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华夏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第二卷

越绝外传记吴地传第三

【题解】

本篇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并及秦汉)吴地的城池、宫殿、山川、湖泊、田畴、交通、陵墓等以及一些沿革情况,故历来不少学者将本篇与《记地传》一起,称为我国最早的地方志,说“一方之志,始于越绝”(清毕沅《乾隆〈醴泉县志〉序》),陈桥驿先生在《点校本〈越绝书〉序》中也说:“其中卷二《吴地传》和卷八《地传》两篇……为宋代及其以后的地方志编纂开创了先例。把这两篇作为我国最早的地方志,确是恰如其分的。”当然,两篇地传所记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有一定区别的。吴国在战胜楚国、臣服越国之后称霸,开始显示出它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吴地传》所记载的内容,比较多的是城池、宫殿、陵墓和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尽管记述得十分简要,仍可见当时吴国霸业和地区开发繁荣的情况。这为以后这一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唯世事沧桑,许多古迹已湮失无考。

3.1昔者,吴之先君太伯,周之世,武王封太伯于吴①,到夫差,计二十六世②,且千岁③。阖庐之时,大霸,筑吴越城④。城中有小城二。徙治胥山⑤。后二世而至夫差,立二十三年,越王句践灭之。

【注释】

①武王封太伯于吴:据《史记》记载,是封周章而非太伯。时太伯早故,故裴骃《集解》:“韦昭曰:‘后武王追封为吴伯,故曰吴太伯。’”太伯,见《外传本事》1.4注①。

②二十六世:《史记》:“大凡从太伯至寿梦十九世。”司马贞《索隐》:“寿梦是仲雍十九代孙也。”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馀眜,次曰季札。寿梦死后,子诸樊、馀祭、馀眜相继立,馀眜卒,子僚立。后诸樊子光弑王僚自立,是为阖庐。阖庐卒,子夫差立。此将兄终弟及也算作一世,所以说“二十六世”。

③且千岁:周代立国在公元前11世纪,吴被越灭在前473年,期间六百余年,不到“千岁”。《吴地记》曰:“计二十五王,治国总六百二十四年。”且,将近。

④吴越城:张宗祥注:“《吴越春秋》云,‘阖闾元年,造大城’,无吴越之名。吴越城之名,仅见于此……他当未见,亦费解。”按,疑“越”为衍文。

⑤胥山:在今江苏苏州西南太湖东岸胥口南。即今之姑苏山。

【译文】

从前,吴国的开国之君叫太伯,周朝从周武王将吴地封给太伯建立国家开始,到吴王夫差,共计传国二十六世,将近一千年。吴王阖庐的时候,称霸诸侯,修筑了吴国都城。都城之中有两个小城。又到姑胥山修筑离宫别馆。到了第二代吴王夫差,在位二十三年,越王句践把吴国灭掉了。

3.2阖庐官①,在高平里。

射台二,一在华池昌里,一在安阳里②。

南越宫③,在长乐里,东到春申君府④。

秋冬治城中,春夏治姑胥之台⑤。旦食于纽山⑥,昼游于胥母⑦,射于躯陂⑧,驰于游台⑨,兴乐越⑩,走犬长洲⑪。

【注释】

①阖庐官:李步嘉曰:“检各本均作‘阖庐宫’,乐祖谋本作‘阖庐官’,‘官’乃‘宫’之误。”

②“射台”数句:华池昌里,顾炎武《肇域志》:“自沙盆潭西流,出渡僧桥,会枫桥诸水北流,与虎丘山塘水合,曰射渎。相传吴王尝射于此,故名。亦名石渎。”《苏州市志》(1995版):“华池,在长洲县大云乡,一云在平昌。”安阳里,《吴地记》云:“射台在吴县横山安平里。”

③南越宫:钱培名曰:“南城宫,‘城’原误‘越’。”《吴越春秋》卷四作“南城宫”。《吴地记》作“南宫城”,说“在长洲县干将乡长乐里”。

④春申君:黄歇(?—前238),楚国贵族。楚考烈王时任令尹,前248年封于吴,号春申君。战国四公子之一。

⑤姑胥之台:苏州西南有姑苏山,又名姑胥山。春秋时吴王阖庐筑台其上,名姑胥台,又名胥台。

⑥纽山:钱培名曰:“‘组’原误‘纽’,依徐天祜引改。”《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徐天祜引:“《越绝》作‘组山’。”

⑦胥母:胥母山,又名莫厘山。在今苏州西南洞庭东山。

⑧躯陂:钱培名曰:“‘鸥’原误‘躯’,依《吴越春秋》改。”《吴越春秋》卷四:“射于鸥陂。”鸥陂,本谓沙鸥翔集之地。在横山。

⑨游台:或即姑胥台。

⑩兴乐越:钱培名曰:“兴乐石城,原脱‘石’字,‘城’误‘越’,又自‘越’字以下,断入下节,致不可通。今悉依《吴越春秋》补正。”按,《吴越春秋》卷四作“兴乐石城”。钱说是。石城在今苏州西南15公里处之灵岩山。

⑪长洲:长洲苑。在今苏州西南,太湖北。

【译文】

阖庐的王宫在高平里。

射台有两个,一个在华池昌里,一个在安阳里。

南城宫在长乐里,向东走就到了春申君的府第。

秋天、冬天吴王在城里处理政事,春天、夏天在姑苏台办公、休养。他经常在组山吃早饭,白天到胥母山游乐,在鸥陂射箭,在游台跑马,在石城欣赏音乐歌舞,带着狗在长洲苑狩猎。

3.3吴王大霸,楚昭王、孔子时也。

吴大城①,周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②。陆门八③,其二有楼。水门八④。南面十里四十二步五尺,西面七里百一十二步三尺,北面八里二百二十六步三尺,东面十一里七十九步一尺。阖庐所造也。吴郭周六十八里六十步。

吴小城⑤,周十二里。其下广二丈七尺,高四丈七尺。门三,皆有楼,其二增水门二,其一有楼,一增柴路。

东宫周一里二百七十步。路西宫在长秋⑥,周一里二十 六步。秦始皇帝十一年⑦,守宫者照燕失火,烧之。

伍子胥城⑧,周九里二百七十步。小城东西从武里,面从小城北⑨。

邑中径从阊门到娄门,九里七十二步,陆道广二十三步,平门到蛇门,十里七十五步,陆道广三十三步。水道广二十八步。

【注释】

①吴大城:或即今苏州市旧城。

②步、尺:古代长度单位。周代以八尺为步,秦汉以六尺为步。春秋战国一尺为22.5厘米,秦汉为23.1厘米。三百步为一里。

③陆门八:东娄门、匠门;南蛇门;西阊门(破楚门)、胥门;北平门、齐门;西北巫门。“匠门”亦称“将门”,后来改为“相门”。将平门和巫门合一(故有平门或为巫门之说),又将小城南门之名“龙门”移至大城,成为大城东南之门“盘门”。这其实是汉代以后吴城城门的情况,至于吴国时期是否如此,已难详。

