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华夏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第三卷

越绝吴内传第四

【题解】

本篇篇题《德序外传》作《吴越》,《篇序外传》作《吴人》。故钱培名认为篇题应为“吴人内传”。此篇错简较为严重。从题目看,应着重记述吴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但从行文来看,与吴国有关的仅前六段文字,只占整个篇幅的三分之一强。而直接记述吴国事件的是伍子胥救蔡伐楚取得胜利和吴越“檇李”之战吴国失败两件事,所占篇幅更少。“晋公子重耳之时……此周公之盛德也”的许多段落,除了“越王句践反国六年……”段与吴事有联系外,其他都没有明显的直接的关联。或另有篇目失题,或杂以他书之简。

《越绝》对吴救蔡伐楚、子胥复仇有褒有贬。其标准就是“仁义”二字。楚平王为太子聘秦女而自纳,伍奢谏而被杀;蔡昭公朝楚,楚大臣囊瓦索羔裘而不得,将昭公拘于南郢三年,后又兴师伐蔡。楚国君臣的不仁不义,引发了吴王阖庐救蔡伐楚、伍子胥为父报仇尽孝道的“仁义”之举,楚国几遭覆亡。但吴军入楚都后,鞭平王之尸,“君舍君室,大夫舍大夫室,盖有妻楚王母者”,陷于不义。“吴何以称人乎?夷狄之也。”以不仁不义对付不仁不义,所以即便“救中邦”,也是“贱之也”,表明了作者对吴救蔡伐楚的态度。也隐含了“大吴”的败征。

行文安排了“越王句践欲伐吴王阖庐”而范蠡进谏事。范蠡论述了天道、地道、人道三者的辩证关系,强调人道“和顺”的重要。因为范蠡的劝谏,越王句践才没有轻举妄动,为以后“小越”胜“大吴”埋下了伏笔。

4.1吴何以称人乎?夷狄之也①。忧中邦奈何乎?伍子胥父诛于楚,子胥挟弓,身干阖庐②。阖庐曰:“士之甚,勇之甚。”将为之报仇。子胥曰:“不可,诸侯不为匹夫报仇。臣闻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行③,报父之仇,不可。”于是止。

蔡昭公南朝楚④,被羔裘,囊瓦求之⑤,昭公不与。即拘昭公南郢三年⑥,然后归之。昭公去至河,用事⑦,曰:“天下谁能伐楚乎?寡人愿为前列⑧!”楚闻之,使囊瓦兴师伐蔡。昭公闻子胥在吴,请救蔡。子胥于是报阖庐曰:“蔡公南朝,被羔裘,囊瓦求之,蔡公不与,拘蔡公三年,然后归之。蔡公至河,曰:‘天下谁能伐楚者乎?寡人愿为前列。’楚闻之,使囊瓦兴师伐蔡。蔡非有罪,楚为无道。君若有忧中国之事意者,时可矣。”阖庐于是使子胥兴师,救蔡而伐楚。楚王已死,子胥将卒六千人,操鞭笞平王之坟,曰:“昔者吾先君无罪,而子杀之,今此以报子也!”君舍君室⑨,大夫舍大夫室,盖有妻楚王母者。

囊瓦者何?楚之相也。郢者何?楚王治处也。吴师何以称人?吴者,夷狄也,而救中邦,称人,贱之也。

【注释】

①夷狄:夷种狄种。意谓野蛮人。此作动词。

②身干阖庐:干,投奔,投靠。按,伍子胥入吴时,吴君为吴王僚,非阖庐。

③亏:使……亏(受影响)。行:德行。

④蔡昭公:名申,蔡国国君,前518—前491年在位。朝:朝贡,古代诸侯国之间的外交礼节。有主从关系,不平等。

⑤囊瓦:《吴越春秋》徐天祜注:“按《左传》,楚公子贞字子囊,其孙名瓦,字子常。”时为楚相。

⑥南郢:楚国国都,春秋时楚文王定都于此,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

⑦用事:祭祀水神,向水神祷告。

⑧前列:古时列阵而战,前列即排在军阵前,意为前锋。

⑨君舍君室:前“君”指吴王,后“君”指楚昭王。舍,动词,居住,此有侵占义。室,家室,指妻妾。

【译文】

为什么叫做吴人呢?这是把他们当做夷狄来看待。既然是夷狄,怎么关心起中原的事情来了呢?伍子胥父亲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拿着弓箭,只身投奔吴王阖庐。阖庐赞叹说:“多么聪明,多么英武啊!”准备替他报仇。伍子胥说:“不行!一国之君不应该为一个普通人报仇。我听说侍奉君主跟侍奉父亲一样,损坏君主的声誉,去报杀父之仇,是不应该的。”阖庐于是把替伍子胥报仇的事搁了下来。

