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华夏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群书治要》序

【原文】窃 [1] 惟 [2] 载籍 [3] 之兴,其来尚 [4] 矣。左史右史 [5] 记事记言,皆所以昭德塞违 [6] ,劝善惩恶。故作而可纪,薰风 [7] 扬乎百代;动而不法,炯戒 [8] 垂乎千祀。是以历观前圣,抚运膺期 [9] ,莫不懔乎御朽,自强不息,朝乾夕惕 [10] ,意在兹乎?

译文

为臣以为圣贤典籍的兴盛,已经由来已久了。左右史官记录历史事件和言论,都是为了彰明美德,杜绝错误,劝人为善,惩罚罪恶。因此,凡是有嘉言懿德的都会被载入典籍,其影响如同和煦的春风传扬千秋万代。相反,如果有言行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的,也会被记录下来,用以警戒后代子孙。所以纵观历代古圣先王,凡是顺乎天意,承受期运、成为帝王的,登上帝位后无一不是小心谨慎,畏惧得 如同用腐朽的繮绳驾驭烈马一般。(他们)每天都努力向上,永不停息,终日勤奋谨慎,不敢懈怠。大概原因就在于此吧!

近古 [11] 皇王,时有撰述 [12] ,并皆包括天地,牢笼 [13] 群有 [14] ,竞采浮艳 [15] 之词,争驰 [16] 迂诞 [17] 之说,骋 [18] 末学 [19] 之博闻,饰 [20] 雕虫 [21] 之小伎,流宕 [22] 忘反 [23] ,殊途同致。虽辩周万物,愈失司契 [24] 之源;术总百端 [25] ,弥乖 [26] 得一之旨。

译文

近古的帝王,时常会有自己的撰述。其内容涵盖天地,包罗万物,竞相采用华而不实的词藻,争着传播荒诞怪异的学说,传播肤浅无本之学来炫耀自己见多识广,以此来遮掩自己微不足道的见解和学识,对此竟然极其热衷,以至于流连忘返。虽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文章实质却是一样。论述越是面面俱到,越是失去了文以载道的根本。方法越是复杂多样,越发违背了万法归一的宗旨。

皇上以天纵 [27] 之多才,运生知 [28] 之睿思 [29] ,性与道合,动妙几神。玄德 [30] 潜通,化前王之所未化;损己利物 [31] ,行列圣 [32] 之所不能行。翰海龙庭 [33] 之野,并为郡国;扶桑若木 [34] 之域,咸袭缨冕。天地成平 [35] ,外内褆福,犹且为而不恃,虽休勿休;俯协 [36] 尧舜,式遵稽古 [37] , 不察貌乎止水,将取鉴乎哲人。以为六籍 [38] 纷纶 [39] ,百家踳驳 [40] ,穷理尽性 [41] ,则劳而少功,周览泛观,则博而寡要。故爰命臣等,采摭群书,翦截淫放,光昭训典 [42] 。

译文

圣上您生来富有才智,有着生而知之的圣明智慧,本性和天道相通,行为和神明接近。用自己含而不露的美德潜移默化地改善了社会风俗,教化出了前代国君没有教化出的良好社会风气;克制自己,利益他人,完成了历代帝王所不能完成的伟业。北方异族的地域都归入了大唐的版图,远至海外的日本也都学习穿戴我朝的服饰。天下和平安宁,人民生活美满。然而我皇并不因此而有恃无恐,并不因此而沾沾自喜,态度谦恭温和,处处以尧舜为榜样,言行有依有据,完全考察古圣先王的常道而行事,不只在平静的水面上照看自己的容顔,更要从古圣先贤的教诲中得到治国的大道。皇上认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内容繁多,百家的学术非常驳杂,想深入研究和完全掌握这些典籍,以此穷究天地万物之理,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而且 收效甚微;即使全部阅读,泛泛地浏览,虽然很广博,但却不得要领。因此,就下诏让臣等采集摘录各种书籍,删除削减淫滥迂腐的内容,使古圣先王的传世典籍得以彰明显扬,发扬光大。