④水门八:张宗祥说:“盘门、娄门、匠门、平门,均兼水陆,即以为四水门。然水亦八门,其他四水门,无从考矣。”按,蛇门、胥门亦兼水陆。

⑤吴小城:即春秋吴国宫城,后世为州郡治所。据宋《平江图》所示,大致在今苏州锦帆路以东、公园路以西、言桥下塘以南、十梓街以北范围。

⑥长秋:里名。在吴小城北门一带。

⑦秦始皇帝十一年:前236年。秦始皇帝(前259—前210),姓嬴名政,战国末秦国国君,秦王朝的建立者。前246—前210年在位。自前230年开始至前221年,十年之间,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实行郡县制,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国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奠定了统一国家的宏规巨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⑧伍子胥城:张宗祥注:“上文云城中有二小城,伍子胥城即二城之一。”

⑨小城东西从武里,面从小城北:疑“西”为“面”字之讹,后句“面”字前或脱“南”字。前“小城”当为伍子胥城;后“小城”当指吴宫城,即前文所说的“南城宫”的“南城”。盖伍子胥城在吴宫城的东北,此地汉时或属武里。

【译文】

吴王称霸,与楚昭王、孔子在同一时代。

吴大城,周围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有八座陆门,其中两座设有城楼。有八座水门。城墙南面长十里四十二步五尺,西面长七里一百一十二步三尺,北面长八里二百二十六步三尺,东面长十一里七十九步一尺。是吴王阖庐修筑的。大城外还有郭,周围六十八里六十步。

吴小城,周围十二里。城基宽二丈七尺,城墙高四丈七尺。有三座城门,都筑有城楼,其中两座城门在旁边还增建了水门,一座水门有城楼,一座水门为运柴进城的路。

东宫周围一里二百七十步。路西宫在长秋里,周围一里二十六步。秦始皇帝十一年,看管宫殿的人夜里去照燕子窝,结果失火把宫殿烧毁了。

伍子胥城,周围九里二百七十步。伍子胥城的东面属于武里,南面与吴小城的北面相接。

城中的主干道,从阊门西到娄门东,长九里七十二步,陆路宽二十三步;从平门北到蛇门南,长十里七十五步,陆路宽三十三步。水路宽二十八步。

3.4吴古故陆道,出胥明①,奏出土山②,度灌邑③,奏高颈④,过犹山⑤,奏太湖⑥,随北顾以西,度阳下溪⑦,过历山阳、龙尾西大决⑧,通安湖⑨。

吴古故水道,出平门,上郭池⑩,入渎⑪,出巢湖⑫,上历地⑬,过梅亭⑭,入杨湖⑮,出渔浦⑯,入大江⑰,奏广陵⑱。

吴古故从由拳辟塞⑲,度会夷⑳,奏山阴(21)。辟塞者,吴备候塞也。

【注释】

①胥明:钱培名曰:“门,原误‘明’,今改。”“胥明”当为“胥门”,即今苏州旧城西面南门。

②奏(zǒu):走,走向。土山:见3.16原文:“土山者,春申君时治以为贵人冢次,去县十六里。”在城西。

③灌邑:旧村落,今无考。顾炎武《肇域志》:“何山,在狮山北一里。其地旧名鹤邑墟,故山名鹤阜山。”疑“鹤”与“灌”形讹。

④高颈:高颈山。今名高景山,在城西二十里。天平山支陇。

⑤犹山:卑犹山。今苏州西北阳山(一名万安山,即古秦馀杭山)之西北有徐侯山,一名卑犹山。《吴地记》:“卑犹山,在吴县西二十里,吴太宰嚭所葬。”

⑥太湖:在江苏南部。古称震泽、具区、笠泽。现面积2250平方公里。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

⑦阳下溪:溪名,或因处历山之阳而名。

⑧历山:亦名舜山,今名舜柯山。在今江苏无锡西七公里。龙尾:在今江苏无锡西惠山西南麓。

⑨安湖:疑即今之滆湖。

⑩郭池:护城河。

⑪渎:沟。指漕河。

⑫巢湖:即漕湖。一名蠡湖。今苏州北有地名蠡口。

⑬历地:疑为欐溪所经之地。

⑭梅亭:因梅里而得名,在无锡东南。梅里,古吴太伯宅墓所在。

⑮杨湖:即阳湖,今江苏常州武进区东。当时为无锡湖之支湖。

⑯渔浦:今江苏镇江北。

⑰大江:特指长江镇江段。

⑱广陵:在今江苏扬州西北蜀冈上。秦置广陵县。

⑲吴古故:下有脱文,疑脱“水道”二字。此为向南水道。由拳:在今浙江嘉兴南。先秦时称长水,秦改名由拳县。辟塞:边塞。其位置在今嘉兴杉青闸路一带。

⑳会夷:指江海会合处,今之杭州湾。夷,海。

㉑山阴:山阴县,秦置。《外传记地传》:秦始皇三十七年“更名大越曰山阴”。今绍兴越城区、柯桥区。

【译文】

吴国当时的主要陆路通道,从胥门出来,走过土山,经灌邑,走向高颈山,经卑犹山,到太湖,沿太湖北岸折而向西,越过阳下溪,经过历山南、龙尾西大决,通向安湖。

古代吴国的主要水路,船从平门驶出,上护城河,进入漕河,从漕湖出来,经历地,过梅亭,进入阳湖,又从渔浦口驶出,进入长江,驶向广陵。

古代吴国通向越国的水路,从由拳边塞向南,渡过杭州湾,到达山阴。辟塞是吴国的边防关隘。

3.5居东城者①,阖庐所游城也,去县二十里。

柴辟亭到语儿、就李②,吴侵以为战地。

百尺渎③,奏江④,吴以达粮。

千里庐虚者⑤,阖庐以铸干将剑⑥。欧冶僮女三百人⑦。去县二里,南达江。

【注释】

①居东城:《后汉书·郡国志四》刘昭注:“《越绝》曰:吴大城,阖闾所造,周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又有伍子胥城,居巢城。”此“居东城”或为“居巢城”,“巢”与“东(東)”形近,因传抄所误。

②柴辟亭:在今浙江嘉兴西南。语儿:一名御儿。今浙江桐乡西南崇福镇东南。就李:又作醉李、檇李。今浙江嘉兴南。

③百尺渎:为浙江海宁硖石至钱塘江的一段古水道。

④江:笠泽江,即今之吴松江。

⑤千里:为“干里”之误。干里,为干将里的省称。庐虚:即“炉墟”。

⑥干将:相传为春秋时期吴国铸剑名师。

⑦欧冶僮女三百人: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槖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欧冶,即欧冶子。春秋时著名铸剑工。借指铸剑工。僮女,童女,少女。

【译文】

居东城是吴王阖庐所筑用来游玩的城,距离吴县二十里。

从柴辟亭到语儿、就李一带,是吴国侵占越国的土地作为战场用的。

百尺渎,北接松江,吴国开掘用来运输军粮。

干将里炉墟是吴王阖庐铸干将剑的地方。当时有童男童女三百人一起冶铸宝剑。距离吴县二里,向南通向松江。

3.6阊门外高颈山东桓石人,古者名“石公”,去县二十里。

阊门外郭中冢者①,阖庐冰室也②。

阖庐冢,在阊门外,名虎丘③。下池广六十步,水深丈五尺。铜椁三重。坟池六尺④,玉凫之流⑤。扁诸之剑三千⑥,方圆之口三千⑦。时耗、鱼肠之剑在焉⑧。十万人筑治之。取土临湖口。筑三日而白虎居上,故号为虎丘。