蔡昭公访问楚国,身上穿着一件用羔羊毛皮制成的袍子,楚国大臣囊瓦向蔡昭公讨要这件袍子,蔡昭公不肯。囊瓦就把蔡昭公拘禁在南郢,过了三年才把他放归。蔡昭公离开楚国,到了汉水边,向汉水之神祷告,发誓说:“天下有哪一位诸侯能伸张正义、讨伐楚国呢?我愿意做先锋!”楚平王知道了这件事,便派囊瓦率师攻打蔡国。蔡昭公听说伍子胥在吴国,就派人请他援救蔡国。伍子胥于是去对吴王阖庐说:“蔡昭公去楚国访问,身穿裘皮袍子,囊瓦想得到这件裘皮袍子,蔡昭公不肯给他,于是把蔡昭公拘禁了三年之后才放他回去。蔡昭公到了汉水时说:‘天下谁能够讨伐楚国呢?我愿意做先锋。’楚平王知道了这件事,便派囊瓦率师攻打蔡国。蔡国并没有罪,是楚国太不讲道理了。大王如果有关心、称霸中原的意思,是一个难得的时机。”于是阖庐就派伍子胥率兵援救蔡国、攻打楚国。吴军攻占了楚国郢都,这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率领六千士兵,掘开楚平王的坟墓,拿起鞭子抽打平王的尸体说:“过去我先父并没有犯罪而你却把他杀了,今天我只能用这种方法来报复你了!”吴王阖庐住进了楚昭王的寝宫,吴国的大臣也都各自住在楚国大臣的家里,甚至有奸污楚昭王母亲的人。

囊瓦是什么人?他是楚国的相国。郢是什么地方?它是楚国的都城。吴国的军队为什么称为吴人呢?吴国是夷狄一类的国家,其援救中原蔡国的行动,表现出了它的野蛮本性。所以,称他们为人,其实就是贬低他们。

4.2越王句践欲伐吴王阖庐,范蠡谏曰:“不可。臣闻之,天贵持盈。持盈者,言不失阴阳、日月、星辰之纲纪。地贵定倾①。定倾者,言地之长生,丘陵平均,无不得宜。故曰地贵定倾。人贵节事。节事者,言王者已下,公卿大夫,当调阴阳,和顺天下。事来应之,物来知之,天下莫不尽其忠信,从其政教,谓之节事。节事者,至事之要也。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者,言天生万物,以养天下;蠉飞蠕动②,各得其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失其常,故曰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者也。地道施而不德,劳而不矜其功者也,言地生长五谷,持养万物,功盈德博,是所施而不德,劳而不矜其功者矣。言天地之施,大而不有功者也。人道不逆四时者,言王者以下,至于庶人,皆当和阴阳四时之变,顺之者有福,逆之者有殃。故曰人道不逆四时之谓也。因惛视动者③,言存亡吉凶之应,善恶之叙,必有渐也④。天道未作,不先为客者。范蠡值吴伍子胥教化,天下从之,未有死亡之失,故以天道未作,不先为客。言客者,去其国,入人国。地兆未发,不先动众。言王者以下,至于庶人,非暮春中夏之时,不可以种五谷、兴土利;国家不见死亡之失,不可伐也。故地兆未发,不先动众,此之谓也。”

【注释】

①定倾:指根据地之高低平凹确定宜种植物的品类。倾,倾斜。

②蠉(xuān)飞蠕动:虫豸之类,或飞翔,或蠕蠕而行。蠉,同“蜎”,虫类屈曲盘旋而行或飞貌。

③因惛(hūn)视动:根据天道幽深不明的特点去观察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惛,幽深不明,指天道幽深而不明。

