之钟,左五钟皆应。协律郎举麾,宫县奏乾安乐,鼓吹振作。帝降座,御舆,入自东房。扇开,偃麾,乐止。侍郎奏:解严。白官退还,次客使陪位官并退。有司设食案,大乐令设登歌,殿上二舞入,立于架南。预坐当升殿者,位御座之前。文武相向,异位重行,以北为上。非升殿者,位于东西廊下。尚食奉御,设寿尊,于殿东楹少南设坫,于尊南加爵一。有司设上下群臣酒尊。殿下东西厢,侍卫官及执事者各立其位。仗卫仍立。俟上寿,百官立班如朝贺仪。侍中版奏,中严。外办闻,鸣鞭,索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御舆出东房。乐作,帝即坐。扇开,乐止。赞拜毕,光禄卿诣横街南,跪奏:具官臣某言,请允群臣上寿。兴侍中承旨称制:可。少退。舍人曰:拜。光禄卿再拜。讫,复位。三师以下就位。赞者曰:拜。在位者皆拜舞,三称万岁。太尉升殿诣寿尊所,北向。尚食奉御,酌御酒一爵授太尉。搢笏执爵诣前,跪进,帝执爵,太尉,出笏俛伏兴少退,跪奏:文武百寮太尉具官臣某等稽首言,天正长至,臣等不胜大庆。谨上千万岁寿。俛伏兴降,复位。赞者曰:拜。在位者皆再拜,三称万岁。侍中承旨退,西向宣曰:举公等觞。赞者曰:拜。在位者皆再拜,三称万岁。北向,班分东西序立。太尉自东阶侍立,举第一爵,和安乐作。饮毕,乐止。太尉受虚爵,复于坫降阶,三师以下赞拜,舞蹈,称万岁如上仪。侍中进奏:侍中具官臣某言,请延公王等升殿。俛伏兴降,复位。侍中承旨退,称有制。赞者曰:拜。在位者皆再拜。宣曰:延公等升殿。赞者曰:拜。在位者皆再拜。公王等诣东阶升,立于席后。尚食奉御进酒,殿中监省酒以进,帝举第二爵,登歌作甘露之曲。饮讫,殿中监受爵,乐止。群臣升殿,就横行位。舍人曰:各赐酒。赞者曰:拜。群官皆再拜,三称万岁。舍人曰:就坐。太官令行酒,搢笏受酒,宫县作正安之乐,文舞入,立宫架北,觞行一周。凡行酒讫,并太官令奏。巡周,乐止,尚食进食升阶以次,置御座前,又设群官,食讫。太官令奏。食遍,太乐丞引盛德升闻之舞入,作三变,止,出。殿中监进第三爵,群官立席后,登歌作瑞木成文之曲。饮讫,乐止。殿中丞受虚爵。舍人曰:就坐。群官皆坐。又行酒,作乐,进食如上仪。太乐丞引天下大定之舞。作三变,止,出。殿中监进第四爵,登歌奏嘉禾之曲,如第三爵。太官令行酒,又一周,乐止。舍人曰:可起。百寮皆立席后。侍中进御座前,跪奏:礼毕。俛伏兴,与群官俱降阶复位。赞者曰:拜。皆再拜,舞蹈,三称万岁。起,分班立殿上,索扇,扇合,殿下鸣鞭。太乐令撞蕤宾之钟,左右钟皆应。协律郎俛伏举麾,太乐令令奏乾安之乐,鼓吹振作。帝降座,御舆入自东房,扇开,乐止。侍中奏:解严。所司承旨放仗,百寮再拜,相次退。
元丰六年十一月甲辰冬至,祀昊天上帝,以太祖配。始罢合祭,不设皇地祗位。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云云。
哲宗元祐五年十一月冬至,亲祠南郊,合祭天地,诏罢饮福宴。
按《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云云。
徽宗政和 年定皇太子,冬至,受贺之礼。
