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华夏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卷二 饮食

伤食

伤食者,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也。当分上中下三焦而治,在上吐之,在中消之,在下夺罗太无云:大抵内伤之理,伤之微者,但减食一二日,所伤之物,自得消化,此良法也。若伤之稍重者,以药内消之。伤之太重者,以药除下之。

【瓜蒂散】宿食在上脘,用此吐之。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也。

瓜蒂(炒)赤豆(煮,各等分)

上为细末,以豉七合煮汁和散,一匕服。

一法:温浆水调服一钱匕,取吐为度。经云: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谓食塞于上,而脉绝于下也。何者?阳火之根,本于地下,阴水之源,出于天上,食塞于上,是绝五脏之源,源绝则水不下流,两尺脉绝。吐去上焦之物,而脉自通。如不能吐,则非食病,而是根蒂之先拔,故死。或以阴阳水三升,煮白盐一升令消,分三服,刺吐去所食即愈。出《千金方》。

【红丸子】壮脾胃,消宿食,去膨胀。

京三棱蓬术青皮(去白)陈皮(去白,各五斤)炮姜胡椒(各三斤)

上为末,醋面和丸,如梧子大,矾红为衣,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汤下。《易简方》有阿

【治食索粉成积方】

紫苏浓煎汁,加杏仁泥,服之即散。

治食狗肉不消,心下坚,或腹胀,口干大渴,心急发热,狂言妄语,或洞下。

杏仁一升,去皮尖,研,以沸汤三升,和绞汁三服。狗肉原片皆出净,或以芦根煮饮之亦消。

【《千金》治所食不消方】

取其余类烧作末,酒服方寸匕,便吐其宿食即瘥。

按:饮食停滞中脘,虽藉药力为之消磨,然所以营运药力者,胃气也,故有屡经消食行气,而食不下者,余即于前所用药内,加人参一二钱,治之如神,学人不可不知。

【备急方】治寒饮食过伤,心腹卒痛如锥刺。

川大黄(末)干姜(末)巴豆(去皮心,研,去油用霜)

上各等分,和合一处研匀,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温水下一丸,实者加一丸。一云:每服三丸,未知更服三丸,腹中转鸣,当吐下便愈。

【东垣导滞丸】治伤湿热之物,不得旋化而作痞满、闷乱不安、便闭者。

黄芩茯苓白术黄连(各三钱)泽泻(二钱)枳实神曲(各半两)大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食远沸汤下五十丸。

鹤年云:伤食与停食宜分两项。伤食者,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病在不及消化。停食不之多少,或当食而怒,或当食而病,在气结而不能化也。治伤食宜偏重于食,或吐、或下、或消。若停食则偏重在气,惟理气而兼之以消,吐下之法,不可用也。大都伤食当分上中下三焦,而停食则专在胃脘也。

伤酒

【《千金》疗卒大醉,恐肠烂方】

作汤着大器中渍之,冷复易之,酒自消,夏月亦用之佳。

【又方】绞茅根汁饮二升。

【又方】捣生葛汁饮之,无鲜者,干葛煎服亦佳。

【又方】粳米一升,水五升,煮使极烂,漉去滓,饮之良。

【葛花解酲汤】治酒病,呕逆心烦,胸满不食,小便不利。

青皮(三分)木香(半钱)橘红人参猪苓茯苓(各一钱半)神曲泽泻干姜白术(各二钱)白蔻仁砂仁葛花(各半两)

上为极细末,每服三钱,白汤调服,但得微汗,则酒病去矣。

罗谦甫云:夫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若伤之止当发散,使汗出则愈,最妙法也。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湿,何酒病之有?今之治此者,乃用酒丸,大热之剂下之。又用牵牛、大黄下之,是无形元气病,反伤有形阴血,乖误甚矣。

不能食

不能食者,胃中元气虚也,然有虚冷虚热之异,宜分别治之。

【消食丸】治数年不能食。

麦曲(各一升)干姜(炮)乌梅(焙,各四两)

上为末,蜜丸,每服十五丸,日再。加至四十丸,亦治反胃。

【又方】

神曲(炒黄二两)麦(炒黄,二两)乌梅(四两)干木瓜(半两)茯苓甘草

蜜丸樱桃大,每服一丸,不拘时细嚼,白汤下。一方无木瓜,有人参、干姜。

【又方】

豉心(一升,熬末)麦芽曲(各一两,熬)川椒(一升,出汗)干姜(一升,末)