④渐:事物发展的开始。

【译文】

越王句践想要去讨伐吴王阖庐,范蠡劝阻他说:“现在还不行。我听说,天贵在保持它的圆满状态。所谓保持天的圆满状态,指的是不去违背阴阳消长、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规律。地贵在确定它的高低平凹的区别。所谓确定它的高低平凹的区别,指的是地上生长的一切,不管在丘陵还是在平畴,没有不适宜的。所以说地贵在确定它的高低平凹的区别。人贵在按照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来处理各种事物。所谓按事物的规律办事,指的是国君以及公卿大夫,当顺应阴阳的消长变化,调和天下的各种矛盾,事情发生的时候能正确地应对它,事物出现端倪的时候能及时地了解它。天下没有谁不会竭尽他的忠诚,没有谁不会听从国君的号召,这就叫做按事物的规律办事。按规律办事,这是处理政教大事的关键。天的规律是充满而不外溢,有盛德而不居功自傲,是说天生育万物,来养育天下:天空中飞的,地面上爬的,各种动物都能够按照它们的特性自由自在地生活;春天孳生,夏天成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各类植物都不会失去它们生长成熟的时序规律。所以说,天的规律是充满而不外溢,有盛德而不居功自傲。地的规律是施与但不以为是自己的恩德,辛劳但不夸耀自己的功绩,是说大地生长五谷,畜养万物,功德圆满而且广大,这就是所谓施与但不以为是自己的恩德,辛劳但不夸耀自己的功绩。说的是天地施与万物,恩德广大但不居功为己有的意思。人做事的原则是不违反四时规律,说的是从国君到平民,其生产和生活都应该顺应阴阳消长、四季时序的变化规律,顺应这个变化规律的就会得到幸福,违反这个变化规律的就会有祸殃。所以说人做事的原则是不违反四时规律,就是这个道理。根据天道幽深不明的特点去观察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是说存亡吉凶现象的发生,善与恶的变化,一定有它的先兆。现在上天还没有显示出要灭亡吴国的征兆,就不能去攻伐吴国。范蠡说这话时,正值吴国遵从伍子胥的教化,天下诸侯听从吴国的号令,吴国国内还没有因为治理不当出现衰亡的征候,所以范蠡认为此时上天还没有亡吴的征兆,就不能去攻打它。所谓客,指的是离开自己的国家,进入别人的国家。地气还没有转暖的迹象,就不能发动民众进行农事活动。是说从国君到平民,不到暮春仲夏的时候,不可以播种五谷,从事耕作活动;敌国还没有显现出败亡的征兆,是不可以去攻伐他们的。所以说地气还没有转暖的迹象,就不能发动民众进行农事活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4.3吴人败于就李①。吴之战地。败者,言越之伐吴,未战,吴阖庐卒,败而去也。卒者②,阖庐死也。天子称崩,诸侯称薨,大夫称卒,士称不禄。阖庐,诸侯也,不称薨而称卒者,何也?当此之时,上无明天子,下无贤方伯③,诸侯力政,强者为君。南夷与北狄交争,中国不绝如线矣。臣弑君④,子弑父,天下莫能禁止。于是孔子作《春秋》,方据鲁以王⑤。故诸侯死皆称卒,不称薨,避鲁之谥也⑥。

【注释】

①吴人败于就李:事在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夏天,阖庐乘越国新丧(前一年越王允常死),以越国不从吴伐楚为借口,兴兵伐越。越王句践率师迎战于就李。阖庐脚趾中飞矢,在还军路上毒发死亡。《左传·定公十四年》:“五月,於越败吴于檇李。吴子光卒。”就李:又名檇李、醉李。见3.5注②。

②卒者:疑句前脱经文“吴子光卒”。

③方伯:一方的霸主。伯,通“霸”。

④弑(shì):古称臣杀君、子杀父为“弑”。

⑤方据鲁以王:正依据鲁国国君的年号为正统来编年。王,王道正统。

⑥谥(shì):古代帝王及官僚死后,所给予的表示褒贬的称号。

【译文】

吴国在就李吃了败仗。就李是吴国与越国交战的地方。所谓失败,是说越国讨伐吴国,还没有正式交战,吴王阖庐受伤而死,吴国军队败退而去。吴王光卒。卒,是指阖庐死。按照当时礼制,天子死了称为“崩”,诸侯死了称为“薨”,大夫死了称为“卒”,士死了称为“不禄”。阖庐是诸侯,死了不称“薨”而称为“卒”,为什么呢?因为此时上没有圣明的天子,下没有贤德的霸主,诸侯之间凭武力相攻伐,实力强大的称王称霸。南方的蛮夷和北方的戎狄也交互侵逼中国,中国的命运已经像悬线一样,虽然不断,但岌岌可危了。臣子杀害君主,儿子杀害父亲,普天之下没有谁能够阻止这些恶行。于是孔子写作《春秋》,就依据鲁国国君的年号为正统来编年,推行王道。所以诸侯死了都称为“卒”,不称作“薨”,以免与鲁国国君死后的称谓相混淆。

4.4晋公子重耳之时①,天子微弱,诸侯力政,强者为君。文公为所侵暴,失邦,奔于翟②。三月得反国政③,敬贤明法,率诸侯朝天子。于是诸侯皆从,天子乃尊。此所谓晋公子重耳反国定天下。

