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吴缜撰。二十卷。初名《新唐书正谬》,因仅限于纠擿谬误,未为刊正,因改今名。元祐四年(1089)成书。以欧阳修《新唐书》有编著八失,因为指陈条列,计分以无为有、似实而虚、书事失实、自相违舛、年月时世差互、官爵姓名谬误等二十目。皆用本证方法,以欧史纪、表、志、传自身材料前后勘比质正,凡举出记载矛盾疏误共四百六十...
二卷。宋郑兴裔 (1126—1199)撰。郑兴裔字光锡,初名兴宗,开封(今河南开封市)人。兴裔乃显肃皇后外家三世孙,因皇戚恩授成忠郎,历官江东路钤辖,迁均州防御使,保静军节度使、召领内祠,武康军节度使。赠太尉。卒谥忠肃。兴裔历事四朝,皆有政绩,以才名著称,当时外族之贤,未有其比。《郑忠肃奏议遗集》二卷所录多为奏疏、表状,其...
三十卷。五代王溥撰。王溥乃五代后汉进士出身,做过秘书郎,后周时做到中书侍郎、平章事、右仆射,故详于五代见闻。在本书中,他根据五代时期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0年诸朝实录及旧事传闻,分类记述其典章制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编成后与《唐会要》同时进呈朝廷。原书共五十卷,今仅三十卷,卷一至六记宫中制度、卷七...
明陈邦瞻撰。原本二十八卷,改刊为十卷,一百零九卷。书成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1605),记宋太祖代周至文天祥、谢枋得殉国两宋三百余年历史,计有一百零九目,约六十万字。本书是在冯琦同名书稿和沈越《事纪》书稿的基础上,参考元修《宋史》和薛应旂《宋元通鉴》等书编撰而成。内容包括宋、辽、金和元初的史实,对官制科举、营田...
北宋曾巩撰。二十卷。记太祖至英宗五朝,凡一百零六年史事。卷一至卷三分圣绪、符应、都城、官名等二十六门,每门但分若干条,不具首尾,颇似随笔札记之体。卷四以下立传二百八十四篇,各以其官为类,亦无义例,不似成书。巩曾于元丰四年(1081)七月奉诏修《五朝国史》,至五年四月罢史任,从事编纂历时八月,曾献《太祖总论》一篇,因...
二十八卷。近人戴锡章撰。编年史西夏史书。锡章字海珊,开县人。曾入史馆任职。赵尔在是书序中称“纪盖本张氏鉴《西夏纪事本末》、吴氏广成《西夏书事》、陈氏昆《西夏事略》而增辑之者,益以丛刊搜猎之广使一代得失之林昭然可睹。”内容起自党项初兴,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时期至西夏建国始末。据书前征引书目,知参考史籍达300余...
晏殊撰。马亮,字叔明。进士出身,曾任大理评事、芜湖知县。迁殿中丞,通判常州。后调濮州知州,升太常博士、福州知州,又迁饶州知州。北宋咸平三年(1000),任西川转运副使。后又知潭州、升州、广州、杭州、庐州及江陵、江宁府,历迁工部尚书侍郎、御史中丞、兵部侍郎等职。仁宗时,拜尚书右丞,复知庐州,迁工部尚书,知毫州等。升太子...
史论,苏辙撰。苏辙早年即有进论二十五篇,晚年闲居时期更是著成《历代论》四十五篇,极言历代治乱之得失,观点新奇,文字老成,体现了他史论散文的最高成就。苏辙在《历代论》并引中说:“予既壮而仕。仕宦之余,未尝废书,为《诗》、《春秋》集传,因古之遗文,而得圣贤处身临事之微意,喟然太息,知先儒昔有所未悟也。”苏辙一生未废史学,他说“吾为...
辛弃疾所著的九篇抗金论文的合称。写于1170年。在议文中,他坚决主张抗金,反对苟安,痛斥了南宋统治集团中的投降谬论,分析了敌方情势,强调了人民的力量和作用,指出战争胜负的因素固然很多,而民心向背却是最重要的一条。他断言,王师一旦北伐,中原百姓定会奋臂四起,而战争的胜利也就取决于此。另外,他对用人、团结、攻守等方面...
记明代典章制度。官修。前后修撰共三次, 弘治时成书, 180卷。 正德时重校、刊行。大抵以1393年 (洪武二十六年) 诸司职掌为主,参考有关典制史籍12种, 记述明初至弘治之典章沿革科条改易。 首卷为宗人府, 2~163卷皆六部职掌, 164~178卷为诸文职, 末2卷为诸武职。南京诸曹不另立条目附北京诸曹,与北京异者乃另立条目。 嘉靖时续...
1907年,清政府预备立宪,下令于各省设立咨议局。1909年10月,安徽省咨议局正式成立。1909年至1910年间,安徽咨议局曾召开过两次年会。辛亥革命爆发后,曾策动时任安徽巡抚朱家宝独立。后改为安徽省临时参事会。该文是针对安徽的章程。...