圣思所存,务乎政术,缀叙大略,咸发神衷 [43] ;雅致钩深,规摹宏远,网罗治体,事非一目。若乃钦明 [44] 之后,屈己以救时,无道之君,乐身以亡国,或临难而知惧、在危而获安,或得志而骄居、业成以致败者,莫不备其得失以著为君之难。

译文

圣上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治国理政的方略。我们从群书中选取重要的文段,这都是出自皇上的主张。我们力求摘取书中的精华内容和深刻思想,学习圣贤宏大深远的志向,力求全面搜集古人治国的纲领,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个方面。至于敬肃圣明的君主委屈自己来拯救当时的人民,违背道德的昏君只知道贪图自身的享乐从而导致国破家亡;有的国君面临危难知道畏惧反省,从而转危为安;有的国君得志之后反而骄傲自满,使得帝业成功后而招致失败。所有这些,都完备地记录了其得失情况,从而体会出为君之难。

其委质 [45] 策名 [46] ,立功树惠,贞心直道,忘躯殉国,身殒百年之中,声驰千载之外,或大奸臣猾,转日回天,社鼠城狐,反白仰黑,忠良由其放逐,邦国因以危亡者,咸亦述其终始,以显为臣不易。

译文

那些愿意为国献身的忠臣,建功施惠,忠贞正直,捐躯殉国,身虽死在当代,美名却流传于千年后世;相反,那些用心险恶的臣子,权倾朝野,翻云覆雨,依仗权势为所欲为,如同社庙里的老鼠、城墙上的狐狸一样难以驱除,他们颠倒邪正是非,将忠臣流放,导致国家危亡。所有这些,也都一一记述其来龙去脉,用以显示为臣不易。

其立德立言 [47] ,作训垂范,为纲为纪,经天纬地 [48] ,金声玉振 [49] ,腾实 [50] 飞英,雅论 [51] 徽猷,嘉言美事,可以弘奖名教,崇太平之基者,固亦片善不遗,将以丕显皇极。至于母仪嫔则,懿后良妃,参徽猷于十乱 [52] ,著深诫于辞辇 [53] ,或倾城哲妇,亡国艳妻,候晨鸡以先鸣,待举烽而后笑者,时有所存,以备劝戒。爰自六经,讫乎诸子;上始五帝,下尽晋年。凡为五帙,合五十卷,本求治要,故以《治要》为名。

译文

那些明君贤臣,树立德业,著书立说,创制训典,垂范后世;制定纲常,经营天下,治理国政。他们的声名昭著远扬,其功业流传后世。那些雅正的议论,智慧的谋略,精辟的言辞,垂范于后世的史实,都可以用来发扬光大圣贤教育,以增强天下太平的基业。因此,即使是很细小的良言善事,我们也不会遗漏,为的是发扬皇上治理天下的准则。那些有着贤淑女德的皇后嫔妃,像太姒以美好的修养被列入辅佐治国的十大贤能之臣,像班倢伃不和皇帝一同乘车游览,她们都是以后妃之德辅助君王的,或是诡计多端、祸国殃民的妇人,毁灭朝廷的美妻,她们有的如清晨母鸡先于公鸡啼鸣一样,有的像烽火戏诸侯的褒姒,各种人物时常都有出现,也都会加以记录,以劝诫后人。于是从六经开始至诸子百家的著作,时间跨度上自五帝,下至晋朝,全书编为五册,共计五十卷。目的在于寻求治国理政的要领,因此用《治要》作为书名。

但皇览 [54] 遍略,随方类聚,名目互显,首尾淆乱,文义断绝,寻究为难。今之所撰,异乎先作,总立新名,各全旧体,欲令见本知末,原始要终,并弃彼春华,采兹秋实。一书之内,牙角无遗;一事之中,羽毛咸尽。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 [55] 。引而申之,触类而长,盖亦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自戒,庶弘兹九德 [56] ,简而易从。观彼百王,不疾而速,崇巍巍之盛业,开荡荡之王道。可久可大之功,并天地之贞观 [57] ;日用日新之德,将金镜以长悬。