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政和新仪,前一日,有司于东门外,量地之宜,设三公以下,文武群官等次如常仪。典仪设皇太子答拜褥位于阶下,南向。又设文武群官版位于门之外。其日,礼直官舍人先引三公以下文武群臣,以次入,就位立定。礼直官舍人引左庶子诣皇太子前,跪请内严。少顷,又言外备。内侍褰帘,皇太子常服出,次左右侍卫如常仪。皇太子降阶诣南向褥位。典仪曰:再拜。赞者承传曰:再拜。三公以下皆再拜,皇太子答拜。班首少前称贺云:天正长至,景福维新,伏惟皇太子殿下与时同休。贺讫。少退复位。左庶子前承命,诣群臣前,答云:天正长至,与公等均庆。典仪曰:再拜。班首以下皆再拜。皇太子答拜。讫,礼直官通事舍人,引三公以下文武百官以次出。内侍引皇太子升阶,还次降帘,侍卫如常仪。少顷,礼直官舍人,引知枢密院官以下入就位立定。内侍引皇太子降阶,诣南向褥位。枢密官以下参贺如上仪。讫,退。次引师傅保宾客以下入就位,参贺如上仪。师傅保以下以次出,内侍引皇太子升坐,礼直官引文武宫官入就位,重行,北向立。典仪曰:再拜。在位官皆再拜。左庶子少前跪言:具官某言天正长至,伏惟皇太子殿下与时同休。俛伏兴复位。典仪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分东西序立。左庶子少前跪言:礼毕。左右近侍降帘,皇太子降座,宫官退,左右侍卫以次出。政和二年十一月戊寅,日南至,受元圭于大庆殿,赦天下。
按《宋史·徽宗本纪》云云。
按《东京梦华录》:冬至前三日,驾宿大庆殿,殿庭广阔,可容数万人。尽列法驾仪仗于庭,不能周遍。有两楼对峙,谓之钟鼓楼。上有太史局生测验刻漏。每时刻作鸡唱。鸣鼓一下,则一服绿者执牙牌而奏之。每刻曰某时几。棒鼓一时,则曰某时正。宰执百官皆服法服,其头冠各有品从,宰执、亲王加貂蝉、笼巾九梁。从官,七梁。馀六梁至二梁。有差台谏增廌角也。所谓梁者谓冠,前额梁上排金铜叶也。皆绛袍,皂缘,方心,曲领。中单环佩云头履鞋,随官品执笏。馀执事人皆介帻绯袍,亦有等差。惟閤门御史台加方心曲领尔。入殿祗应人给黄方号,馀黄长号,绯方长号,各有所至去处。仪仗车辂,谓信幡龙旗,相风乌,指南车,木辂象辂,革辂金辂玉辂之类。自有三礼图可见,更不缕缕排列殿门内外。及御街远近,禁卫全装,铁骑数万,围绕大内。是夜,内殿仪卫之外,又有裹锦缘小帽,锦络缝宽衫兵士。各执银裹头黑漆杖子,谓之喝探兵士。十馀人作一队,聚首而立。凡数十队。各一名喝曰:是与不是。众曰:是。又曰:是甚人。众曰:殿前都指挥使高俅。更互喝叫不停。或如鸡叫。又置警场于宣德门外,谓之武严兵士。画鼓二百面角称之,其角皆以綵帛,如小旗脚装结其上。兵士皆小帽黄绣抹额,黄绣宽衫,青窄衬衫。日晡时,三更时,各奏严也。每奏,先鸣角。角罢,一军校执一长软藤条,上系朱拂子,擂鼓者观拂子,随其高低,以鼓声应其高下也。次日五更,摄大宗伯,执牌奏中严,外办铁骑前导番衮。自三更时,相续而行。象七头,各以文锦被其身,金莲花座安其背,金辔笼络其脑,锦衣人跨其颈。次第高旗大扇,画戟长矛,五色介冑。跨马之士,或小帽锦绣抹额者,或黑漆圆顶悫头者,或以皮如兜鍪者,或漆皮如犀斗而笼巾者,或衣红黄罨画锦绣之服者,或衣纯青纯皂以至鞋裤皆青黑者,或裹交脚悫头者,或以锦为绳如蛇而绕系其身者,或数十人唱引持大旗而过者,或执大斧者胯剑者执锐牌者,持镫棒者,或持竿上悬豹尾者,或持短杵者。其矛戟皆缀五色结带,铜铎其旗,扇皆画以龙、或虎、或云彩、或山河,又有旗高五丈,谓之次黄龙。