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纪(しょくにほんぎ)是日本平安时代编撰的官方史书,记载自文武天皇元年(697年)至桓武天皇延历十年(791年)之间的历史大事,菅野真道于延历十六年(797年)完成,总计四十卷。是奈良时代的基本史料,正史“六国史”中的第二册。《续日本纪》以日本天皇为主轴,〈上表文〉提到:“彰善瘅恶,传万叶以作鉴”意思是跟中国的《资治通鉴》一样,为帝王提...
记载中国从传说时代至明末历史的纲目体通史。吴乘权等编纂。主要版本有扫叶山房石印本,中华书局1960年点校本、1989年重印本。一百零七卷。康熙四十四年(1705),开始与友人周之炯、周之灿合作,据前人编年之书,删繁就简,编纂《纲鉴易知录》,于康熙五十年 (1711) 成书。晚年离家远游,抵达北京,“无所遇,卒于京邸”《纲鉴易知录...
呵旁观者文,发表于1900年2月的《清议报》,是梁启超的“新文体”代表作之一。此文从关系“国家之盛衰兴亡”的高度,提出了“国人无一旁观者,国虽小而必兴;国人尽为旁观者,国虽大而必亡”的论点,全文既有形象生动的比喻,又有严肃深刻的议论,条理清晰,笔锋犀利。...
实行立宪政体是近代中国先进分子一直追求的政治目标。梁启超是第一位明确提出宪政目标并筹谋一整套实施方案的人。他于1901年6月在《清议报》上发表《立宪法议》一文。文章指出,宪政就是实行有限权力的政治,人各有权,权各有限。但最重要的是,统治者的权力必受到限制。在中国要限制统治者的权力,就必须强调民权。民有权,才能保证宪...
二十七卷。旧题南宋叶隆礼撰。隆礼字士则,号渔林,嘉兴 (今属浙江) 人。淳琇七年(1247)进士,历官建康府西厅通判,国子监簿。此书所附进书表题“淳熙七年三朋秘书丞叶隆礼上”,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认为是假托叶隆礼之名,但“纵属伪作,亦出自元人之手”。书凡帝纪十二卷,列传七卷,晋、宋、辽三国往来文书一卷,族姓、风俗及各种制度一卷...
十六卷。清沈名荪、朱昆田合编。沈名荪,字涧芳、房,浙江仁和人,康熙庚午 (1690)举人,著《蛾术堂文集》、《焚夹集》。朱昆田,字西畯、文盎,朱彝尊之子,浙江秀水人,著有《渔笛小稿》等。二人同编《南史识小录》八卷、《北史识小录》八卷,仿《两汉博闻》体例,摘录南、北二史中鲜华字句和新异事迹,标题成篇,以原书原文抄于其...
又名《过海大师东征传》、《鉴真和尚东征传》,中日两国关系史、海上交通史、文化交流史重要著作。真人元开著。版本有钞本日本观智院本(甲、乙)、《群书类丛》本、高山寺本等,以及刊本戒坛院本,北川智海本、《大日本佛教全书》本等。中国曾于民国11年(1922)刊行《东征传》铅字本。中华书局于1979年出版了以《群书类丛》本为...
十二卷,清乾隆四十一年廷臣奉敕撰。前十一卷,著录明季殉节臣民;后一卷,特存建文死事人士。“四库全书提要”略云:‘大扺以钦定“明史”为主,而参以官修“大清一统志”、各省“通志”诸书,皆胪列姓名,考证事迹,勒为一编。凡立身始末卓然可传而又取义成仁、搘拄名教者,各予专諡,共三十三人。若生平无大表见而慷慨致命、矢死靡他者,彙为通諡...
《日本文德天皇实录》,简称《文德实录》,是日本平安时代编纂的一部史书,记录了日本文德天皇时期,从嘉祥三年(850年)至天安二年(858年)八年内的事情。该书是日本“六国史”中的第五部,全书为编年体,用汉文撰写,共10卷。由清和天皇下令编纂,编者有:藤原基经、南渊年名、都良香、大江音人、菅原是善。根据该书的序文记载,贞观十三年(871年),藤原...
全称“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年1月23日孙中山起草并提交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审议,同年4月12日公布。共25条,具体规划了“革命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的方案。主要内容: (1)提出三民主义是立国之本,并对其内容予以诠释。指出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政府当尽力满足全国人民“食衣住行”的四大需要。政府...
一名《纪琉球入太学始末》。清新城(今桓台)王士祯(1634—1711)撰。一卷。此书记载了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册封琉球,二十五年琉球遣官生梁成辑等四人进京入太学,及学成返回球球等史事。史料翔实,颇资参考。版本主要有《昭代丛书》本及《学海类编》本等。...