虎丘北莫格冢⑨,古贤者避世冢,去县二十里。

被奏冢⑩,邓大冢是也,去县四十里。

阖庐子女冢⑪,在阊门外道北。下方池广四十八步,水深二丈五尺。池广六十步,水深丈五寸。出庙路以南⑫,通姑胥门。并周六里。舞鹤吴市,杀生以送死⑬。

馀杭城者⑭,襄王时神女所葬也⑮。神多灵。

巫门外麋湖西城⑯,越宋王城也。时与摇城王周宋君战于语招⑰,杀周宋君。毋头骑归,至武里死亡,葬武里南城。午日死也。

巫门外冢者,阖庐冰室也。

巫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⑱,去县十里。善为兵法。

【注释】

①冢:《周礼·春官·叙官》“冢人”郑玄注:“冢,封土为丘垄,象冢而为之。”本意为山顶,此指隆起的土丘。

②冰室:藏冰的场所。古人用冰储藏祭祀食品,以防霉变,因称祭祀备膳的处所为冰室。

③虎丘:在苏州西北七里。海拔三十多米,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千人石北石壁下为剑池,相传池下有阖庐墓。

④坟池六尺:钱培名曰:“‘坟’《集解》作‘(gǒng)’,与《吴越春秋》合,《类聚》作‘洪’。”按,“坟池”当为“池”,指墓中所修的水银池。,同“汞”,水银。

⑤玉凫:玉雕的野鸭。凫,野鸭。

⑥扁诸:吴剑的总称。

⑦方圆之口:随葬的生活用具。

⑧时耗、鱼肠:宝剑名。

⑨莫格:吴国隐士。

⑩被奏:疑为被离,吴国大夫。

⑪子女:当为女子,或女儿。吴王有爱女滕玉,十分娇惯。一次,吴王将吃了一半的鱼给了她,她感到委屈而自杀。吴王伤心悲痛,在阊门外筑墓厚葬。

⑫(suì):“隧”的俗字。隧道。此指墓道。

⑬舞鹤吴市,杀生以送死:《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吴王女滕玉自杀,阖闾安葬了她后,“乃舞白鹤于吴市中,令万民随而观之,还使男女与鹤俱入羡门,因发机以掩之,杀生以送死”。

⑭馀杭城:在馀杭山。馀杭山,《吴越春秋》作“秦馀杭山”,即今苏州西北15公里南阳山,俗名阳山。

⑮襄王:楚顷襄王,名横,前298—前263年在位。神女:巫山神女。见宋玉《高唐赋》。

⑯麋湖:在今苏州西北。

⑰语招:即语昭。地名。在今苏州西北。

⑱孙武:字长卿,齐国人。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

【译文】

阊门外高颈山东边有一尊很大的石人,古时候称之为“石公”,距离吴县二十里。

阊门外面外城内有一座隆起的土丘,这里是祭祀吴王阖庐时备膳的地方。

阖庐的坟墓,在阊门外,地名叫虎丘。虎丘下有池水环绕,池宽六十步,深一丈五尺。墓中棺椁三层,都是用铜铸造的。又修了一个六尺见方的水银池,上面有玉雕的鸭子,好像在凫水一样。三千把扁诸剑,三千件生活用具。还有宝剑时耗、鱼肠一起陪葬。当时动员了十多万民夫来修墓。修墓的泥土都是从湖边运来的。葬下三天,人们看见墓顶蹲着一只白虎,所以叫它虎丘。

虎丘北面有莫格墓,是一位隐居避世的贤士的坟墓,距离吴县二十里。

被奏墓,就是现在的邓大墓,距离吴县四十里。

阖庐女儿的坟墓,在阊门外道路的北边。下方池宽四十八步,水深二丈五尺;上方池宽六十步,水深一丈零五寸。墓道从庙路一直向南通到姑胥门。绕墓一圈共长六里。下葬时引白鹤在吴国的市场内跳舞,杀害围观的活人给死去的女儿陪葬。

馀杭城,是楚顷襄王时巫山神女安葬的地方。神女还经常显灵。

巫门外麋湖西城是越宋王城。那时越宋王与摇城王周宋君在语昭打仗,杀了摇城王周宋君。没有了头的周宋君仍骑着马回来,到了武里才落马死去,葬在武里南城。因为他是午日死的,所以叫武(午)里。

巫门外有一个隆起的土丘,是祭祀吴王阖庐时备膳的地方。

巫门外有一座大墓,是吴王客卿齐国人孙武的坟墓,距离吴县十里。孙武擅长兵法。

3.7地门外塘波洋中世子塘者①,故曰王世子造以为田②。塘去县二十五里。

洋中塘③,去县二十六里。

蛇门外大丘,吴王不审名冢也④,去县十五里。

筑塘北山者,吴王不审名冢也,去县二十里。

近门外欐溪椟中连乡大丘者⑤,吴故神巫所葬也,去县十五里。

娄门外马亭溪上复城者⑥,故越王馀复君所治也⑦,去县八十里。是时烈王归于越⑧,所载襄王之后,不可继述。其事书之马亭溪。

娄门外鸿城者⑨,故越王城也,去县百五十里。

娄门外鸡陂墟⑩,故吴王所畜鸡,使李保养之,去县二十里。

胥门外有九曲路,阖庐造以游姑胥之台,以望太湖中,窥百姓。去县三十里。

齐门,阖庐伐齐,大克,取齐王女为质子⑪,为造齐门,置于水海虚⑫。其台在车道左、水海右。去县七十里。齐女思其国死,葬虞西山⑬。

【注释】

①地门:此门不见地志记载。当为“蛇门”,旧苏州城南门。

②故曰王世子:钱培名曰:“‘曰’疑当作‘越’。”

③洋中塘:在江苏苏州境。

④不审名:不知名。

⑤近门:疑为“巫门”之误。钱培名以为“近”为“匠”之误。李步嘉认为“近”当为“巫”之讹。按下文“吴故神巫所葬也”,据《姑苏志》《吴郡图经续记》在巫门外,李说为是。欐溪椟:当在今苏州北。

⑥马亭溪:按里程计之,当在今江苏昆山境内。

⑦越王馀复君:未详。

⑧烈王:即楚考烈王,名完,前262—前238年在位。

⑨鸿城:当在今江苏昆山境内。

⑩鸡陂墟:今苏州城东金鸡湖北,据民国《吴县志·附郭图》,称“鸡陂塘”。

⑪齐王女:齐景公女。按,时齐未称王。质子:作为保证的人。春秋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为信守约定,相互交换人质,常以国君的子女作人质。

⑫水海虚:地名,在今江苏常熟境内。

⑬虞西山:在今江苏常熟西北,一名海隅山、海巫山。张宗祥注:“《寰宇记》:常熟虞山有齐女冢。”

【译文】

蛇门外塘波洋中有一处叫世子塘的,过去有人说越王太子曾在此筑堤造田。世子塘距离吴县二十五里。

洋中塘距离吴县二十六里。

蛇门外有一座很大的土丘,是一位不知道姓名的吴王的坟墓,距离吴县二十五里。

筑有堤埂的北山,也是一位不知道姓名的吴王的坟墓,距离吴县二十里。

近巫门外欐溪椟中连乡有一座大土丘,是吴国过去一位巫师安葬的地方,距离吴县十五里。

娄门外马亭溪上有个复城,是过去越王馀复君的都城,距离吴县八十里。这时候楚考烈王从越地回到楚国,楚顷襄王以后有关越君的事,已不能继续载述。有关越王馀复君的事都记载在马亭溪上复城之中。

