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华夏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第五篇

第二十章 隋代政经状况

中国历史有一点很奇怪,即每隔三百至四百年换一个样式。西周时中国封建统一,东迁后春秋、战国分散了,至秦汉又再统一,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又分散了,至隋唐又统一了。故正如《三国演义》所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一般来说,统一时好,分崩时差;整体来说,历史在进步,分散时亦有进步处。

中国以汉、唐两代最好。汉代之前有短的秦朝十五年,唐代之前有短的隋朝三十八年,唐有二百九十年,连隋共三百多年。这是中国第二复兴时期。

讲历史最重要的是治乱兴衰,须了知其原因。隋何以能统一中国?何以能兴起?隋文帝杨坚中土人,北朝有北齐高氏、北周宇文氏鲜卑人,北周时大臣均为中土人。杨坚篡北周帝位,再灭陈南朝,又灭突厥而统一中国。当时又有新外族兴起。

当时突厥在北方为隋之大敌突厥即土耳其。匈奴被汉打败后去了欧洲,突厥被隋唐打败后也去了欧洲。西方人之通路被切断了,因而发现了美洲。

拿破仑、希特勒均打不倒莫斯科,因苏俄北方气候极冷。

隋文帝灭陈时有两条路:一条是从四川顺流而下;另一条是自南京经长江到扬州,再向北至开封汴,又至洛阳,再到长安。

隋朝建都长安,隋文帝子杨广驻扬州以镇压南方。当时南方富,气候好,民族秀,较黄河流域为好。杨广为人夸大,文学好,人浪漫,他喜欢与人和诗,有人作诗对道:“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1] 此人招忌后来被杀了。又有人作诗曰:“庭草无人随意绿。”当时北方羡慕南方人的文学。后杨广即帝位,即为隋炀帝。他开通济渠即运河,对南北的经济关系很重要。

后来隋炀帝建立两都,即长安与洛阳;派军出长城,进入突厥;又在蒙古筑一几十万人活动的大城,使突厥害怕。他本人则爱住扬州。

隋既富且强,只有高丽不服,炀帝出兵三征高丽。因为天下乱,他作帝十二年竟被杀了。

隋朝统一中国只有三十八年。文帝何以能统一中国?文帝并无大用,即并非大有能耐,他起初只是跟随北周。北周的基础建立得好,且中国人之势力大,五胡的势力小,北周的基础好,乃是中国人助其建立。

隋代富,是中国历史上最富的朝代。到隋兴起,其潜在的元气慢慢升起而扩大,此乃中国民族内力之恢复,不能以数字来作统计。社会的力量在于优秀的民族性。

隋之富强及突起,至今仍是个谜,故历史不必悲观,历史有突变,先有其潜伏期。

隋炀帝的最大缺点是夸大,滥用人力财力。

第二十一章 唐代政经状况

唐代共有二十帝,历时二百九十年。但开国皇帝唐高祖并无能耐,重要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十八岁从军,二十四岁打平天下。

李世民为李渊第二子,尚有长子建成、三子元吉。世民二十九岁称帝项羽二十四岁开始领军,二十九岁败亡,称为“天可汗”,含万王之王之意。他称帝二十三年,但天下已不像样了。炀帝时国家既富又强,可炀帝末年乱了十九年。时有五十个十五万人的团体,社会大乱,且又大荒。当时有新疆高昌国王服隋来朝贡中国,后来高昌王来朝贡唐朝,见中国一路荒凉,故以后不再来华,结果太宗灭了高昌国。

故历史要看其是走上坡路,抑是走下坡路,穷的在向上跑,富的在倒下去,是有所不同的。受教育的中国人不争气,领导人不行。过去美国看不起中国,看重日本,故今日吃亏了。

路一走正,国家民族变为富强便很快。历史不能看现状,要看趋向。如看现状,则隋又富又强,却一路走下坡,唐却从低处往上进。做人也如此,要比趋向,看势头。一百年来中国只懂得现状,现状无法回转,而趋向可以回转。

当时唐与突厥订立了耻辱条约,规定突厥出兵助唐,土地与人属唐,财产则归突厥。突厥只派二千骑兵帮助唐,是谓国耻。后来突厥侵入长安,有一次突厥派十万骑兵来渭水旁。唐太宗带了五个人、六匹马,渡河与突厥谈判,说大家是要好的兄弟,此是外交手段。后来突厥为唐所平定,四方太平,尊太宗为天可汗,故唐的外交手法亦很伟大。

唐代最大的是武功。北方大敌为突厥,唐代初起兵时曾借突厥兵,故突厥颇为骄横。后来突厥为唐所败,其败突厥之原因是:

