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华夏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卷七 喘统论

《三因方》云:喘病肺实者,肺必胀,上气,咽中逆,如欲呕状,自汗。肺虚者,必咽干无液,少气不足以息也。王宇泰云:喘而无汗,烦躁,脉浮大者,汗之。喘而有汗,腹满,脉沉实者,下之。又云:喘而自汗,腹满便秘,气口脉大于人迎,下之无疑,外此则不宜轻下也。

咳嗽气急,喉声如鼾者为虚。喉中如水鸡声者为实。戴复庵云:有痰喘,有气喘,有胃虚喘,有火炎上喘。痰喘者,凡喘便有痰声。气喘者,呼吸急促而无痰声。胃气虚喘者,抬肩撷肚,喘而不休。火炎上喘者,乍进乍退,得食则减,食已复甚。大概胃中有实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入咽,坠下痰涎,其喘即止。稍久食已入胃,反助其火,痰再升上,喘反大作。俗不知此,作胃虚,治以燥热之药者,以火济火也。

痰实肺闭

肺虚如器而不容物,痰热实之,则气不得宣,呼吸壅滞,喘急妨闷,胸膈痞痛彻背者,宜《济生》栝蒌实丸。此与水气相似,但水即饮也,饮体稀而痰质稠,饮多寒而痰多热耳。

【《济生》栝蒌实丸】

栝蒌实(研)枳实(去瓤,麸炒)桔梗半夏(等分)

上为末,姜汁打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后淡姜汤下。

【《元戎》葶苈大枣汤】

葶苈(二两,炒紫色,杵成丸)

以水三升,大枣二十枚,同煮取二升,去滓,内麻黄、五味子各半两,取清,令二日服一剂尽,瘥。《外台》方:葶苈、杏仁二味,杵末,枣肉丸。此又加麻黄、五味,其用弥广矣。

水气乘肺

喘因水气乘肺者,经所谓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喘而不客也。古法:心下有水气,上乘于肺,得卧者,以《直指》神秘汤主之。若肾中水邪干肺者,则《济生》肾气丸主之。

【神秘汤】

人参陈皮桔梗紫苏半夏桑皮槟榔(各一钱)炙甘草(五分)五味子(十五粒)

上用水姜煎,食远温服。

寒邪入肺

喘因寒邪入肺者,经曰: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咳动肩背,因背受寒邪,伏于肺中,关窍不通,呼吸不利,右寸沉而紧,亦有部俱伏者,宜发散,则身热退而喘定。小青龙、三拗汤之属。若内兼火热,外显烦躁者,宜散而兼清,麻杏甘石之属。

【小青龙汤】

麻黄桂枝芍药细辛甘草(各三两)干姜(三两)半夏五味子(各半升)

上以水一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

【三拗汤】(方见咳门。)

令火烁金

喘因夏月火烁肺金者,上焦热甚、烦渴,多汗,肺主气而属金,金畏火逼,气不得降而反上行,从化于火也。

【人参白虎汤】

人参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肾虚气逆

喘因肾虚,气吸不下者,或因气自小腹下起而上逆者,但经微劳,或饥时即发。宜以六味补阴之属,壮水配火。若足冷面热者,须以八味安肾之属,导火归元。

【安肾丸】

肉桂(去粗皮,不见火)川乌头(炮,去皮脐,各十六两)桃仁(麸炒)白蒺藜(炒去刺)巴戟(去心)山药茯苓肉苁蓉(酒浸,炙)石斛(去根,炙)萆白术破故纸(各四十八两)

上为末,炼蜜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盐汤送下,空心食前。

【小安肾丸】治肾虚冷惫,阴火上升、喘嗽、齿痛,腰痛。

香附子川乌头川楝子(以上各一斤,用盐四两,水四升,同煮,侯干切焙)茴香(十二两)熟地黄(八两)川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微汗,四两)

上六味为细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空心临卧,盐汤温酒任下。

喘者,积痰在肺,遇冷即发,喘鸣迫塞,但坐不得卧,外寒与内饮相搏,宜小青龙汤主之。若肺有积热,热为寒束者,宜越婢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见前。)

【越婢加半夏汤】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一两)半夏(半升)大枣(五十枚)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定喘汤】

白果(二十一枚,去壳、切碎,炒黄色)麻黄半夏杏仁苏子桑皮款冬花(各二钱)黄芩(炒,一钱半)甘草(一钱)

水三盅,煎二盅,分二服,徐徐服无时。一方无黄芩。

按:仲景云,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越婢加半夏汤治之。又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汤加石膏汤主之。丹溪云:肺胀而咳者,用诃子、青黛、杏仁,佐以海石、香附、栝蒌、半曲,蜜丸噙化。仲景之治,乃伤寒法也。邪从皮毛入肺,则肺胀,故治宜散邪之剂。丹溪之治,乃阴虚火动迫肺,及浊痰瘀血凝结于内,故治以收敛消瘀之剂。然亦有引动肾间虚气,喘不得卧,足冷如冰者,非《济生》肾气不效。丹溪治喘之症,未发以扶正气为主,八味肾气,温肾行水之谓也。已发用攻邪气为主,越婢、青龙,泄肺蠲饮之谓也。

【定喘丸】治虚人痰多咳嗽,胸满气逆,行坐无时,连年不已。

人参(二钱半)南星半夏(各二钱)苦葶苈(五钱)

上为末,生姜自然汁糊丸黍粒大,每三五十丸,生姜汤下,亦可渐加。

血积肝伤

喘因血积肝伤者,经曰: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是也。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版权所有©趣古籍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8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