娄门外有一座鸿城,是过去一位越王的城池,距离吴县一百五十里。

娄门外有一处叫鸡陂墟的,是过去吴王养鸡的地方,派李保专管养鸡事务。距离吴县二十里。

胥门外有一条九曲路,吴王阖庐修造以便于游览姑胥台,在姑胥台上远望太湖内的景致和城郭内外老百姓的生产活动。距离吴县三十里。

齐门的意思是,吴王阖庐讨伐齐国,取得大胜,还把齐景公的女儿取来作为人质,为此造了一座城门叫齐门。吴王把齐女安置在一个叫水海墟的地方,并筑起一座高台,台的位置在大道的左边、水海的右边。距离吴县七十里。齐女日夜思念祖国,得病而死,阖庐把她葬在虞西山上。

3.8吴北野禺栎东所舍大疁者①,吴王田也,去县八十里。

吴西野鹿陂者②,吴王田也。今分为耦渎、胥卑虚③,去县二十里。

吴北野胥主疁者④,吴王女胥主田也,去县八十里。

麋湖城者⑤,阖庐所置麋也,去县五十里。

欐溪城者⑥,阖庐所置船宫也。阖庐所造⑦。

娄门外力士者⑧,阖庐所造,以备外越⑨。

巫欐城者⑩,阖庐所置诸侯远客离城也⑪,去县十五里。

【注释】

①禺栎:地名,今未详。舍:古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此处有“广”“大片”的意思。疁(liú):《说文·田部》:“疁,烧种也。”段玉裁注:“谓焚其草木而下种,盖治山田之法为然。”一说为通沟溉田。大疁,即沟渠纵横之田。

②鹿陂:本指有鹿的沼泽地,因以为地名。

③耦渎、胥卑虚:地名。以里程计之,当在今苏州西枫桥、通安与藏书之间。

④胥主疁:以里程计之,当在今江苏常熟境内。与吴王田相连。

⑤麋湖城:3.6原文:“巫门外麋湖西城,越宋王城也。”麋湖城为东城,以里程计之,当在今江苏无锡安镇与鹅湖之间。

⑥欐溪城:在今苏州西北。傍欐溪。

⑦阖庐所造:张宗祥曰:“四字当作去县若干里。”

⑧力士:城堡名。在今苏州东。

⑨外越:吴、越两国均为越人国家,故此外越应是越国。

⑩巫欐城:以里程计之,当在今虎丘与黄桥之间。

⑪离城:接待各国使者的宾馆。

【译文】

吴国北郊外禺枥以东一大片沟渠纵横的田地是吴王的田地,距离吴县八十里。

吴国西郊外叫鹿陂的地方,也是吴王的田地。现在分为耦渎和胥卑墟,距离吴县二十里。

吴国北郊外有一处叫胥主疁的田地,是吴王女儿胥主的田地,距离吴县八十里。

麋湖城是吴王阖庐畜养麋鹿的地方,距离吴县五十里。

欐溪城是吴王阖庐所建造的用来停泊船只的地方。

娄门外有一个叫做力士的城堡,是吴王阖庐建造用来防备越国人的。

巫欐城是吴王阖庐所建接待各国使者的宾馆,距离吴县十五里。

3.9由钟穷隆山者①,古赤松子所取赤石脂也②,去县二 十里。

子胥死,民思祭之③。

莋碓山④,故为鹤阜山,禹游天下⑤,引湖中柯山置之鹤阜,更名莋碓。

放山者⑥,在莋碓山南。以取长之莋碓山下⑦,故有乡名莋邑。吴王恶其名,内郭中⑧,名通陵乡。

莋碓山南有大石,古者名为“坠星”,去县二十里。

抚侯山者⑨,故阖庐治以诸侯冢次⑩,去县二十里。

吴东徐亭东西南北通溪者⑪,越荆王所置,与麋湖相通也。

马安溪上干城者⑫,越干王之城也,去县七十里。

巫门外冤山大冢⑬,故越王王史冢也,去县二十里。

摇城者⑭,吴王子居焉,后越摇王居之。稻田三百顷,在邑东南,肥饶,水绝。去县五十里。

【注释】

①由钟穷隆山:今苏州西南穹隆山。高341.7米。

②赤松子: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仙人。《汉书》颜师古注:“赤松子,仙人号也,神农时为雨师。”

③子胥死,民思祭之:此句上下有脱漏。可据《史记》和《寰宇记》补为:“胥山者,子胥死,民思祭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去县二十里。”并当单独立条。

④莋碓(zuó duì)山:一名鹤阜山。今苏州西南。今狮子山又名乍山,属枫桥镇,疑即此山。

⑤禹:又称大禹、夏禹。约前21世纪夏后氏部落长。因治水有功,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成为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奠基者。

⑥放山:在今苏州西南,狮子山南。

⑦长之:长人。指当时身材高大的异族人。“之”疑为“人”之讹。下文有“娄东十里坑者,古名长人坑”。

⑧内:同“纳”。

⑨抚侯山:疑即何山,因梁隐士何求、何点葬此,改名何山。在苏州西、狮子山北。

⑩冢次:墓所在地。

⑪徐亭:顾炎武《肇域志》作“彝亭”。即今之唯亭镇。

⑫马安溪:前文有“娄门外马亭溪”“其事书之马亭溪”,疑此“安”为“亭”之误。当在今江苏昆山境内。

⑬冤山:或为苑山,顾炎武《肇域志》:“苑山,在县(指常熟)西南五十里。”此与苏州巫门外二十里道里基本相当。

⑭摇城:大致在今甪直镇与同里镇之间。

【译文】

由钟的穷隆山是古仙人赤松子采赤石脂的地方,距离吴县二十里。

胥山,伍子胥冤死,吴地人民怀念他、祭祀他,在江边为他建立祠堂,所以称为胥山。距离吴县二十里。

莋碓山过去称为鹤阜山,大禹巡视天下,把太湖当中的柯山拉来放到鹤阜山,更名为莋碓山。

放山在莋碓山的南面。因为把长人安置在莋碓山下,所以乡名叫作莋邑。吴王讨厌这个名字,于是把莋邑划入外城内,改名为通陵乡。

莋碓山的南面有一块很大的石头,过去人们称它为天上落下的星星,距离吴县二十里。

抚侯山是吴王阖庐修建的埋葬某诸侯的坟墓,距离吴县二十里。

吴城东面、徐亭边上有一段交通东西南北的溪流,是越荆王开挖的沟通麋湖的水道。

马安溪边上有一座叫干城的城池,是越干王的都城,距离吴县七十里。

巫门外冤山上有一座大墓,是过去越王宫内记述王室历史的人的坟墓,距离吴县二十里。

摇城是吴王某位王子的封邑,后来越摇王住在此地。有稻田三百顷,在吴县的东南方,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四面环水。距离吴县五十里。

3.10胥女大冢①,吴王不审名冢也,去县四十五里。

蒲姑大冢②,吴王不审名冢也,去县三十里。

古城者③,吴王阖庐所置美人离城也,去县七十里。

通江南陵,摇越所凿④,以伐上舍君⑤。去县五十里。

娄东十里坑者⑥,古名长人坑⑦,从海上来。去县十里。

海盐县,始为武原乡⑧。

娄北武城⑨,阖庐所以候外越也,去县三十里。今为乡也。

宿甲者⑩,吴宿兵候外越也,去县百里。其东大冢,摇王冢也。

【注释】

①胥女:胥女山,一名白石山、白豸山。在今江苏苏州西北。

②蒲姑:地名,未详。

③古城:当为“石城”。钱培名曰:“‘石城者’,‘石’原误‘古’,依《郡国志》注、《御览》改。”按,《吴郡志》卷八引《越绝书》云:“石城者,阖庐所置美人离城也。”正作“石城”。在常熟虞山北麓。《姑苏志》卷三十三:“石城在常熟县北五里……其地今有石城里。”