齐如山著。在宫里,妃嫔不能与皇帝同桌用膳;上朝前,官员都在街边小馆吃早饭;有人坐火车去祈雨,结果掉了脑袋;有人在如意馆画画,后来平步青云;南书房里最多的不是书而是酱菜;内务府里管事的绝不是太监而是皇室贵胄……《齐如山回忆录:清宫史话》一书细腻生动的还原了齐如山先生记忆中的清朝宫廷。从衣食住行到礼仪制度,书里的内容有的是齐...
北宋摩崖石刻。宋余靖(1000—1064),字道安,广东韶州曲江人,汉族,镇压侬智高的宋军副将)撰文。刻于桂林铁封山镇南峰西面半山石壁上,时间在皇祐五年(1053)。额篆书汉字,每字径9寸;正文楷书汉字,每字径2寸。内容记述侬智高起兵过程及狄青等率宋军前往镇压之始末,特别突出地描写狄青用兵的神机妙算,为宋军歌功颂德,也反映了侬智...
近代章炳麟撰。发表于1913年12月《雅言》第1卷第1期。该文针对袁世凯的“尊孔祀孔”和康有为等建立孔教会、定孔教为国教等复古逆流,指出“近世有倡孔教者,余窃訾其怪妄”,表示了反对“立孔教为国教”的鲜明态度。客观评价了孔子,给予其历史应有的地位。作者指出:“中土素无国教”,“盖自伏羲炎黄……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
章炳麟撰,以“军政府”名义发表。刊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民报》临时增刊《天讨》。历数清政府十四条大罪并檄告天下:军政府将奋起逐北,摧其巢穴,为中华种族请命。誓言当扫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实行民族民主革命。...
《中华民国解》是为驳斥杨度关于“中国”和“中华”的看法,章太炎在1907年7月5日《民报》第十五号上,作了一篇“中华民国解”的文章,对孙中山提出的“中华民国”国号进行了解释和分析。...
梁漱溟,20世纪中国最具独立风骨的思想家、社会实践者。主要作品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本书是梁漱溟最完整的自传。讲述了他一生知行合一,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为目标,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的过程。一是人生问题,也就是人为什么活着。二是社会问题,也可以说是中国向何处...
记录明末史事的丛刻,又名为《甲申纪闻》。明代冯梦龙辑。共十三卷,附录一卷。五月一日,清军进占北京城。紧接着,明朝残余势力又拥戴福王朱由崧登基,在南京建立了弘光小朝廷,史称“南明”。同年九月,“九王子”顺治帝从沈阳迁至北京,将北京定为清朝首都。从此,开始了清王朝将近二百七十年统治中国的历史。关于这一年的史事,有许多文人墨...
明赵士锦撰。一卷。略叙甲申(1644)三月十九日前明政府兵饷、用人诸大事,而详记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后见闻。并记有得自农民军将士关于开封战役、昌平士兵起义和农民军内部情况。叙述比较客观,内容信实。另有《北归记》,附印于后,所记前半略同于《甲申纪事》,后半记四月十四日至五月二十六日由北京回故乡经过。...
史籍。明末清初杨士聪撰。一卷。杨士聪,字朝彻,号凫岫,济宁人。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历官右谕德。李自成率起义军攻入北京,杨士聪仰药不死,为义军所执;后义军败出北京,他弃家南奔,最后卒于常州。鉴于方以智、陈琯等人所著书中说他曾投入义军;高珩、李呈祥、史垂誉、刘正宗、耿章光等人书中甚至还说他担任了义军的官职,以“...
一卷。明末清初人程正揆撰。程正揆初名程葵,字端伯,号鞠陵,又号清溪道人,湖北孝感人,为明崇祯进士、翰林,书画家。程正揆弘光时以谕德降清,授光禄寺丞,官至工部侍郎。著有《清溪遗稿》、《读书偶然录》。《甲申沧州纪事》记崇祯末年程正揆奉诏出使南京,路至沧州,闻李自成攻占北京,踉跄南逃,狼狈不堪。逃至德州遇阻,被大顺军...
琉球国官修史书。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由摄政尚弘才,法司向世俊、马廷器、毛典相,总理司谱官尚弘德、向和礼(1652—1717)、传崇道,校正官蔡铎(1644—1724)等当官,对《琉球国中山世鉴》进行汉译、改订,但於1701年即中止。1724年,由国相尚彻,法司马献图、尚和声、毛承诏,总宗正尚盛、尚文明、毛光弼,纂修司蔡温(1682—1761)等当官,又重订之,於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