(一)突厥与汉时之匈奴不同,匈奴由单于领导,是统一的;突厥之领导曰可汗,下有很多部落,在政治上封建而不统一。

(二)突厥内部分裂而不团结,一名为颉利,一名为突利,二人分裂后,突利归顺唐朝,如汉时之匈奴分为南北两集团,南匈奴归汉时,已是武帝打匈奴之末期。突厥已归复者则并未与之作战。

(三)巧逢其年大凶,突厥荒年,牛羊冻死,故太宗乘机攻突厥,派大将李靖,活捉颉利可汗,半年工夫,只用十多万军队,突厥即屈服而亡,证明唐之武功盛于汉。可是唐破突厥后,又另有回纥兴起,后来变为唐朝第二大敌。

高祖得天下后一百年才打天下 [2] 。太宗灭突厥后再破西域,蛮夷尽归服唐。

唐设羁縻府州,此府名即驯养管理外国人之意,唐共有八百五十六府,又设六个都护府,意即保护他们,包括安北、单于、安西、北庭、安东及安南六个,其中安北即今外蒙古,大沙漠之北。单于即沙漠以南,黄河以北,即今之绥远内蒙古。安西即新疆之天山南路,过葱岭到波斯边境。北庭在天山北路,即今之迪化 [3] 。安东在朝鲜平壤。安南即今之越南。大概中国之疆域以唐作标准,安南、蒙古、朝鲜均在中国历史范围之内,但不包括印度,日本亦在中国历史范围内,不过较疏远。

世界分白种、回族、印度、中国等数大历史圈,即文化圈子,数千年来不予改动,五族共和即在此历史范围内。照理,韩国、越南均应属于中国,汉唐时期已经如此。

唐时在东部之国土较汉为少,唐在西部之国土则越过葱岭,唐之国土疆域东西有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有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汉、唐、明、清之疆域大同小异。

唐代之武功所以强大,其原因为:

(一)因敌人并不强大,突厥之政治组织较匈奴松弛,故不可怕。

(二)唐自南北朝以来,民族血统加入新的力量,五胡乱华后混入外族血统,成为新的民族。但亦有混入异族血统使民族变衰的。

汉攻打匈奴最困难是战马问题,无法去蒙古草原地带,故武帝打匈奴先通知西域,断匈奴右臂。唐先打突厥,再打西域。北朝时胡人建都平城大同,也在塞外。

北朝在北方时有三百万匹马,一百五十万只骆驼,汉武帝最盛时有四十万匹马,故就马言,汉朝不敌北朝。

至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尔朱荣在北方,高欢对尔朱荣说:“闻公有马十二谷。”“谷”即二山之间有水草而凉爽之地。马在谷中,数百里长,一谷可养数万匹马,相当于现代之军港与飞机场,马以谷量,不能数匹,叫作“色别为群”,如白马群等。

汉高祖受匈奴平城之围,匈奴之军队有四色马队。中国一辆车用四匹马,四匹一色的名驹,宰相用的四匹马车不能用同色马,形容中国马少,故不能与匈奴战。

汉武帝到西域取得了马,故可攻打匈奴。

汉代初年打匈奴无马,至武帝时才有。

唐代已有七十万匹马,设有群牧使,专责养马,有四十八监,一使管六监,专门养马,黄河至河陇之间就有四十万匹马。

由于匈奴之政治高于突厥,唐初之马群多于汉时,故唐代之武功大,但并不能说唐之武功比汉强。

骑兵一到淮河流域就会失败。五胡乱华时,苻坚说:“我的军队可投鞭断流。”说明苻的骑兵之多,从安徽到长安,沿路是骑兵,但到长江边,就没有办法了。

自唐太宗至高宗,国势日盛,至唐玄宗时,唐更富强,在边设立十节度使。其十节度使(内部)之名称如下:

(一)安西新疆南路

(二)北庭新疆北路

(三)河西自甘肃通新疆

(四)朔方宁夏

(五)河东山西太原

(六)范阳自北平到山东

(七)平卢热河

(八)陇右青海

(九)剑南成都

(十)岭南广州

节度使者,唐带兵之将不管政治,与近代西人之军人不预问政治同。派出之官员名叫将军,其他另有行政长官,后因唐朝人在边疆上开天拓地,军队驻于边疆不回,带兵之将亦管地方事务。节度使持有中央授予之印信,可全权调度当地军政、经济、民情之一切事务。

十位节度使掌管四十八万六千九百人的军队,玄宗为此问题而拖垮了国家。今日日本之海陆军要与美、苏比,故不得了。日本与英国都曾有意吞并中国,而用配给制度。

按照当时之统计,唐玄宗开始之年号为开元,唐当时所用之一年边费为二百万贯钱。至开元末年,加了五倍。到了天宝末年,需要一千五百万贯钱,一年之军服需要用布一千零二十万匹。因此说明了唐因开边而多用钱,经济失败了。