驾诣太庙青城,并先到立斋宫前,叉竿舍索旗,坐约百馀人,或有交脚悫头,胯剑足靴,如四直使者千百数,不可名状。馀诸司祗应人皆锦袄,诸班直亲从,亲事,官皆帽子结带红锦,或红罗上紫团褡戏狮子短后打甲背,子执御从物御龙直,皆真珠结络短顶头巾,紫上杂色小花,绣衫金束带,看带丝鞋天。武官皆顶朱漆金装笠子,红上团花背子。三衙并带御器,械官皆小帽背子,或紫绣战袍。跨马前导,千乘万骑出宣德门,由景灵宫太庙,驾乘玉辂冠服,如图画间星官之服,头冠皆北珠装结顶通天冠,又谓之卷云冠。服绛袍,执元圭,其玉辂顶皆镂金,大莲叶攒簇,四柱栏槛镂玉盘花。龙凤驾以四马后出。旗常辂上御座,惟近侍二人。一从官傍立,谓之执绥,以备顾问。挟辂卫士皆裹黑漆团,顶无脚悫头,著黄生色宽衫,青窄衬衫,青裤,系以锦绳。辂后四人擎行。马前有朝服二人,执笏面辂倒行。是夜宿太庙,喝探警严,如宿殿仪。至三更,车驾行事,执事皆宗室。宫架乐作,主上在殿上,东南隅西面,立有一朱漆金字牌,曰皇帝位。然后奉神主出室,亦奏中严,外办逐室行礼毕。甲马仪仗,车辂番衮,出南薰门。驾御玉辂诣青城斋宫。所谓青城,旧来止以青布幕,为之画砌甃之文,旋结城阙殿宇。宣政间,悉用土木盖造矣。铁骑围斋宫外,诸军有紫巾绯衣素,队约千馀,罗布郊野。每队军乐一火,行宫巡检部,领甲马,来往巡逻。至夜,严警喝探如前。三更,驾诣郊坛行礼,有三重壝墙。驾出青城,南行曲尺,西去约一里许,乃坛也。入外壝东门,至第二壝里面,南设一大幕次,谓之大次。更换祭服,平天冠,二十四旒青衮龙服,中单朱舄纯玉佩,二中贵扶侍行至坛前。坛下又有一小幕殿,谓之小次。内有御座,台高三层,七十二级。坛面方圆三丈许。有四踏道,正南曰午阶,东曰卯阶,西曰酉阶,北曰子阶。坛上设二黄褥,位北面南,曰昊天上帝。东南面曰太祖皇帝。惟两矮案上设礼料,有登歌道士十馀人,列钟磬二架,馀歌色及琴瑟之类,三五执事人而已。坛前设宫架乐,前列编钟玉磬,其架有如常乐。方响,增其高大编钟,形稍匾,上下两层,挂之架两角,缀以流苏,玉磬,状如曲尺。系其曲尖处亦架之,上下两层,挂之次,列数架大鼓,或三或五,用木穿贯立于架座上。又有大钟曰景钟,曰节鼓。有琴而长者如筝,而大者截竹如箫管,两头存节。而横吹者,有土烧成如圆弹而开窍者如笙,而大者如箫而增其管者。有歌者,其声清亮,非郑卫之比。宫架前立两竿,乐工皆裹介帻,如笼巾绯宽衫勒帛。二舞者顶紫色冠,上有一横板,皂服朱裙履。乐作,初则,文舞皆手执一紫囊,盛一笛管结带。武舞,一手执短槊,一手执小牌。此文舞,加数人击铜铙响环,又击如铜灶突者,又两人共携一铜瓮就地击者,舞者如击刺、如乘云、如分手,皆舞容矣。乐作,先击柷,以木为之,如方壶画山水之状。每奏乐,击之,内外共九。下,乐止,则击敔如伏虎脊,上如锯齿,一曲终,以破竹刮之。礼直官奏:请驾登坛,前导官皆躬身侧引至坛止。惟大礼使登之。先,正北一位拜跪酒,殿中监东向一拜,进爵盏,再拜,兴,复诣正东,一位才登坛,而宫架声止,则坛上乐作。降坛,则宫架乐复作,武舞上,复归小次。亚献终献,上,亦如前仪。当时燕越王为亚终献也。第二次登坛,乐作如初。跪酒毕,中书舍人读册,左右两人举册而跪读。降坛,复归小次,亚终献如前。再登坛,进玉爵盏,皇帝饮福矣。亚终献毕,降坛,驾小次前立,则坛上礼料币帛玉册,由西阶而下南壝门外。去坛百馀步,有燎炉,高丈许。诸物上台,一人点唱,入炉焚之。坛三层,回踏道之间,有十二龛,祭十二宫神。内壝外祭,百星执事与陪祠官,皆面北立班。