宋代,奏议,辛弃疾撰。宋室南渡之后,江南并不太平,因赋敛繁重,百姓苦不堪言,不时揭竿而起。从南宋初年到绍兴五年(1127—1135年),仅长江以南就爆发起义数十次。荆湖南路(今湖南一带)更是长期动荡不安,自乾道(1165年)以来,民变蜂起,屡不能禁。湖南大地荒凉萧条,民生凋敝。如何迅速稳定社会秩序,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如何使湖南境内各族入民...
唐魏徵作。见《全唐文》。系作者于唐贞观十一年(637)进谏的一篇奏章。时天下安宁,生产发展,但唐太宗渐生骄奢之意。作者犯颜直谏,“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旧唐书·魏徵传》),此系第二疏,故又题《论时政第二疏》。作品以“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为中心,展开说理,指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而历史上不少当国者,“善始者实...
曾国藩日记始记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内容涵盖治学内省,为人处事,军事谋略,家庭教育,生活经历等多个方面,是曾国藩人生阅历的主要载体.在治学方面,除记录每天具体的学习内容之外,日记还保存了曾国藩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治学经验,从日记出发研究曾国藩的治学态度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曾国藩的治学思想。宣统元年十月中国图书...
章太炎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刊于《国民报》第四期。为批驳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而作。抨击保皇派拥立光绪,实行君宪谬论;论证革命并非“仇满”,梁氏反对革命,只是“忠爱”于光绪一人而已。...
清末曾纪泽著。纪泽(1839~1890),字劼刚,谥惠敏,湖南湘乡人。曾国藩长子。袭一等侯爵。幼聪颖,自学通英文。清光绪四年(1878)出任驻英法大臣,后又兼驻俄大臣。有《曾惠敏公遗集》。日记按年月先后分为九个部分。始于光绪四年七月,迄于光绪十二年十一月(1886.12),计60余万字。多记载日常生活、例行事务,并在使事之余,注意考求西...
现存日本最古的史书。系太安麻侣编撰。周作人译。综合日本古代神话、英雄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和帝王家谱的书,也是日本现存最早的官修史书。作者太安万侣,又名安麻吕或安满。日本奈良前期史官。711年奉元明天皇诏,将宫廷舍人稗田阿礼口诵的《帝皇日继》与《先代旧辞》编写成《古事记》,并撰作序文。720年,也参与《日本...
洪秀全著。1852年编入《太平诏书》刊行。写于1845—1846年间。是太平天国重要文献之一。它依据“皇上帝,天下凡间大共之父也”,“天下凡间,分言之则有万国,统言之实则一家”,“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的思想,吸取儒家理想社会的观点,指出人类社会应是“有无相恤、患难相救,门不闭户,道不拾遗,男...
洪秀全著。1852年编入《太平诏书》刊行。约写于1847-1848年间。为太平天国重要文献之一。在此篇中,洪氏为了号召农民起来推翻封建统治,塑造了一个创化世界、主宰人间的至高无上的皇上帝。他说:“一切日月星辰雷雨风云,莫非皇上帝之灵妙”,“一切山原川泽飞潜动植,莫非皇上帝之功能”,“天下凡间人民虽众,总为皇上帝所化生”,...
《中国史纲》是张荫麟短暂一生留下的唯一专著,原为作者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的一部分。是一种别具一格的通史读物。本书叙述了从商朝到东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全书按照朝代顺序编写,但并未均衡笔墨,而是按作者自己的标准选取各朝代重大事件作为主题,着力叙述“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和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全书内容丰富,不仅...
西汉陆贾撰。记刘邦、项羽初起以及汉惠帝至文帝时事。《汉书·艺文志》著录九篇,《隋书·经籍志》作九卷,《旧唐书·经籍志》作二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亦作九卷。唐以后散佚。清人有三种辑本,一,清茆泮林从《艺文类聚》、《史记索隐》、《太平御览》、《文选注》等书辑录为一卷,编入《十种古逸书》,并见《龙谿精舍丛书》。...
又名《台湾战纪》。杂史。作者洪弃生。书分上、下两卷,记叙《马关条约》后清政府割让台湾及台湾人民奋起抗日的史实。上卷起自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中日两国政府签约割台后台湾民众自议建号民主国,讫于同年9月台南刘永福兵败;下卷叙述刘永福内渡大陆后台湾民众抗日之事,对北部陈秋菊、简大狮,南部林少猫,中部柯铁率众抗日...
八卷。元徐元瑞撰。本书成于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据作者自序称,“善为政者,必先于治,欲治必先明乎法,明法然后审刑,刑明而清,民自服矣。所以居官必任吏,否则政乖,吏之于官,实非小补。”鉴于“初学之士,妙龄而入,律书要旨,未暇师承,巧诋之风,薰染日著”,故 “摘当今吏用之字,及古法之名”,编成本书,“期在启蒙”。元代重用...
亦称《日本纪》。是现存日本最早的官修国史,为日本神道教重要经典之一,元正天皇(715-724年在位)舍人亲王太安麻吕(安厅侣)等人编撰,成书于公元720年(养老4年)。以历代官修史书为基础,参照中国典籍和朝鲜史籍,效仿中国史书体例编纂而成,正规汉文编年体记述。全书共30卷,另有“图系”一卷,已佚。1卷和2卷为神代卷,以日本古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