④摇越:即越摇王。

⑤上舍君:越君名。

⑥娄东:娄门东。

⑦长人坑:长人墓。长人,或叫“大人”,人之高大者。

⑧武原乡:秦时地名,今浙江海盐。

⑨娄北:娄江北。武城:当在苏州跨塘镇与唯亭镇之间。《汉书·地理志》:“娄,有南武城,阖闾所起以候越。”

⑩宿甲:驻兵处。

【译文】

胥女山大墓,是某位不知道名字的吴王的坟墓,距离吴县四十五里。

蒲姑大墓,也是某位不知道名字的吴王的坟墓,距离吴县三十里。

石城是吴王阖庐安置美人的离宫别馆,距离吴县七十里。

松江南边的陆路通道,是越摇王修建的,用来攻打上舍君。距离吴县五十里。

娄门东十里有一个大坑,古代叫长人坑。长人是从海上过来的。长人坑距离吴县十里。

海盐县当初叫武原乡。

娄江北边的武城,是吴王阖庐修建用来防御越国的,距离吴县三十里。现在为武城乡所在地。

宿甲原是吴国驻兵防御越国入侵的军营,距离吴县一百里。它的东面有一座大墓,是越摇王的坟墓。

3.11乌程、馀杭、黝、歙、无湖、石城县以南①,皆故大越徙民也②。秦始皇帝刻石徙之③。

乌伤县常山④,古人所采药也,高且神。

齐乡⑤,周十里二百一十步,其城六里三十步,墙高丈二尺,百七十步⑥,竹门三⑦,其二有屋⑧。

虞山者⑨,巫咸所出也⑩。虞故神出奇怪。去县百五里。

母陵道⑪,阳朔三年太守周君造陵道语昭⑫。郭周十里百一十步,墙高丈二尺。陵门四,皆有屋。水门二。

【注释】

①乌程:今浙江湖州。馀杭:今浙江杭州馀杭区。黝(yǒu):今安徽黟(yī)县。歙(shè):今安徽歙县。无湖:今安徽芜湖。石城县:今安徽当涂。

②大越徙民:《外传记地传》说,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徙大越民置馀杭、伊、攻□、故鄣。因徙天下有罪适吏民,置海南故大越处,以备东海外越。乃更名大越曰山阴”。

③秦始皇刻石:即会稽刻石。

④乌伤县常山:乌伤县,秦置,包括今浙江金华、义乌、东阳等地。常山,亦作长山,即今浙江金华北金华山,亦称北山。

⑤齐乡:疑即常熟在春秋时期的原始名称,初为阖庐所建之“美人(齐女)离城”,故以“齐”为乡名。

⑥百七十步:前有脱漏。

⑦竹门:张宗祥曰:“‘’当是‘格’之讹。”

⑧屋:门楼。

⑨虞山:即今常熟虞山。

⑩巫咸:即巫觋(xí),古代行巫术的人。女巫为巫,男巫称觋。

⑪母陵道:《吴地记》曰:齐女死后“葬常熟海隅山东南岭……今号为母冢坟”,母,或指此。陵道,是指从“母冢坟”(海隅山)到语昭的陆路。

⑫阳朔三年:公元22年。阳朔,汉成帝刘骜的年号。

【译文】

乌程县、馀杭县、黝县、歙县、无湖县、石城县以南,都是原大越的移民地区。秦始皇在石碑上刻上诏令,把他们迁徙到这些地方。

乌伤县有一座山叫常山,是古人采药的地方,高峻而且神奇。

齐乡,周围十里二百一十步,内有城周长六里三十步,城墙高一丈二尺……一百七十步,有三座竹格门,其中两座门边上有房子。

虞山是出巫师巫婆的地方。虞山在过去经常出现神奇怪异的事。距离吴县一百零五里。

母陵道是汉成帝阳朔三年会稽太守周君所造的通往语昭的陆路。语昭外城周围十里一百一十步,城墙高一丈二尺。有四座陆门,都建有门屋。又有两座水门。

3.12无锡城①,周二里十九步,高二丈七尺,门一楼四。其郭周十一里百二十八步,墙一丈七尺,门皆有屋。

无锡历山②,春申君时盛祠以牛,立无锡塘。去吴百二十里。

无锡湖者③,春申君治以为陂,凿语昭渎以东到大田。田名胥卑。凿胥卑下以南注大湖④,以写西野⑤。去县三十五里。

无锡西龙尾陵道者,春申君初封吴所造也。属于无锡县⑥,以奏吴北野胥主疁。

【注释】

①无锡城:今江苏无锡。

②历山:又名舜山。今名舜柯山。在今江苏无锡西。

③无锡湖:又名芙蓉湖、射贵湖。在今江苏无锡、常州和江阴之间,周围一万五千顷。北宋后渐淤,明代围为田。

④大湖:太湖。

⑤写(xiè):倾泻。

⑥属:连属,连接。

【译文】

无锡城周长二里十九步,城墙高二丈七尺,一座城门四座城楼。外城周长十一里一百二十八步,城墙高一丈七尺,城门旁边都建有房子。

无锡县历山,春申君的时候用牛作为祭品隆重地祭祀虞舜,又沿无锡湖南岸修建了一条大堤。历山距离吴县一百二十里。

无锡湖,春申君主持修建了沿湖堤岸,又开掘了语昭渠一直向东延伸到大田。大田的名称叫胥卑。又从胥卑大田边开掘了一条向南通往太湖的大沟,用来排泄吴县西郊外的积水。距离吴县三十五里。

无锡县西龙尾有一条陆道,是春申君刚受封于吴地不久修造的。与无锡县城内道路相连,向东通到吴县北郊的胥主疁。

3.13曲阿①,故为云阳县。

毗陵,故为延陵,吴季子所居②。

毗陵县南城③,故古淹君地也④。东南大冢,淹君子女冢也。去县十八里。吴所葬。

毗陵上湖中冢者⑤,延陵季子冢也,去县七十里。上湖通上洲⑥。季子冢古名延陵墟。

蒸山南面夏驾大冢者⑦,越王不审名冢,去县三十五里。

秦馀杭山者⑧,越王栖吴夫差山也⑨,去县五十里。山有湖水,近太湖。

夫差冢,在犹高西卑犹位⑩。越王候干戈人一累土以葬之⑪。近太湖,去县十七里⑫。

三台者,太宰嚭、逢同妻子死所在也⑬,去县十七里⑭。

【注释】

①曲阿:秦置县。三国吴嘉禾三年(234)复名云阳县。今之江苏丹阳。

②吴季子:即季札,吴王寿梦之少子,吴王阖庐之叔父。封于延陵,号“延陵季子”。延陵,季札采邑。汉改为毗陵县。今江苏常州。

③毗陵县南城:今称淹城。在江苏常州武进区。西周建筑。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城遗址。

④淹君:不可考。按,古有奄国,在今山东曲阜旧城东。张宗祥注:“‘淹’当作‘奄’。奄,古东诸侯。”