齐公子小白,亦反齐国而匡天下者④。齐大夫无知,弑其君诸儿⑤。其子二人出奔⑥。公子纠奔鲁。鲁者,公子纠母之邦。小白奔莒⑦,莒者,小白母之邦也。齐大臣鲍叔牙为报仇,杀无知⑧,故兴师之鲁,聘公子纠以为君⑨。鲁庄公不与。庄公,鲁君也。曰:“使齐以国事鲁,我与汝君。不以国事鲁,我不与汝君。”于是鲍叔牙还师之莒,取小白,立为齐君。小白反国,用管仲⑩,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故为桓公⑪,此之谓也。

【注释】

①晋公子重耳之时:句前疑脱“晋公子重耳反国定天下”。重耳,晋文公,前636—前628年在位。春秋霸主之一。

②文公为所侵暴,失邦,奔于翟:晋献公宠骊姬,欲立其子奚齐,杀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奔翟,夷吾出奔梁。翟,同“狄”。重耳所奔之狄,在今山西西部和陕西东部。

③三月得反国政:晋公子重耳出奔,在鲁僖公五年(前655),反国得位在鲁僖公二十四年(前636),亡命19年。此“三月”或指晋惠公十四年九月,惠公卒,子圉立,为怀公,至十二月,秦缪公发兵纳重耳为晋文公。反,同“返”。

④齐公子小白,亦反齐国而匡天下者:《左传·庄公八年》:“初,襄公立,无常。鲍叔牙曰:‘君使民慢,乱将作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乱作,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来奔。”前685年,公子小白自莒入齐即位,是为桓公。

⑤齐大夫无知,弑其君诸儿:无知,齐釐公同母弟夷仲年子,受釐公宠爱。前686年,杀齐襄公自立。前685年,齐雍林人杀无知。诸儿,即齐襄公,齐釐公之子。前697—前686年在位。

⑥其子二人:公子纠、公子小白,为齐釐公之子,非襄公诸儿之子也,与襄公诸儿为同父异母兄弟。

⑦莒(jǔ):周代封国,嬴姓,今山东莒县一带。

⑧齐大臣鲍叔牙为报仇,杀无知:鲍叔牙,《史记正义》韦昭注:“鲍叔,齐大夫,姒姓之后,鲍叔之子叔牙也。”与管仲同辅齐桓公。有“管鲍”之称。杀无知,时鲍叔牙从公子小白在莒,无从杀无知,与史实不符。

⑨聘公子纠以为君:《左传·庄公九年》:“九年,春,雍廩杀无知。公及齐大夫盟于蔇,齐无君也。夏,公伐齐,纳子纠。”实为鲁庄公发兵送公子纠,非鲍叔牙聘公子纠为君。

⑩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颍水之滨)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齐襄公乱政被杀,时管仲与召忽辅公子纠出奔鲁国,助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后来的齐桓公)争位。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相,推行改革,富国强兵,佐齐桓公称霸天下。

⑪故为桓公:《逸周书·谥法解》:“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

【译文】

晋公子重耳回到晋国而安定天下。晋公子重耳的时候,周天子势力弱小,诸侯之间凭武力相互攻伐,实力强大的称霸天下。公子重耳遭晋国内乱,无法立足,逃奔到翟国。惠公卒三个月后重耳回到晋国主持国政,他尊敬贤臣,修明法令,统率诸侯去朝见周天子。于是诸侯都听从他的号召,周天子的地位才得到尊重。这就是人们说的晋公子重耳回到晋国而安定天下的事。

齐公子小白也是回到齐国而匡正天下的人。齐国大夫无知,犯上作乱杀了国君齐襄公诸儿。襄公的两个兄弟逃到国外。公子纠逃奔到鲁国。鲁国是公子纠母亲的娘家。小白逃奔到莒国,莒国是小白母亲的娘家。齐国的大臣鲍叔牙为了替齐襄公报仇,杀了无知,因此他带着军队到鲁国,请公子纠回齐国做国君。鲁庄公不肯。庄公是鲁国的国君,他要挟说:“如果你能让齐国从属于鲁国,我就归还你们的国君;如果你不能让齐国从属于鲁国,我就不归还你们的国君。”于是鲍叔牙率领军队到莒国,把小白带回齐国,立为国君。小白回到齐国,重用能臣管仲,九次大会诸侯,匡扶周室,安定天下,因此称为桓公,就是这个道理。