宫架乐罢,鼓吹未作。外内数十万众肃然,惟闻轻风,环佩之声。一赞者唱曰:赞一拜,皆拜。礼毕,驾自小次祭服还。大次惟近侍椽烛二百馀,条列成围子。至大次,更服衮冕,登大安辇,辇如玉辂而大,无轮,四垂大带,辇官服色亦如挟辂者。才升辇,教坊在外壝东门排列,钧容直先奏乐,一甲士舞一曲破讫,教坊进口号,乐作,诸军队伍鼓吹皆动,声震天地。回青城,天色未晓,百官常服入贺。赐茶酒毕,而法驾仪仗铁骑鼓吹入南薰门。御路数十里之间,起居幕次,贵家看棚,华綵鳞砌,略无空閒。去处车驾登宣德楼,楼前立大旗数口。内一口大者,与宣德楼齐,谓之盖天旗。旗立御路中心不动。次一口稍小,随驾立,谓之次黄龙。青城太庙随逐立之,俗亦呼为盖天旗。亦设宫架,乐作,须臾,击柝之声,旋立鸡竿,约高十数丈,竿尖有一大木盘,上有金鸡,口衔红幡子。书皇帝万岁字,盘底有綵索四条垂下,有四红巾者,争先缘索而上,捷得金鸡红幡,则山呼谢恩。讫,楼上以红绵索通门下。一綵楼上,有金凤衔赦而下。至綵楼上,而通事舍人得赦宣读。开封府大理寺排列罪人在楼前。罪人皆绯缝黄布衫,狱吏皆簪花鲜洁,闻鼓声,疏枷放去。各山呼谢恩。讫,楼下钧容直乐作,杂剧舞旋,御龙直装神鬼斫真刀倬刀。楼上百官赐茶酒,诸班直呈拽马队,六军归营。至日晡时,礼毕,驾还内。
高宗建炎二年十一月壬寅,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太祖配,大赦。
按《宋史·高宗本纪》云云。
建炎四年十一月壬子,日南至,率百官遥拜二帝。按《宋史·高宗本纪》云云。
绍兴十二年十月,诏:从受臣僚,冬至朝贺之仪。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绍兴十二年十月臣僚言,窃以元正一岁之首。冬至一阳之复,圣人重之,制为朝贺之礼焉。自上世以来,未之有改也。汉高祖以五年即位,而七年受朝于长乐宫。我太祖皇帝以建隆元年即位,受朝于崇元殿。主上临御十有六年,正至朝贺。初未,尝讲艰难之际,宜不遑暇兹者,太母还宫,国家大庆,四方来贺,亶惟其时。欲望自今元正冬至举行朝贺之礼,以明天子之尊。庶几旧典不至废坠。礼部太常寺考定朝会之礼,依国故事,设黄麾、大仗、车路、法物、乐舞等,百寮服朝服,再拜上寿。宣王公升殿,间饮三周。诏自来年举行。十一月权礼部侍郎王赏等言,朝会之礼,正旦冬至,及大庆受朝,受贺系御大庆殿。其文德紫宸垂拱殿。礼制各有不同。月朔视朝,则御文德殿,谓之前殿。正衙仍设黄麾、半仗、紫宸垂拱,皆系侧殿,不设仪仗。元正在近,大庆殿之礼,事务至多,乞候来年冬至,别行取旨。诏从之。绍兴十三年十一月庚申,日南至,合祀天地于圜丘。太祖太宗并配,大赦。
按《宋史·高宗本纪》云云。
绍兴三十二年,孝宗即位,十一月冬至,上诣德寿宫,称贺上寿。礼毕,入见太后,如宫中礼。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云云。
孝宗淳熙二年十一月,冬至,加大上皇帝尊号,册宝并行大朝会之仪。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淳熙二年十一月诏:太上皇帝圣寿无疆,新岁七十,以十一日冬至,加上尊号册宝。