⑤上湖:芙蓉湖(无锡湖)的西北部,周一千余顷。早湮。在今江苏常州东。

⑥上洲:即今江苏常州。

⑦蒸山:阳山(秦馀杭山)支峰,一名贞山。夏驾:山名。苏州西原有夏驾湖。

⑧秦馀杭山:即阳山。

⑨栖:山居曰栖。

⑩犹高:当为“犹亭”。张宗祥注:“《史记集解》引《越绝》:‘犹高’作‘犹亭’,此‘高’字误。”卑犹位:卑犹山脚。《吴地记》:“徐杭山,一名卑犹山。”在秦馀杭山西北十里。

⑪候:“使”之讹。干戈人:士兵。一累土:一筐土。累,《史记集解》作“”。盛土的小竹笼。

⑫去县十七里:当为“五十七里”之误。

⑬逢同:吴国大夫。

⑭去县十七里:当为“去县五十七里”之误。

【译文】

曲阿县过去叫云阳县。

毗陵县过去叫延陵,是吴国公子季札的封地。

毗陵县的南城,是古代奄国流亡君主的住地。城东南有一座大墓是淹君子女的坟墓。距离毗陵县十八里。是吴王帮助埋葬的。

毗陵县上湖边上有一座大墓,是延陵季子的坟墓,距离毗陵县七十里。上湖一直延伸到上洲。季子的坟墓古代叫做延陵墟。

蒸山南面的夏驾大墓,是某位不知名的越王的坟墓,距离吴县三十五里。

秦馀杭山是越王句践围困吴王夫差、夫差最后栖息的地方,距离吴县五十里。山下有湖水,靠近太湖。

吴王夫差墓在犹亭西面卑犹山脚。越王句践命令士兵每人拿一筐土来埋葬吴王夫差。墓靠近太湖,距离吴县五十七里。

三台是太宰伯嚭和大夫逢同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的葬所,距离吴县五十七里。

3.14太湖,周三万六千顷,其千顷,乌程也。去县五十里。

无锡湖,周万五千顷。其一千三顷,毗陵上湖也。去县五十里。一名射贵湖。

尸湖①,周二千二百顷,去县百七十里。

小湖②,周千三百二十顷,去县百里。

耆湖③,周六万五千顷④,去县百二十里。

乘湖⑤,周五百顷,去县五里。

犹湖⑥,周三百二十顷,去县十七里⑦。

语昭湖⑧,周二百八十顷,去县五十里。

作湖⑨,周百八十顷,聚鱼多物,去县五十五里。

昆湖⑩,周七十六顷一亩,去县一百七十五里。一名隐湖。

湖王湖,当问之。

丹湖,当问之。

【注释】

①尸湖:今未详。按里程,疑为今淀山湖及其周围未淤之前的湖泊。尸,疑为“淀(澱)”字之讹。

②小湖:《水经注》:“(三江)《吴记》曰:一江东南行七十里入小湖为次溪,自湖东南出谓之谷水。谷水出吴小湖,经由卷县故城下。”

③耆湖:今未详。

④周六万五千顷:从太湖到昆湖自大至小排列看,疑为“周六百五十顷”之误。

⑤乘湖:未详。疑即今之阳澄湖。

⑥犹湖:3.13原文:“夫差冢,在犹高西卑犹位……近太湖,去县十七里。”与犹湖里程相同,疑犹湖为卑犹山旁之湖。

⑦去县十七里:“十七里”为“五十七里”之误。

⑧语昭湖:据前文:“无锡湖者,春申君治以为陂”条,语昭湖应为原无锡湖东支湖。

⑨作湖:未详。《水经·渐江水注》:“江北合诏息湖。湖本名阼湖,因秦始皇帝巡狩所憩,故有诏息之名。”疑或为此湖。唯里程不符。

⑩昆湖:顾炎武《肇域志》:“昆承湖,亦为昆湖。”《常熟市志》:“昆承湖,又名隐湖,俗名东湖。”

【译文】

太湖广三万六千顷,其中一千顷属于乌程县。距离吴县五十里。

无锡湖广一万五千顷。其中一千零三顷为毗陵上湖。距离吴县五十里。一名射贵湖。

尸湖广二千二百顷,距离吴县一百七十里。

小湖广一千三百二十顷,距离吴县一百里。

耆湖广六百五十顷,距离吴县一百二十里。

乘湖广五百顷,距离吴县五里。

犹湖广三百二十顷,距离吴县十七里。

语昭湖广二百八十顷,距离吴县五十里。

作湖广一百八十顷,鱼类产品很丰富,距离吴县五十五里。

昆湖广七十六顷零一亩,距离吴县一百七十五里。一名隐湖。

湖王湖,尚待问清情况。

丹湖,尚待问清情况。

3.15吴古故祠江汉于棠浦东①,江南为方墙,以利朝夕水②。古太伯君吴,到阖庐时绝。

胥女南小蜀山,春申君客卫公子冢也,去县三十五里。

白石山③,故为胥女山,春申君初封吴,过,更名为白石。去县四十里。

今太守舍者,春申君所造,后壁屋以为桃夏宫④。

今宫者,春申君子假君宫也⑤。前殿屋盖地东西十七丈五尺⑥,南北十五丈七尺。堂高四丈,十溜高丈八尺⑦。殿屋盖地东西十五丈,南北十丈二尺七寸。户溜高丈二尺。库东乡屋南北四十丈八尺⑧,上下户各二;南乡屋东西六十四丈四尺,上户四,下户三;西乡屋南北四十二丈九尺,上户三,下户二:凡百四十九丈一尺。檐高五丈二尺。溜高二丈九尺。周一里二百四十一步。春申君所造。

【注释】

①祠江汉:祭祀水神。张宗祥注:“江汉,应为江海。”棠浦:今南京浦口区浦口镇,春秋时属棠邑。

②朝夕:潮汐。

③白石山:张宗祥注:“今名白豸山,在苏州府北三十二里,浒墅之北。”

④后壁屋以为桃夏宫:钱培名曰:“原本‘殿’误‘壁’、‘逃’误‘桃’,依《初学记》二十四、《御览》九百八十八改。”按,依钱校,“壁”当为“殿”;“桃”当为“逃”。逃夏宫,《吴郡志》引《郡国志》:“在鸡陂之侧,春申君子假君之殿也……即今太守正厅是也。”

⑤假君:暂管封地之君。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春申君黄歇为令尹,春申君使其子暂管封地。

⑥盖地:占地,即屋基。

⑦十溜(liù):钱培名曰:“‘十’字误,以下文例之,或当作‘户’。”溜,通“霤”,屋檐滴水处。

⑧乡:通“向”,朝向。

【译文】

吴国古代在棠浦的东面祭祀江海之神,在长江南岸修筑堤坝用来抵挡潮汐。祭祀从吴太伯统治吴地开始,到吴王阖庐时止。

胥女山南面的小蜀山是春申君的门客卫公子的墓,距离吴县三十五里。

白石山原名胥女山,春申君刚受封来吴地,经过此山,改名为白石山,距离吴县四十里。

现在太守住的房子,是春申君建造的,把后殿称作逃夏宫。

现在称为宫殿的,是春申君儿子暂时代理春申君治理吴地时的宫殿。前殿屋东西面宽十七丈五尺,南北进深十五丈七尺。大堂厅高四丈,门檐高一丈八尺。正殿屋东西面宽十五丈,南北进深十丈二尺七寸。门檐高一丈二尺。库房,朝东的房屋从南到北四十丈八尺,上下层各有两个门;朝南的房屋从东到西六十四丈四尺,上层四个门,下层三个门;朝西的房屋从南到北四十二丈九尺,上层三个门,下层两个门。总长一百四十九丈一尺。上檐高五丈二尺。下檐高二丈九尺。宫殿周围一里二百四十一步。是春申君建造的。