4.5尧有不慈之名①。尧太子丹朱倨骄②,怀禽兽之心,尧知不可用,退丹朱而以天下传舜③。此之谓尧有不慈之名。

舜有不孝之行。舜亲父假母④,母常杀舜。舜去,耕历山⑤。三年大熟,身自外养,父母皆饥。舜父顽⑥,母嚚⑦,兄狂⑧,弟敖⑨。舜求为变心易志。舜为瞽瞍子也,瞽瞍欲杀舜,未尝可得⑩。呼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此舜有不孝之行。

【注释】

①尧:传说中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姓伊祁氏,名放勋,号陶唐,史称唐尧。传说他在位九十八年,传位于舜。见《史记·五帝本纪》。

②丹朱:尧子。《史记集解》引《帝王纪》云:“尧娶散宜氏女,曰女皇,生丹朱。”倨:傲慢。

③舜:传说中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

④假母:后母。

⑤历山:其地说法不一。一说在今河南范县旧濮阳东南;一说在今山东济南东南,又名舜耕山;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又名雷首山;一说在今浙江馀姚西北;一说在今浙江永康南;一说在今湖南桑植西北。

⑥顽:顽钝,无节操。《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

⑦嚚(yín):奸诈。《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

⑧狂:狂妄,放纵骄恣。据《史记·五帝本纪》,舜无兄。

⑨敖:同“傲”,倨慢。《史记·五帝本纪》:“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

⑩瞽瞍(gǔ sǒu)欲杀舜,未尝可得:《史记·五帝本纪》:“瞽叟……使舜上涂廩,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瞍,即瞽叟,舜父。

【译文】

尧曾经有不慈爱儿子的名声。尧太子丹朱为人傲慢无礼,怀着禽兽一样的心思,尧知道他不能做继承人,放弃丹朱而把帝位传给了舜。这就是尧有不慈爱儿子名声的由来。

舜曾经有不孝顺父母的行为。舜有亲生父亲和后娘,后娘常想杀掉舜。舜于是离开父母,到历山去耕种。一连三年都获得大丰收,自己在外面丰衣足食,父母却在家饿肚子。舜的父亲愚顽无德,后娘奸诈无信,哥哥狂妄自大,弟弟傲慢无理。舜力图改变他们的本性和心态。舜是瞽瞍的儿子,瞽瞍想杀掉舜,几次都没有成功;叫他来做事的时候,却又不曾离开左右。这就是舜有不孝顺父母的行为的缘由。

4.6舜用其仇而王天下者。言舜父瞽瞍,用其后妻,常欲杀舜,舜不为失孝行,天下称之。尧闻其贤,遂以天下传之。此为王天下①。仇者,舜后母也。

桓公召其贼而霸诸侯者②。管仲臣于桓公兄公子纠,纠与桓争国,管仲张弓射桓公,中其带钩,桓公受之,赦其大罪,立为齐相。天下莫不向服慕义。是谓召其贼霸诸侯也。

【注释】

①此为王天下:此句李步嘉认为有脱文,当作“此谓舜用其仇而王天下”。为,当作“谓”。

②贼:仇人。

【译文】

舜侍奉他的仇人而称王天下。是说舜的父亲瞽瞍听信后妻的话,经常想杀掉舜,但舜并不因此而不孝顺父母,天下的人都称颂他。尧听说舜的贤明孝顺,就把帝位传给了他。这就叫做舜侍奉仇人而称王天下。这里所说的仇人,就是舜的后娘。

齐桓公任用他的仇人而称霸于诸侯。是说管仲曾经在桓公的哥哥公子纠那里做家臣,公子纠与桓公争夺国君之位的时候,管仲曾用箭射桓公,射中了桓公的带钩,但齐桓公不计前嫌接纳了他,赦免了他的大罪,并任命他为齐相国。天下诸侯没有谁不佩服仰慕齐桓公的度量和处事手法。这就是齐桓公任用他的仇人而称霸诸侯的事。

4.7夏启献牺于益①。启者,禹之子。益与禹臣于舜,舜传之禹,荐益而封之百里。禹崩启立,晓知王事,达于君臣之义。益死之后,启岁善牺牲以祠之。《经》曰:“夏启善牺于益。”此之谓也。

汤献牛荆之伯②。之伯者,荆州之君也③。汤行仁义,敬鬼神,天下皆一心归之。当是时,荆伯未从也。汤于是乃饰牺牛以事。荆伯乃媿然曰④:“失事圣人礼。”乃委其诚心⑤。此谓汤献牛荆之伯也。

