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华夏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卷一 诸湿统论

温气不一,有天之湿,雾露雨是也。天本乎气,故先中表之营卫。有地之湿,水泥是也本乎形,故先伤皮肉筋骨血脉。有饮食之湿,酒水奶酪之类是也,伤于脾胃。有汗液之湿,汗液亦湿也,止感于外。有人气之湿,太阴湿土之所化也,乃动于中。天之湿,汗之。地之湿,渗之。饮食之湿,在上吐之,在中夺之,在下者引而竭之。汗液之湿,亦以汗取之。人气之湿,属太阴所化,在气交之分。土兼四气,寒热温凉,升降浮沉,备在其中,当分上下中外而治,以兼化四气,淫佚上下中外,无处不到也。大率在上则病头重胸满呕吐;在外则身重肿胀;在下则足胫跗肿;在中则腹胀中满痞塞。其所用药,亦兼寒热湿凉以为佐使而治之。湿之为病,有自外入者,有自内生者,必审其方土之病本。东南地下,多阴雨地湿,凡从外入,多自下起,是以重腿脚气者多,治当汗散,久者宜疏通渗泄。西北地高,人食生冷湿面,或饮酒后寒气怫郁,湿不能越,或腹皮胀疼,甚则中满水蛊,或周身浮肿如泥,按起,此皆自内而生者也。审其元气多少,而通利其二便,责其根在内者也。然方土内外,亦互相有之,但多少不同,须对症施治,不可执一也。中湿与风寒气合者为痹,其寒多者为痛,为浮肿,非术、附、桂不能去也。其风多者,为烦剧,为流走,非麻黄、薏苡、乌头不能散也。其湿多者,为坚满,为气闭,非甘遂、葶苈、枳、术不能泄也。

散湿之剂

【麻黄加术汤】《金匮》云: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白术(四两)杏仁(七

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汗。

按:此治寒湿在表之剂也。寒固当汗,而湿在表者,亦非汗不解,故以麻黄散寒,以白术除湿。取微汗者,汗大出,则湿反不去也。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风湿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方详《金匮》,兹不赘。)

【羌活胜湿汤】(东垣)治湿气在表,脉浮,身重不能转侧,自汗,或额上多汗,此

羌活独活(各一钱)川芎本防风炙草(各五分)蔓荆子(三分)

如腰痛中冷沉沉然者,有寒湿也。加酒洗汉防己、附子各五分。

按:此治风湿在腠理及关节之剂。吴鹤皋云:无窍不入,惟风药为能,故凡关节之疾病,非羌活、独活等不能致也。

渗利之剂

【五苓散】通治诸湿肿满,呕逆泄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

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

上为末,每服三钱,服后多饮热水,汗出愈。

【肾着汤】(《三因》)治伤湿身重,腰冷,如坐水中。

干姜(炮)茯苓(各四两)甘草(炙)白术(生用,各二两)

上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空心温服。

以上温利之剂,湿兼寒者宜之。

【清热渗湿汤】

黄柏(盐水炒,二钱)黄连茯苓泽泻(各一钱)苍术白术(各一钱半)

上七味,水二蛊,煎至八分服。

此清渗之剂,湿而热者宜之。

下湿之剂

【舟车神佑丸】治水肿水胀,形气俱实者。

甘遂芫花大戟(各一两,并醋炒)大黄(二两,酒浸)青皮陈皮木香槟榔(各半两)黑牵牛(头末,四两)轻粉(一钱)取虫加芜荑(半两)

上为末,水丸,空心服。(治法服法详载《准绳·痰饮门》。)

【青木香丸】(方见疝症。)

上下分消之剂

【除湿汤】(《百一》)治伤湿,发热恶寒,身重自汗,骨节疼痛,小便闭,大便溏,腰脚痹冷。皆因坐卧卑湿,或冒雨露,或着湿衣所致。

生白术藿香叶橘红白茯苓(各一两)炙甘草(七钱)半夏曲(炒)浓朴(姜刺)苍术(米泔浸,炒,各二两)

上咀,每服四钱,姜七片,枣一枚,水煎食前温服。

【升阳除湿汤】治伤湿,肿泻,肠鸣腹痛。

升麻柴胡羌活防风半夏益智仁神曲泽泻(各五分)麦面陈皮猪苓甘草(各三分)苍术(一钱)

上作一服,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去滓,空心服。

东垣云:虽有治湿必利小便之说,若湿从外来而入里,用渗利之剂以除之,是降之又降竭其阳,而复益其阴也。故用升阳风药即瘥。大法云:湿淫所胜,必助风以平之也。愚谓湿病用风药者,是助升浮之气,以行沉滞之湿,非以风胜之之谓也。又湿在上在表者,多挟风气,非汗不能去也,荆、防、羌、麻,祛风之品,岂能行湿之事哉。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版权所有©趣古籍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8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