3.16吴两仓,春申君所造。西仓名曰均输;东仓周一里八步,后烧。更始五年①,太守李君治东仓为属县屋,不成。

吴市者,春申君所造,阙两城以为市②。在湖里。

吴诸里大闬③,春申君所造。

吴狱庭,周三里,春申君时造。

土山者,春申君时治以为贵人冢次,去县十六里。

楚门④,春申君所造。楚人从之,故为楚门。

路丘大冢,春申君客冢。不立⑤,以道终之。去县十里。

春申君,楚考烈王相也。烈王死,幽王立,封春申君于吴⑥。三年,幽王征春申为楚令尹⑦,春申君自使其子为假君治吴。十一年,幽王征假君与春申君,并杀之⑧。二君治吴凡十四年。后十六年,秦始皇并楚,百越叛去,更名大越为山阴也⑨。春申君姓黄,名歇。

巫门外罘罳者⑩,春申君去吴,假君所思处也。去县二十三里。

【注释】

①更始五年:更始,为更始帝刘玄年号,仅三年时间。疑“五”为“三”之讹。

②阙: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以两阙之间有空缺,故名阙或双阙。此作动词。两城:两小城。

③闬(hàn):里巷门。

④楚门:吴城门,其址今未详。

⑤立:指立墓碑。

⑥幽王立,封春申君于吴:幽王,楚幽王,名悍(一作悼),前237—前228年在位。按,“封春申君于吴”为考烈王十五年(前248)事,不关幽王事。

⑦三年,幽王征春申君为楚令尹:春申君任令尹在考烈王元年(前262),非幽王三年。

⑧“十一年”数句:事当在考烈王二十五年(前238)。是年考烈王死,幽王立。幽王舅李园杀春申君并灭其家。且楚幽王在位仅十年,无十一年。

⑨山阴:秦置山阴县。在今浙江绍兴。

⑩罘罳(fú sī):古代设在宫门外或城角的屏,上有孔,形似网,用以守望和防御。又称浮思。

【译文】

吴城有两所粮仓,都是春申君建造的。西仓名叫均输。东仓周围一里零八步,后来被烧毁。更始三年,太守李某计划将原东仓之地改建为所属吴县的衙门,没有建成。

吴城内的大市场,是春申君所建造的,当时春申君将两小城之间的空地辟作市场。地点在湖里。

吴城内各个里巷的大门都是春申君建造的。

吴县的监狱,周围三里,也是春申君治吴的时候建造的。

土山是春申君用来修造贵人墓穴的,距离吴县十六里。

楚门,春申君建造。当时很多楚国人跟着他来到吴地,所以称为楚门。

路丘大墓,是春申君门客的坟墓。未立墓碑,将道路修到墓前。距离吴县十里。

春申君是楚考烈王的相国。顷襄王死后,考烈王即位,把春申君封到吴地。考烈王元年,楚考烈王把春申君召回国任命他为令尹,春申君让儿子暂时代他治理吴地。幽王元年,楚幽王又把春申君的儿子召回国,把他与春申君一起杀了。春申君父子治理吴地一共十四年。十六年后,秦始皇吞并了楚国,百越向南方退去,秦始皇于是把东方的大越改名为山阴。春申君姓黄名歇。

巫门外有一处称为罘罳的屏障,是春申君离开吴地回到楚都后,儿子假君思念他的地方。距离吴县二十三里。

3.17寿春东凫陵亢者①,古诸侯王所葬也。楚威王与越王无彊并②。威王后烈王,子幽王,后怀王也。怀王子顷襄王也③,秦始皇灭之。秦始皇造道陵南,可通陵道,到由拳塞④。同起马塘,湛以为陂,治陵水道到钱唐,越地,通浙江⑤。秦始皇发会稽适戍卒⑥,治通陵高以南陵道⑦,县相属⑧。

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坏诸侯郡县城。

太守府大殿者,秦始皇刻石所起也。到更始元年,太守许时烧。六年十二月乙卯凿官池⑨,东西十五丈七尺,南北三十丈。

【注释】

①寿春:今安徽寿县。凫陵亢(gāng):地名。今寿县东南、长丰县西北部,曾为古楚都。其城郊朱家集离散古堆有楚王墓、杨公战国墓,此即诸侯王所葬之凫陵亢。今作“凫陵坑”。

②楚威王与越王无彊并:事在楚威王六年(前334)。楚威王,楚宣王子,名熊商,前339—前329年在位。越王无彊:越王句践裔孙,前355—前333年在位。并,同“拼”。

③“威王后”数句:此所列楚君世序错乱。应为:楚威王→楚怀王→楚顷襄王→楚考烈王→楚幽王。怀王,名熊槐,前328—前299年在位。前299年入秦,被秦扣留。前296年卒于秦。顷襄王,名横。前298—前263年在位。

④由拳塞:见3.4注⑲。

⑤“同起马塘”数句:此句是说,秦始皇又从由拳塞到钱塘江造了一条水路。这条水路就是后来江南运河杭州至嘉兴段称为“杭州塘”的前身。湛,深挖。陂,池。钱唐,秦置钱唐县(今浙江杭州),东汉改名钱塘县。浙江,即钱塘江。

⑥发:征发,征调。会稽:会稽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原吴、越两地东部二十余县。适戍卒:被流徙戍边的罪人。适(適),通“谪”。

⑦通陵高:疑为通陵江。“高”与“江”音误。《论衡·书虚篇》:“有吴通陵江。”据3.9“放山”条,吴王改莋邑为通陵乡,疑为此地河道,在苏州西。

⑧相属:相连,使县与县之间陆路或水路相连。

⑨六年:更始六年。李步嘉按:“疑此吴人沿用更始年号,这类情况历史上多见,字本不误。”

【译文】

寿春县东面有个凫陵坑,是古代诸侯王的葬地。楚威烈王率军与越王无彊拼杀,灭了越王无彊。威烈王之后是考烈王,考烈王的儿子为幽王。后来是怀王。怀王的儿子是顷襄王,秦始皇把他灭掉了。秦始皇在凫陵坑南修了一条驿道,可以沟通吴地的陆道一直到由拳关隘。同时修建堤坝,深挖为池,造了一条从凫陵坑到钱塘的水路,钱塘属越地,直通钱塘江。秦始皇又征调会稽郡被流徙戍边的罪人,修筑通陵江以南的陆路通道,使得各县之间道路相连。

秦始皇三十七年,下令毁掉原来各国诸侯的都城。

会稽郡太守府大殿,是秦始皇巡视吴地时所建造的。到更始元年,太守许时失火烧毁了它。更始六年十二月乙卯日在大殿旁边挖了一口大池,从东到西十五丈七尺,从南到北三十丈。

3.18汉高帝封有功,刘贾为荆王,并有吴①。贾筑吴市西城,名曰定错城,属小城②,北到平门,丁将军筑治之③。十一年,淮南王反④,杀刘贾。后十年,高皇帝更封兄子濞为吴王,治广陵⑤,并有吴。立二十一年,东渡之吴,十日还去。立四十二年,反。西到陈留县⑥,还奔丹阳⑦,从东欧⑧。越王弟夷乌将军杀濞⑨。东欧王为彭泽王⑩,夷乌将军今为平都王⑪。濞父字为仲。