按《乾淳岁时记》:朝廷冬至行大朝会仪,则百官冠冕朝服,备法驾、设黄麾仗三千三百五十人。〈视东京已灭三之一〉用太常雅乐宫架登歌,太子,上公,亲王,宰执并赴紫宸殿,立班进酒,上千万岁寿。上公致词,枢密宣答,及诸国使人及诸州入献朝贺。然后奏乐、进酒、赐宴,此礼不能常行。每岁禁中,止是以三茅钟鸣,驾兴,上服悫头、玉带、靴袍,先诣福宁殿龙墀,及圣堂炷香。〈用蜡沉脑子〉次至天章阁,祖宗神御殿,行酌献礼。次诣东朝奉贺。复回福宁殿,受皇后、太子、皇子、公主、贵妃至郡夫人,内官大内已下贺。贺毕,驾始过大庆殿,御史台阁门,分引文武百寮追班称贺。大起居,十六拜,致词上寿。枢密宣答。礼毕,放仗。是日,后苑排办御筵于清燕殿。用插食盘架。午后,修内司排办晚筵于庆瑞殿,用烟火进市食,赏灯并于元夕。
光宗绍熙三年十一月丙戌,日南至,丞相率百官诣重华宫,拜表称贺。
按《宋史·光宗本纪》云云。
理宗宝庆二年十一月丙子,日南至,上诣慈明殿。
按《宋史·理宗本纪》云云。
宝庆三年十一月辛巳,日南至郊,大赦,改明年为绍定元年。
按《宋史·理宗本纪》云云。
淳祐二年十一月己亥,日南至,雷电交作。诏,避殿减膳,求直言。
按《宋史·理宗本纪》云云。
宝祐二年十一月壬寅,日南至,忠王冠。
按《宋史·理宗本纪》云云。
金
章宗承安二年十一月甲辰,冬至,有事于南郊。
按《金史·章宗本纪》云云。
元
成宗大德九年十一月庚午,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南郊。
按《元史·成宗本纪》:大德九年十一月庚午,祀昊天上帝于南郊。牲用马一、苍犊一、羊豕鹿各九。其文舞曰崇德之舞,武舞曰定功之舞。以摄太尉、右丞相哈剌哈孙、左丞相阿忽台、御史大夫铁古迭而为三献官。
按《郊祀志》:大德九年冬至,用纯色马一,苍犊一,羊
鹿野豕各九。
武宗至大二年十一月,定冬至郊祀之制。
按《元史·武宗本纪》:至大二年十一月乙酉,尚书省及太常礼仪院言:郊祀者,国之大礼。今南郊之礼已行而未备,北郊之礼尚未举行。今年冬至祀天南郊,请以太祖皇帝配。明年夏至祀地北郊,请以世祖皇帝配。制可。
至大三年十一月冬至,合祭南郊,尊太祖皇帝配享昊天上帝。
按《元史·武宗本纪》:至大三年十月甲辰,二宝奴及司徒田忠良等言:曩奉旨举行南郊,配位从祀,北郊方丘,朝日夕月典礼。臣等议,欲祀北郊,必先南郊。今岁冬至,祀圜丘,尊太祖皇帝配享。来岁夏至,祀方丘,尊世祖皇帝配享。春秋朝日夕月,实合祀典。有旨:所用仪物,其令有司速备之。十一月丙申,有事于南郊,尊太祖皇帝配享昊天上帝。 按《祭祀志》:至大三年冬十月三日,奉旨,十一月冬至,合祭南郊,太祖皇帝配。
明
太祖洪武二十六年,定冬至朝贺之礼。
按《明会典》: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冬至前一日,尚宝司陈御座于奉天殿,及宝案于御座之东。又设香案于丹陛之南,教坊司设中和韶乐于殿内之东西北向。其日清晨,锦衣卫陈卤簿仪仗于丹陛及丹墀之东西,设朋扇于殿内东西,列车辂步辇于丹墀,东西相向,鸣鞭四人左右北向。教坊司陈大乐于丹陛之东西北向。仪礼司设同文玉帛案于丹陛之东。金吾卫设护卫官于殿内及丹陛之东西,陈甲士于午门外,奉天门外及丹墀东西。锦衣卫设将军于奉天门外丹陛、丹墀,及奉天门。列旗帜于奉天门外。东西典牧官,陈仗马犀象于文武楼南,东西相向。钦天监设司晨郎报时,位于内道东近北立。纠仪御史二人于丹墀北,东西相向。内赞二人于殿内,外赞二人于丹墀北,东西相向。