唐·秘书监巨鹿男臣魏徵等奉敕撰

译文

三国魏时编辑的《皇览》一书,各方面的内容均有,名目重复,首尾混乱,文气梗塞,即使想寻根究底,也很困难。现在所编的《群书治要》,不同于《皇览》诸书。它汇集了群书精华的片段,并命以新名。一律保持原书的体例,以便见本知末,明白事理的起源和结果。并且像丢弃春天花朵只采摘秋天的果实一样,删除无关紧要的内容,辑录下经世治国的道理。一书之中,录选的内容,结构完整;一件事情,录选的内容,全面完整。用在当今,可以用它作为学习古人经验处理现今事情的一面镜子;流传将来,可以提供给子孙后代作为吸取经验教训的宝典。把其中的内容加以引申,可以解决各个方面的问题。本着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自戒的原则,希望发扬光大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美德,简便而且容易照做。借鉴古圣先王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可以不用急促就能够自然快速取得治国的成效,从而奠定王朝的基业,开创以道德仁义治国的大道,建立可以持久和广大的功业,如同天地一样恒久地守持正道而为人们观仰,让日用日新的美德,如同一面金镜,高高悬挂,光照后世。

唐·秘书监巨鹿男臣魏徵等奉敕撰

[1] 窃:用作表示自己的谦词。​​​​​​​​​

[2] 惟:想,思考。​​​​​​​​​

[3] 载籍:书籍;典籍。​​​​​​​​​

[4] 尚:古,久远。​​​​​​​​​

[5] 左史右史:官名。周代史官有左史、右史之分。左史记行动,右史记言语。见《礼记·玉藻》。一曰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见《汉书·艺文志》。​​​​​​​​​

[6] 昭德塞违:彰明美德,杜绝错误。​​​​​​​​​

[7] 薰风:和暖的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

[8] 炯戒:亦作“炯诫”。明显的鉴戒或警戒。​​​​​​​​​

[9] 抚运膺期:抚运,顺应时运。膺期:承受期运。指受天命为帝王。​​​​​​​​​

[10] 朝乾夕惕:谓终日勤奋谨慎,不敢懈怠。语本《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11] 近古:指距今不远的古代。与远古相对而言。​​​​​​​​​