匠门外信士里东广平地者,吴王濞时宗庙也。太公、高祖在西⑫,孝文在东⑬。去县五里。永光四年⑭,孝元帝时⑮,贡大夫请罢之⑯。

桑里东、今舍西者⑰,故吴所畜牛、羊、豕、鸡也,名为牛宫。今以为园。

【注释】

①“汉高帝”数句:汉高帝,即汉高祖刘邦。汉王朝的建立者。事在高祖六年(前201)。刘贾,汉高祖刘邦族兄。有功封为荆王。汉高祖十一年(前196)秋,为淮南王黥布所杀。荆,荆山,在阳羡(今江苏宜兴)界。《太康地理志》:“阳羡县本名荆溪。”

②属:连接。

③丁将军:丁复,秦末山阴人,随高祖刘邦举兵于薛,后助高祖平定三秦,破项羽将龙且于彭城,官大司马,封阳都侯。

④淮南王:黥布(?—前195),即英布。秦时因坐法黥面,故称黥布。因功封淮南王。前196年,韩信、彭越相继被刘邦杀害,因举兵反,败逃江南,被长沙王诱杀。

⑤“后十年”数句:后十年,汉高帝于十二年四月崩,后十年封濞显然误。当为“后一年”。濞,即刘濞(前215—前154),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封为吴王。汉景帝三年(前154)以诛晁错为名,联合楚、赵等国叛乱。败逃东越,被东越人所杀。史称“七国之乱”。治广陵:都广陵(今江苏扬州)。

⑥陈留县:秦置,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城。

⑦丹阳:当为丹徒(今江苏镇江东南丹徒镇)。见《史记·吴王濞列传》《汉书·景帝纪》。

⑧东欧:又称东越、瓯越。浙江南部瓯江、灵江流域一带,即以今浙江温州为中心的区域。

⑨越王弟夷乌将军杀濞:事在前154年。时东越王弟夷乌将军将兵从吴王在丹徒。《史记·吴王濞列传》:“汉使人以利啖东越,东越即绐吴王,吴王出劳军,即使人鏦杀吴王。”

⑩彭泽:今江西湖口东。

⑪平都:今江西安福东南。

⑫太公:汉高祖刘邦的父亲。

⑬孝文:即汉文帝,汉高祖子,名恒。前180—前157年在位。

⑭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永光,汉元帝刘奭年号。

⑮孝元帝:汉元帝刘奭。前49—前33年在位。

⑯贡大夫:贡禹,字少翁,琅邪(今山东诸城)人。曾官凉州刺史、河南令。元帝初,征为谏大夫,迁光禄大夫、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据《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记载,贡禹曾“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迭毁之礼”。

⑰桑里:里名。疑在子城东。

【译文】

汉高祖封功臣,封刘贾为荆王,吴地也属于他的封地。刘贾在吴城市场的西面修建了一座小城,取名定错城,与原吴小城相连,北面到平门,是丁将军主持修建的。汉高帝十一年,淮南王英布反叛朝廷,杀了刘贾。第二年,汉高祖改封哥哥的儿子刘濞为吴王,把广陵作为王都,吴地也是他的封地。受封后的第二十一年,刘濞曾经到吴地巡视,停留了十天才离开吴地回到广陵。第四十二年,吴王刘濞起兵造反。他率军向西攻打到陈留县,失败后回头逃奔到丹阳,投靠东越。东越王的弟弟夷乌将军杀了刘濞。朝廷封东越王为彭泽王,封夷乌将军为平都王。刘濞父亲叫刘仲。

匠门外信士里东面有一块宽阔的平地,是吴王刘濞时建宗庙的地方。太公庙、高祖庙在西边,孝文帝庙在东边。距离吴县城五里。汉永光四年,孝元帝的时候,按照大夫贡禹的奏请,下令废除了在郡国的宗庙。

桑里东面、现在太守府的西边,是从前吴国畜养牛、羊、猪、鸡的地方,称为牛宫。现在辟为菜园。

3.19汉文帝前九年,会稽并故鄣郡①。太守治故鄣,都尉治山阴②。前十六年,太守治吴郡③,都尉治钱唐④。

汉孝景帝五年五月,会稽属汉⑤。属汉者,始并事也。汉孝武帝元封元年⑥,阳都侯归义⑦,置由钟⑧。由钟初立,去县五十里。

汉孝武元封二年,故鄣以为丹阳郡。

天汉五年四月⑨,钱唐浙江岑石不见⑩。到七年,岑石复见。

越王句践徙琅邪,凡二百四十年,楚考烈王并越于琅邪。后四十余年,秦并楚;复四十年,汉并秦;到今二百四 十二年。句践徙琅邪到建武二十八年,凡五百六十七年⑪。

【注释】

①故鄣:郡县名,今浙江安吉北安城镇西北。

②都尉:武官名。辅佐郡守并掌全郡的军事。

③吴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

④钱唐:秦置县,治所在今杭州灵隐山下。

⑤会稽属汉:吴、楚七国之乱后,取消了吴国封地,收归汉中央政府。属,归属,归并。

⑥元封元年:前110年。元封,汉武帝刘彻的第六个年号。

⑦阳都侯:丁复,见3.18注③。丁复死后,其爵位被其子丁宁及孙丁安城所袭,至孝景帝二年(前155),丁安城因罪被免职。阳都,县名,属城阳国,故城在今山东沂水南。归义:交还封地。

⑧由钟:今苏州西南,近太湖。

⑨天汉五年:应为太始元年(前96)。天汉,为汉武帝年号之一,仅四年。下“七年”为太始三年(前94)。

⑩浙江:钱塘江。岑石:岸边高耸的岩石。

⑪“越王”数句:琅邪,见1.3注⑤。楚考烈王,应为楚威王。按,几个时间数有误。凡五百六十七年,建武二十八年即公元52年。上推567年,为前515年,为吴公子光(阖庐)使专诸杀吴王僚自立之年。句践徙琅邪在前473年灭吴之后。即便按前473年推算,为525年,相差42年。“二百四十年”应为一百四十年,“后四十余年”应为一百一十年,“复四十年”应为二十一年,“到今二百四十二年”应为二百五十四年(前202—52)。

【译文】

汉文帝前九年,故鄣郡并入会稽郡。太守的治所设在故鄣县,都尉的治所设在山阴县。汉文帝前十六年,太守的治所设在吴县,都尉的治所设在钱塘县。

汉景帝五年五月,会稽郡归属汉朝廷。归属汉朝廷,就是取消封国,归汉中央直接统辖。汉武帝元封元年,阳都侯归还封地,朝廷将他安置在由钟。由钟是新建立的县,距离吴县五十里。

汉武帝元封二年,把故鄣郡并入丹阳郡。

天汉五年四月,钱塘县钱塘江中一块高耸的巨石突然不见了。到了天汉七年,巨石又出现了。

越王句践迁都琅邪,历一百四十年,楚考烈王在琅邪兼并了越国。过了一百一十多年,秦国兼并了楚国;又过了二十一年,汉朝取代了秦朝。到现在已二百五十四年。从越王句践迁都琅邪到东汉建武二十八年,共五百六十七年。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版权所有©趣古籍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8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