设传制宣表等官,位于殿内,东西相向。鼓初严,文武官具朝服,齐班于午门外。鼓次严,引礼引百官,由左右掖门入诣丹墀东,西北向立。鼓三严,执事官诣华盖殿,伺候内官跪奏,皇帝具衮冕升座。钟声止,仪礼司官跪奏,各执事官行礼赞,五拜。礼毕,赞供事、执事官各就位。仪礼司官跪奏:请升殿驾兴。中和韶乐奏圣安之曲。尚宝官捧宝前行,导驾官前导,扇开帘捲。尚宝官置宝于案,乐止,鸣鞭,报时鸡唱晓,对赞唱:排班。班齐。赞礼唱:鞠躬。大乐作赞:四拜平身。乐止,典仪唱进表,大乐作,给事中二人诣同文案前,导引序班,举案由东门入,置殿中,乐止。内赞唱:宣表目。宣表目官跪宣。讫,俯伏兴唱:宣表。展表官取表,宣表官至帘前。外赞唱,众官皆跪。宣表讫,内外皆唱,俯伏兴,平身,序班,即举表案于殿东。外赞唱,众官皆跪代致词官跪于丹陛中。致词云:具官臣某等,兹遇律应黄钟,日当长至,恭惟皇帝陛下膺乾纳祜奉天永昌。贺讫,外赞唱,众官皆俯伏兴,乐作,四拜,兴,平身,乐止。传制官诣御前,跪奏传制,俯伏兴,由东门靠东出,至丹陛之东,西向立。称有制。赞礼唱:跪。百官皆跪。宣制云:履长之庆,与卿等同之。赞礼唱,俯伏,兴,平身,乐止。赞搢笏鞠躬,三舞蹈。赞:跪。唱:山呼。百官拱手加额曰:万岁。唱:山呼。曰:万岁。唱:再山呼。曰:万万岁。凡呼万岁,乐工军校齐声应之。赞出笏,俯伏,兴,大乐作。赞四拜,平身,乐止。仪礼司官跪奏:礼毕。中和乐作,奏定安之曲。驾兴,尚宝官捧宝,导驾官前导,至华盖殿,乐止。引礼官引百官以次出。 又按《会典》凡冬至日,典玺官设东宫座于文华殿中。锦衣卫设仪仗于殿外东西。教坊司陈大乐于文华殿内,东西北向。府军卫列甲士旗帜于门外,锦衣卫设将军十二人于殿中门外及文华门外,东西相向立。仪礼司官设笺案于殿东门外,设文武官拜位于文华殿门外,设传令宣笺等官位于殿内。东西执事官先行四拜。礼讫,各就位引礼,引各官诣文华门外,北向立。仪礼司官启请升座。导引官奉迎东宫,具冕服出,乐作。升座,乐止。赞礼唱:班齐,鞠躬。乐作,四拜,兴,平身,乐止。唱:进笺。给事中前导笺案,由殿东门入置殿中。内赞唱:宣笺目。宣讫,俯伏,兴,平身。唱:宣笺。外赞唱:跪。展笺官诣案前取笺。宣笺官宣讫。内外皆赞,俯伏,兴,平身,即举案于殿东外。赞唱,众官皆跪。代致词官中道跪致词云:具官臣某等,兹遇律应黄钟,日当长至,敬惟皇太子殿下茂膺景福。贺毕,唱众官皆俯伏,兴,平身。传令官跪启传令,由东门左出,至丹陛东,西向立。称有令。赞,众官皆跪。宣令云:履长之节,同增嘉庆。赞俯伏,兴,乐作。四拜,平身,乐止。仪礼司官跪启:礼毕。
世宗嘉靖九年定冬至,大祀庆成之仪。
按《明会典》:旧制,冬至日,即行贺礼。嘉靖九年分祀二郊,以冬至大报。是日,行庆成礼。次日,行冬至朝贺。礼毕,举庆成宴。本年再定次,曰,上诣内殿行节、祭礼,又诣母后前行贺,礼毕,始御奉天殿,受百官贺。
嘉靖十六年,更定冬至朝会之仪。