【注释】

①夏启:启,禹之子,继禹为夏王。由启开始,禅位制改为继承制,标志着私有制和奴隶制国家的诞生。牺:牺牲。古代祭祀用牲。益:舜时掌山泽之官,亦称伯益,秦、赵先祖。

②汤献牛荆之伯:其事不可考。《孟子·滕文公下》作“葛伯”。汤,原名履、天乙,灭夏后称成汤,商朝建立者。

③荆州:古九州之一。《尔雅·释地》:“汉南曰荆州。”汉指汉水。

④媿(kuì):惭愧。

⑤委:托付,交付。

【译文】

夏启用纯色的牛羊作为祭品来祭祀伯益。夏启是禹的儿子,伯益和禹都是舜的大臣,舜将帝位传给禹,禹推荐伯益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并封给他百里之地。禹死后启继承了帝位,明白做君王的职分,懂得君臣之间的道理。伯益死后,夏启每年都要治办祭品去祭祀伯益。经书上说:“夏启用纯色的牛羊作为祭品来祭祀伯益。”说的就是这件事。

商汤送给荆伯一头祭祀用的牛。荆伯即荆州的君主。商汤推行仁义之道,敬事天地鬼神,天下诸侯都诚心地归顺他。当时,只有荆伯没有归顺。商汤于是就将一头经过装饰的纯色公牛作为礼物送给荆伯。荆伯这时才惭愧地说:“是我没有尽到侍奉圣人的礼数啊。”于是诚心地归顺商汤。这就是商汤送牛给荆伯的故事。

4.8越王句践反国六年,皆得士民之众,而欲伐吴。于是乃使之维甲①。维甲者,治甲系断。修内矛②,赤鸡稽繇者也③,越人谓“人铩”也④。方舟航买仪尘者,越人往如江也⑤。治须虑者,越人谓船为“须虑”。亟怒纷纷者⑥,怒貌也,怒至。士击高文者,跃勇士也⑦。习之于夷⑧。夷,海也。宿之于莱。莱,野也。致之于单⑨。单者,堵也⑩。

【注释】

①维:系物的绳子。引申为连结。

②修内矛:整修矛戟之类的武器。内矛,一种长柄直刺兵器。《外传记地传》:“杖物卢之矛。”

③赤鸡稽繇:“内矛”的越语原语直音。

④人铩(shā):张宗祥注:“铩,《说文》云:铍有镡也。贾谊《过秦论》:‘非铦于句戟长铩也。’又《方言》九注:‘今江东呼大矛为铍。’是铩为长大之矛。人字疑‘大’字之讹。”按,“人”字疑为“入”字之讹。入与内(纳)意同,“入铩”即“内矛”。

⑤方舟航买仪尘者,越人往如江也:方舟航,驾船出航。方,两船相并。舟航,《淮南子·泛论训》:“乃为窬木方版以为舟航。”高诱注:“舟相连为航也。”买仪尘,“往如江”的越语原语直音。如,到……去。

⑥亟怒纷纷:愤怒的情状。意思是激励勇士同仇敌忾,报仇雪耻。

⑦士击高文:掌鼓者擂起战鼓。《礼记·乐记》:“始奏以文,复乱以武。”郑玄注:“文,谓鼓也;武,谓金也。”跃勇士:训练士卒奋起杀敌的勇气。《诗经·邶风·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⑧习:练习,操练。

⑨致之于单:意思是到前线去攻关杀敌。

⑩堵:版筑的墙垣。《说文》:“垣也,五版为一堵。”段玉裁注:“此云五板为堵……盖言板广二尺,五板积高一丈为堵而已。”

【译文】

越王句践回国以后,经过六年的治理,得到了广大士民的拥护,就想去讨伐吴国。于是就命令大家修理好铠甲。修理铠甲就是把铠甲上烂断的带子连接好。整修好长矛。赤鸡稽繇,是越国人对“入铩”的叫法。驾起船扬起帆。这是越人要到江里去。整治好战船。越国的人把船叫作“须虑”。满怀复仇激情。表现出愤怒的样子,好像愤怒到了极点。擂起咚咚战鼓。这是训练士兵奋起杀敌的勇气。到夷去训练,夷就是海。到莱去宿营,莱即野外。到单去攻关杀敌,单就是城墙。

4.9舜之时,鲧不从令①。尧遭帝喾之后乱②,洪水滔天,尧使鲧治之,九年弗能治。尧七十年而得舜,舜明知人情,审于地形,知鲧不能治,数谏不去,尧殛之羽山③。此之谓舜之时,鲧不从令也。

【注释】

①鲧(gǔn):传说中原始部落首领。居于崇,号崇伯。由四岳推举,奉尧命治水。他用筑堤防的方法,九年未能治平,被舜杀死在羽山。

②帝喾:传说中的古帝王,黄帝曾孙。帝喾之后乱,指传说共工与颛顼争帝失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造成洪水灾害。

