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是注释体例之一。其中有四部,不论从文学史还是史学的角度来看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分别是:
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
南朝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
北魏郦道元注《水经》
唐李善注《文选》
这个说法出自钱穆先生的《中国史学名著》,流传最广。(一说是段注说文、郦注水经、刘注世说新语、李注文选)
还有把裴松之注《三国志》、刘孝标注《世说新语》、郦道元注《水经》放在一起叫做“三大名注”的说法。
另一说“三大名注”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南朝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唐李善的《文选注》。
一、裴松之注《三国志》
陈寿撰写的《三国志》有些地方过于简略,有些地方甚至是故意地歪曲历史。晋以下一百三十余年,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朝(宋齐梁陈)的宋文帝已经发觉了这个不足,于是命中书侍郎裴松之进行增补、注解、纠错。裴松之收集了大量的史料,最可贵的是他并没有武断地进行取舍,而是把存疑、矛盾的地方“并皆抄纳,以备异闻”(裴《上三国志注表》)。
二、刘孝标注《世说新语》
刘孝标名峻,南朝梁时人。他的注为《世说新语》漫画式的描写补充了很多翔实的背景资料。以德行第一的第一段为例: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1)为豫章太守,(2)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3)主簿曰: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五式商容之闾,席不暇煗。(4)吾之礼贤,有何不可?(5)
注1:《汝南先贤传》曰: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有室荒芜不扫除,曰:大丈夫当为国家扫天下。值汉桓之末,阉竖用事,外戚豪横,乃拜太傅,与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反为所害。
注2:《海内先贤传》曰:蕃为尚书,以忠正忤贵戚,不得在台,迁豫章太守。
注3:谢承《后汉书》曰:徐穉字孺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绝俗。前后为诸公所辟,虽不就,及其死,万里赴吊。常豫炙鸡一只,以绵渍酒中,曝干以裹鸡,径到所赴冢隧外,以水渍绵,斗米饭,白茅为藉,以鸡置前。酹酒毕,留谒即去,不见丧主。
注4:许叔重曰:商容,殷之贤人,老子师也。车上跽曰式。
注5:袁宏《汉纪》曰:蕃在豫章,为穉独设一榻,去则悬之。见礼如此。
三、郦道元注《水经》
现在我们能找到的《水经》和《水经注》注的那本《水经》并不是同一部著作。按照时间顺序来说就清楚了: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有《山海经》这本书吧?其中在《海内东经》的篇末纪录了26条河道的情况,约500余字,后人把这一段摘出来,称为《水经》,这就是较早的一部——秦《水经》。
后来汉代涌现了一批水利专家,终于在汉末形成了一部专著——汉《水经》,也就是郦道元作注的那一本了。汉《水经》纪录的河流有一百三十七条之多,为郦注奠定了基础。不过汉《水经》已经散佚,找不到原书了,而且郦注中没有提及作者,只能从《水经注》里看到其中的一百二十三篇了。
不论秦《水经》还是汉《水经》,记述都极为简略,而且以水文地理为主。而郦注中则涉及了更为广泛的知识,例如土壤矿藏、农业水利、地理变迁、历史故事、碑刻题记等等。
四、李善注《文选》
李善是唐高宗时人,为了注《文选》他引用了大量古籍,虽然《文选》并非赖李注而流传至今,但李注《文选》对于保存其他古籍贡献非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