[12] 撰述:指著述。​​​​​​​​​

[13] 牢笼:包罗;容纳。​​​​​​​​​

[14] 群有:犹众生或万物。​​​​​​​​​

[15] 浮艳:指文辞华而不实。​​​​​​​​​

[16] 驰:传播。​​​​​​​​​

[17] 迂诞:迂阔荒诞;不合事理。​​​​​​​​​

[18] 骋:施展;发挥。​​​​​​​​​

[19] 末学:肤浅无本之学。​​​​​​​​​

[20] 饰:假托,遮掩:​​​​​​​​​

[21] 雕虫:雕,雕刻;虫,指鸟虫书,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

[22] 流宕:宕,音荡,流浪,飘泊。​​​​​​​​​

[23] 反:同“返”。​​​​​​​​​

[24] 司契:谓文词能恰切传情达意。​​​​​​​​​

[25] 百端:多种多样,百般。亦谓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

[26] 乖:背离;违背。​​​​​​​​​

[27] 天纵:亦作“天从”。天所放任,意谓上天赋予。后常用以谀美帝王。​​​​​​​​​

[28] 生知:谓不待学而知之。​​​​​​​​​

[29] 睿思:圣明的思虑。​​​​​​​​​

[30] 玄德:指潜蓄而不著于外的德性。​​​​​​​​​

[31] 损己利物:物,自己以外的人。克制自己,利于别人。​​​​​​​​​

[32] 列圣:指历代帝王;诸皇帝。​​​​​​​​​

[33] 翰海龙庭:翰海,古代北海名。龙庭,借指匈奴和其他边塞少数民族国家。​​​​​​​​​

[34] 扶桑若木:扶桑,东方古国名。后亦代称日本。若木,即扶桑(见清段玉裁《说文·木部》“榑”字注)。​​​​​​​​​

[35] 成平:和平;安宁。​​​​​​​​​

[36] 俯协:俯,低头,面向下。协:态度温和。​​​​​​​​​

[37] 式遵稽古:式,准则,法度。指言行所依据的原则。遵:遵照;依照。稽古:考察古代的事迹,以明辨道理是非、总结知识经验,从而于今有益、为今所用。​​​​​​​​​

[38] 六籍:即六经。​​​​​​​​​

[39] 纷纶:杂乱貌;众多貌。​​​​​​​​​

[40] 踳驳:错乱,驳杂。​​​​​​​​​

[41] 穷理尽性:穷究天地万物之理与性。​​​​​​​​​

[42] 光昭训典:光昭:彰明显扬;发扬光大。训典:指先王典制之书。后泛指奉为典则的书籍。​​​​​​​​​

[43] 神衷:神明的内心。旧时常用以称颂帝王的意旨。​​​​​​​​​

[44] 钦明:敬肃明察。​​​​​​​​​

[45] 委质: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

[46] 策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策名委质,贰乃辟也。”杜预注:“名书于所臣之策。”孔颖达疏:“古之仕 者于所臣之人书己名于策,以明系属之也。”后用以指因仕宦而献身于朝廷之事。​​​​​​​​​

[47] 立德立言:立德:树立德业。立言,指著书立说。《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孔颖达疏:“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其身既没,其言尚存。​​​​​​​​​

[48] 经天纬地:《国语·周语下》:“经之以天,纬之以地,经纬不爽,文之象也。”本指以天地为法度。后以“经天纬地”“经纬天地”谓经营天下,治理国政。​​​​​​​​​

[49] 金声玉振:比喻声名昭著远扬。​​​​​​​​​

[50] 腾实:谓功绩传扬。​​​​​​​​​

[51] 雅论:犹高论,雅正之论。亦用为敬词。​​​​​​​​​

[52] 参徽猷于十乱:《书·泰誓》:“予(周武王)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孔传:“我治理之臣虽少而心德同。”孔颖达疏:“《释诂》云:乱,治也。”十人,指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文母(一说指文王之后太姒,一说指武王之妻邑姜)。后因以“十乱”指上述十个辅佐周武王治国平乱的大臣。​​​​​​​​​

[53] 著深诫于辞辇:辇,音碾。出自《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成帝游于后庭,尝欲与倢伃同辇载,倢伃辞曰, 观古图画,圣贤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后因以辞辇为称颂后妃之德的典实。​​​​​​​​​

[54] 皇览:三国魏文帝时刘劭、王象、桓范、韦诞、缪袭等奉敕所 撰,撰集经传,分门别类,共四十余部,约八百余万字。供皇帝阅读,故称为“皇览”。原书隋唐后已失传。据《魏略》著录,《皇览》分四十余部,每部有数十篇,共八百万余字。清人孙冯翼辑出佚文一卷,仅存冢墓记等八十余条,不及四千字,收入《问经堂丛书》。宋代王应麟《玉海》:“类事之书,始于皇览”,是中国类书的始祖。《皇览》以后,历代相继仿效,依据皇家藏书纂修巨型类书。体例对后世的《四部要略》《艺文类聚》《永乐大典》等类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

[55] 贻厥孙谋:《书·五子之歌》:“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孔传:“贻,遗也。言仁及后世。”后遂以“贻厥孙谋”谓为子孙的将来作好安排。​​​​​​​​​

[56] 九德:古谓贤人所具备的九种优良品格。​​​​​​​​​

[57] 贞观:谓以正道示人。贞,正,常。观,示。《易·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版权所有©趣古籍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8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