③殛(jí):诛戮。羽山:在今山东郯城东北。

【译文】

舜摄政的时候,鲧不听从命令。尧遭遇帝喾之后的乱世,洪水滔滔,泛滥成灾,尧派鲧治理洪水,九年没有治理成功。尧七十岁时得到舜的辅佐,舜明白人性贤愚,了解地理形势,知道鲧根本治理不了洪水,多次劝他让贤,但他总不肯走,尧于是把鲧杀死在羽山。这就是舜摄政的时候鲧不听从命令而被杀的故事。

4.10殷汤遭夏桀无道①,残贼天下②,于是汤用伊尹③,行至圣之心④。见桀无道虐行,故伐夏放桀⑤,而王道兴跃⑥。革乱补弊,移风易俗,改制作新,海内毕贡,天下承风。汤以文圣⑦,此之谓也。

文王以务争者⑧。纣为天下⑨,残贼奢佚,不顾邦政;文王百里,见纣无道,诛杀无刑,赏赐不当,文王以圣事纣,天下皆尽诚知其贤圣,从之。此谓文王以务争也。纣以恶刑争,文王行至圣,以仁义争,此之谓也。

【注释】

①殷汤遭夏桀无道:句前疑脱“汤以文圣”。殷汤,商汤,殷为商朝于前1300—前1046年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后改用的称号,后代“殷”“商”互用。汤即汤武王。夏桀(约前16世纪),名履癸,夏朝末代君主,以暴虐著称。

②残贼:伤害,虐杀。《孟子·梁惠王下》:“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③伊尹:名挚,商朝初期政治家,古代著名的贤相。他助汤灭夏,建立商朝,受封为尹(宰相)。

④至圣:道德智能最高的人。

⑤见桀无道虐行,故伐夏放桀:《史记·夏本纪》:“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正义》引《括地志》:“庐州巢县有巢湖,即《尚书》‘成汤伐桀,放于南巢’者也。”

⑥王道:国君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服人的统治方法。

⑦文:文化,即文治和教化。

⑧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史称西伯,庙号文王。西周王朝的奠基者。务:张宗祥注:“此务字当作易‘开物成务’之‘务’解。”《周易·系辞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孔颖达疏:“言易能开通万物之志,成就天下之务。”即通晓万物的道理并按这道理行事而得到成功,指周文王勉力行仁义而赢得天下。

⑨纣:商朝末代君主。一作“帝辛”。曾经营东南,平定东夷,对中国统一国家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又以残暴著称,引起奴隶和平民的反抗。后与周武王在牧野(今河南淇县)之战中兵败,自焚而死。

【译文】

商汤以文教风化天下而成为圣人。商汤遭遇夏桀暴虐无道,践踏仁义,虐杀臣民,于是商汤重用伊尹,怀仁义之心,推行中庸之道。他看到夏桀不行仁义,暴虐天下臣民,便兴兵讨伐夏朝、流放夏桀,而中正平和、以德治国的政治风气跃然兴起。他革除乱政,补救弊端,转移风气,改变习俗,改革旧制,建立新法,于是海内诸侯纷纷向他朝贡,天下人民沐浴他的教化。商汤以文教风化天下而成为圣人,指的就是这些事。

周文王勉力行仁义而赢得天下。当时纣为天子,他残暴狠毒又骄奢淫逸,不顾国家政事。周文王当时还是个只有百里封地的小诸侯,眼见商纣王不行仁义,诛杀不按法度,赏赐不讲原则,文王便用仁德来规劝纣王,天下诸侯都知道他是一个贤德圣明的人,都真心诚意地追随他。这就是人们说的周文王勉力行仁义而赢得天下的事。商纣王想用残酷的刑罚来威服天下,周文王则以他的高尚品格、用仁义来争取民心,就是指此。

4.11武王以礼信①。文王死九年,天下八百诸侯,皆一旦会于孟津之上②。不言同辞,不呼自来,尽知武王忠信,欲从武王,与之伐纣。当是时,比干、箕子、微子尚在③,武王贤之,未敢伐也,还诸侯。归二年,纣贼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刳妊妇④,残朝涉⑤。武王见贤臣已亡,乃朝天下,兴师伐纣,杀之。武王未下车⑥,封比干之墓,发太仓之粟,以赡天下,封微子于宋⑦。此武王以礼信也。