按《明会典》:嘉靖十六年,更定冬至前一日,尚宝司设宝案于奉天殿宝座之东。鸿胪寺设表案二,于殿东中门外。礼部主客司设番国贡方物案八,于丹陛中道。左右钦天监设定时鼓于文楼之上。教坊司设中和韶乐于奉天殿内东西。设大乐于奉天门内东西,俱北向。至期,锦衣卫陈卤簿仪仗于丹陛及丹墀东西。设朋扇于殿内东西,陈车辂步辇于奉天门、丹墀中道,北向。金吾等卫列甲士军仗于午门外、奉天门外及丹墀东西。旗手卫设金鼓于午门外,列旗帜于奉天门外。御马监设仗马,锦衣卫设驯象,于文武楼南,东西相向。钦天监设报时,位于丹陛之东。鼓初严,百官具朝服,齐班于午门外。鼓次严,引班官引百官,并进表人员及四夷人等,次第由左右掖门入,诣丹墀序立。钦天监鸡唱官司晨一员于文楼下,西向;锦衣卫将军六员于殿内之南,北向;将军四员于丹陛四隅,东西相向;鸣鞭四人于丹墀中道左右,北向;金吾等卫护、卫官二十四员于丹陛之南,六员于丹陛之北,俱东西相向。陈设方物,鸿胪寺司宾署丞一员彻方物案。鸿胪寺序班十六员于丹陛中道,左右外赞;鸿胪寺鸣赞等官十二员于丹陛及丹墀东西;纠仪御史十二员于丹墀之东;西殿前侍班锦衣卫千户六员,光禄寺署官四员、序班二员、传呼鸣鞭、锦衣卫百户四员,俱于殿中门外,东西相向。导表六科都给事中二员、序班二员于表案左右。掌领侍卫官二员于殿内,东西相向。锦衣卫正直指挥一员于帘右,东向。百户二员于帘下,左右相向。各豫立以俟。鼓三严,执事礼部堂上官并内赞、鸣赞一员陈设表案,并举案序班五员、典仪鸿胪寺司仪署丞一员,捧表礼部仪制司官四员、展表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二员,宣表致词并传制等项。鸿胪寺堂上官五员,捧宝、尚宝司官二员、导驾六科、给事中十员、殿内侍班翰林院官四员、中书官四员、纠仪御史四员,序班二员,及各遣祭官,俱诣华盖殿外候,上具衮冕、升座、钟声止,入序,立遣祭官以次复命,讫各趋入丹墀,班礼部堂上官跪奏方物,并请上位看马,候得旨,复位。鸿胪寺卿跪奏,执事官行礼赞,五拜叩头。毕赞,各供事、鸿胪寺卿跪请升殿驾兴,导驾官前导,尚宝官捧宝前行,中和乐作,奏圣安之曲,上御奉天殿升座,导驾官立于殿内柱下,东西相向。侍班、翰林官立于东,导驾官之后,中书官立于西,导驾官之后,纠仪御史序班分立于侍班官之下,尚宝官置宝于案,分立于导驾官之上。乐止,鸣鞭,报时鸡唱讫。外赞唱:排班。班齐,鞠躬,大乐作,四拜,兴平身,乐止。内赞赞:进表。大乐作,导表官导表案,至殿东中门止,序班,举案入,置殿中。退立于东西柱下,乐止。赞:宣表目。礼部堂上官,并宣表目官,诣殿中,跪宣。毕,各叩头退。赞:宣表。展表官取表同宣表官诣殿中,跪。外赞赞:跪。众官皆跪。宣毕,展表官分东西,先退,内外皆赞,俯伏,大乐作。兴平身,乐止,宣表官退,序班举案置殿东。外赞赞:跪。众官皆跪。代致词官跪于丹陛中道,致词云:公侯、驸马、伯、文武百官,某官臣等贺。讫,外赞赞:俯伏。众官皆俯伏。大乐作,四拜,兴,平身,乐止。传制官诣御前跪奏,传制俯伏,兴,由东门靠东出,至丹陛之东,西向立。称有制。外赞赞:跪。众官皆跪。宣制宣讫,外赞赞:俯伏。大乐作,兴,平身,乐止。赞搢笏鞠躬,三舞蹈。赞:跪,唱山呼。百官拱手加额曰:万岁。唱:山呼。曰:万岁。唱再山呼。曰:万万岁。赞出笏俯伏,大乐作,四拜,兴,平身,乐止。鸿胪卿诣御前,跪奏:礼毕。鸣鞭,中和乐作,奏定安之曲。驾兴,尚宝官捧宝,导驾官前导,至华盖殿,乐止。引班官引百官人等以次出。序班彻方物案,所司设黄幄于丹陛上。陈王府及勋臣、总兵官、外夷所进马匹于丹墀内。礼部并鸿胪寺官立于丹墀东候,上易便服,御黄幄,甲士行礼毕。礼部官诣御道中,跪奏:御马过。奏毕,复位,候马过。诣御道中,跪奏:马过毕。驾还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