上五味筛,以蜜拌,食后酒服方寸匕。

以上三方,并治胃虚冷不能食之剂。

【资生丸】健脾开胃,消食止泻,调和脏腑,滋养营卫。

白术(米泔水浸,用山黄土拌,九蒸晒,去土切片焙干,用三两)橘红(二两)白茯苓乳拌,饭上蒸,晒干,一两五钱)人参(人乳浸透,饭锅上蒸透,三两)山楂(蒸,二两)神曲(炒,二两)白豆蔻(微炒,)泽泻(炒,各三钱半)川连(姜汁炒,三钱半)炒)藿香甘草(蜜炙,各半两)扁豆(炒,一两)莲肉(去心,炒,一两)麦芽面(炒)山药(炒)芡实(炒,各一两五钱)薏仁(炒,三两)

上为末,炼蜜丸,每服二钱,细嚼淡盐汤下。

【凝神散】收敛胃气,清凉肌表。

人参白术茯苓山药(各一钱半)扁豆知母生地黄粳米甘草(各一钱)淡竹叶地骨皮麦冬(各五钱)

上作一服,水二蛊,姜三片,红枣一枚,煎一盅,食远服。

高鼓峰云:肾为胃之关,关门不利,升降息矣。关门即气交之中,天之枢也。故肾旺则足,胃阴足则思食。若关门枯槁,肾水不能上达,当急以六味加归、芍养之。若血燥大肠干枯,有黑屎积叠胃底,则当以熟地五钱,当归三钱,白芍、桃仁二钱,麻仁三钱,微微润之。视其形体如常,气血尚足,即于前方内可加大黄二钱助血药。大肠一顺利,胃自开矣。一开之后,大剂六味、左归等类,不数服之,方有济也。

以上治胃虚气热之剂。

【范汪疗胃气虚,不能食,四肢重,短气,调和五脏,并疗诸疾,调中汤方】

薤白(切,一升)枳实(六枚,炙)橘皮(三枚)大枣(十二枚)粳米(三合)香豉(六合)

水六升,先煮薤白得四升,内诸药煮取一升半,适寒温服。一方有生姜一两。

延年无枳实,有茯苓、人参。

按:此以辛甘气味,和畅胃阳,推扬谷气,虚者延年方较良。

【《本事》治脾肾虚弱,全不进食,二神丸】

破故纸(四两,炒)肉豆蔻(二两,生用)

上为细末,用大肥枣四十九枚,生姜四两,切片同煮枣烂,去姜取枣,剥去皮核,用肉膏,入药和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盐汤下。有人全不进食,服补药皆不效,予授此方服之,顿然能食。此病不全作脾虚,盖肾气虚弱,真元衰劣,譬如金鼎之中,置之米谷,下无火力,虽终日不熟,其何能化。黄鲁直尝记服菟丝子,淘净酒浸晒干为末,日抄数匙以酒下,十日外,饮啖如汤沃雪,亦此理也。

【宽中进食丸】滋形气,喜饮食。

人参炮姜青皮(各一钱)大麦牙(炒)缩砂仁(炒)炙甘草(各一钱半)白茯苓橘红泽泻白术(各三钱)枳实(四钱)豆蔻(五钱)猪苓(七钱)神曲(炒)木香(各五分)半夏(七钱)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汤送下。食前。

谷劳

谷劳者,胃受水谷,其气虚弱,不能传化,谷盛气虚,则令人怠惰嗜卧,肢体烦重,腹满善饥而不能食,食已则发,谷气不行使然也。

【沉香汤】

沉香白术(土炒)人参白茯苓紫浓朴(姜汁炒,各一两)半夏(姜制)干姜

生姜、大枣水煎三钱,温服,日二。

《肘后》云:饱食便卧,得谷劳病,令人四肢烦重,嘿默欲卧,食毕辄甚,用大麦一升,椒一两,并炒,干姜三两捣末,每服方寸匕,日三。

食亦

内经曰: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谓之食亦。夫胃为水谷之海,所以化气味而为营卫。胃气和,饮食有节,气血盛而肤革充盈。若乃胃受邪热,消烁谷气,不能变化精血,故善食而瘦也。病名食亦,言虽食亦若饥也。又胃移热于胆,亦名食亦。以胆为阳木,热气乘之

【甘露饮】治胃热善食,不生肌肉。

生地熟地天冬麦门冬片芩石斛枇杷叶甘草枳壳茵陈(各一两)

上十味,水煎三钱服。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版权所有©趣古籍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8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