周公以盛德⑧。武王封周公,使傅相成王⑨。成王少,周公臣事之⑩。当是之时,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加于无罪;天下家给人足,禾麦茂美;使人以时,说之以礼;上顺天地,泽及夷狄。于是管叔、蔡叔不知周公而谗之成王⑪。周公乃辞位出,巡狩于边一年⑫。天暴风雨,日夜不休,五谷不生,树木尽偃。成王大恐,乃发《金縢》之柜⑬,察周公之册,知周公乃有盛德。王乃夜迎周公,流涕而行。周公反国,天应之福,五谷皆生,树木皆起,天下皆实。此周公之盛德也。

【注释】

①武王:周武王,姓姬名发。周文王昌之子。西周王朝的建立者。

②孟津:地名,在今河南孟津。

③比干:殷纣王叔父,因强谏纣,被纣王剖腹挖心而死。箕子:殷纣王叔父。箕,国名。子,爵号。微子:名启,纣之庶兄。微,国号。子,爵号。

④刳(kū):剖开挖空。《吕氏春秋·贵直论·过理》:“剖孕妇而观其化,杀比干而视其心。”高诱注:“化,育也。视其胞里。”

⑤朝涉:早晨渡河者。《吕氏春秋·贵直论·过理》:“刑鬼侯之女而取其环,截涉者胫而视其髓。”高诱注:“以其涉水能寒也,故视其髓,欲知其与人有异不也。”

⑥未下车:还没有从车上下来,后称官吏初到任为“下车”。此指武王刚克殷还未登位。

⑦宋:见1.2注③。

⑧周公:姓姬名旦,采邑在周,因称“周公旦”。西周政治家。周武王胞弟,助武王灭商,后封于曲阜,为鲁国始祖。为孔子所称颂的周代奴隶制礼乐典章制度的制定者。盛:美。

⑨成王:周成王,名诵。周武王之子。

⑩成王少,周公臣事之:武王死,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七年后还政于成王。

⑪管叔:名鲜,周武王弟,西周初封于管(今河南郑州),因称管叔。蔡叔:名度,周武王弟,西周初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因名蔡叔。因参与叛乱,管叔被杀(一说自杀),蔡叔被流放。

⑫巡狩:亦作“巡守”。古帝王五年一巡狩,视察诸侯所守的地方。一年:按《尚书·金縢》《史记·鲁周公世家》作“二年”,又《诗经·豳风·东山》《史记·周本纪》作“三年”。

⑬《金縢(téng)》:《尚书·金縢·序》:“武王有疾,周公作《金縢》。”孔颖达疏:“郑云,凡藏秘书,藏之于匮,必以金缄其表。”縢,封缄。

【译文】

周武王用礼义取信于天下。周文王死后的第九年,天下八百个诸侯都同时在孟津会合。不用传言但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不用招呼但都亲自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都知道周武王忠诚可靠,都想追随他和他一起去讨伐纣王。当时,比干、箕子、微子还在商朝为臣,武王十分尊敬他们,不敢贸然讨伐商朝,便让诸侯军队退回。诸侯退军两年后,纣王杀害了比干,囚禁了箕子,微子见势逃到外地避祸。纣王还剖开孕妇的肚子来看肚子里的小孩是怎么长的,砍断早晨在寒水中渡河者的腿骨来察看他的骨髓是否与众不同。周武王看到纣王身边的贤臣死的死,走的走,于是召集天下诸侯,兴师讨伐商纣王,把他杀了。周武王还没有登位,就先率领诸侯们去为比干建立坟墓,打开粮仓赈济天下饥民,把宋地分封给微子。这就是周武王用礼义取信于天下的事。

周公以他的高尚品德安定天下。周武王封弟姬旦为周公,遗命叫他辅佐成王。周成王继位时年纪还小,周公以臣子的礼节侍奉成王。在当时,周公摄政,赏罚分明,对没有功劳的不给予赏赐,对没有犯罪的不施加刑罚;普天之下,家家都很富裕,人人丰衣足食,田野里禾麦茂盛,作物丰美;派遣民工服公役按季节而不误农事,说服诸侯勤王事用礼义而不动武力;行事顺应天地的意志,恩泽广被四方的异族。这时候,管叔、蔡叔不明白周公的苦心,反而在成王面前进谗言诬告周公。周公于是辞去相位,到边境去视察检查诸侯的工作一年。天上突然刮起暴风,降下暴雨,日夜不息,作物不生长,树木都倒下。周成王非常恐惧,于是打开王室封存秘藏的文件柜,查阅有关周公的册子,才知道周公是一位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周成王于是哭泣着连夜赶路去迎回周公。周公回国后,上天降福,五谷都茁壮成长,倒伏的树木都直立起来,天下富足安定。这就是周公以其高尚品德安定天下的事。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版权所有©趣古籍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8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