唐时没有宗族观念。由于汉、胡两族常聚一起,血统观念并不严格。唐代统治者本身便是混血统之家族,如李世民即是混血统,虽没有证据,但照历史传统却可以说明,太宗之父李渊,李渊之母姓独孤,是胡人,太宗之母姓窦,外祖母姓宇文,高宗之母姓长孙,玄宗之母亦姓窦。帝王之妻均为外族人,故可视为胡汉一家。

唐代社会,其边疆用胡人为将军,玄宗时致有安史之乱。

第二十二章 唐玄宗

唐玄宗在位四十三年,开始的年号是开元,二十九年;天宝,十四年。开元为全盛期,天宝时中衰,致有安史之乱。史思明、安禄山均为番胡,因唐用番将,扩大边防,安禄山官至平卢、范阳及河东三节度使,尚兼营州都督,中国东北部大块土地均在他手中,节度使兼管民政、财务与军政。安拥有十八万军队,唐代守边之军不过四十万八千六百人,已占全国边防军三分之一以上,用的都是番将,可说是异族兵团,玄宗很信任他们,但后来却造反了。

安禄山反对唐建有两都,即西京之长安与东京之洛阳,长安为唐时极大都市,米粮不足,故皇族与大臣每年有一段时期须迁都洛阳。安禄山先破洛阳,再破长安,玄宗逃往四川,太子肃宗在甘肃起兵平安史之乱,用郭子仪汉人、李光弼番将为将,唐自此遂中衰,安史之乱为唐代由强转弱之转折点,亦可说是中国历史之转折点,此外之明、清诸朝再也无法有开元时期之盛况矣。此即玄宗由中国历史高峰转而下跌,故玄宗是一位传奇性人物,极富戏剧性,因此他比任何皇帝都出名。

唐明皇与杨贵妃相恋,晚年宠杨,逃到马嵬坡时却下令杀杨,然后逃入四川。杜甫正出生于此时,杜甫经历了唐之全盛期,再下及中衰,再经安史之乱逃到甘肃,后转入四川,晚年到肃宗恢复两京,故杜甫之诗可称为“诗之史”,为屈原所不及,因屈原仅只经历楚国而已。一人之生命可反映整个时代,开元之盛,天宝之乱,均有说明。

白乐天居易之《长恨歌》,还有《长生殿》,用以唱出唐代历史之盛衰概况。

历史上之名将,除了关羽、岳飞外,此外要数唐之郭子仪。尚有名臣张巡、许远。叛军攻下两都后,又下淮水,欲攻睢阳城商丘,春秋时宋都。地方官许远说:“我听张巡之命。”叛军无法攻入,便将城团团围住,使城内弹尽粮绝,搞到要食树皮草根。唐元气之得以保留,实赖张巡之死守睢阳。后城破张巡被杀。郭子仪后来平定安史之乱,此后唐代全靠长江流域维持政局。

张巡是读书人,问他对汉何以如此熟识,他说是过目不忘。今日各处均有张巡、许远之双庙来纪念他们的功绩。

五四运动时,四川一位老人提出“礼教吃人”之口号 [4] ,说张巡杀了姨太太,胡适赞他是“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但孟子说,杀一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不能以杀人作为得天下之目的。后来韩愈出来称赞张巡了不起,并作《张中丞传后叙》一文,其道理是有其历史上的严肃性。

唐之亡并非亡在贵妃身上,实因安禄山之权委实太大,杨贵妃进宫时,天下之大乱早已造成了,故不能责怪贵妃。

第二十三章 唐代衰落

唐自经安史之乱后,病根遂成,其政况日趋衰落。唐之衰败现象丛生。

一、藩镇割据

首先是藩镇割据:节度使掌管人民之财政军事,多在边疆,唐恢复二京后,安史乱将被杀,但其部下降唐并未彻底,仍安排安史旧部担任节度使于原地,即在边疆的军队,后来演变成藩镇。其中最严重的是河北三镇,即成德、卢龙及魏博三镇,均为安史余孽,均是胡人。此三镇各自派任官员,互通婚姻,财政不交给中央,后来再有淄青今山东东部节度使加入,接着又扩大到山西。原任死后,由自己推派,而不由中央派,名曰留后,并且父死子接,成为变相世袭。故唐实际上已不统一,是文治,而非西洋的法治。

中国唐代之政治早就比世界各国高明。唐德宗时,领兵攻打三镇,但未能平定,故仍用姑息政策。

二、宦官专政

至唐宪宗时期削平藩镇,可谓中兴之兆,但宪宗为宦官拥立篡位,因此唐代进入宦官专政时期。宦官太监为中国特有,此是污点,但也是中国独有的制度。中国政治是王室与政府分开,不如法国之所谓“朕即国家”,此即中国封建与外国专制有别之处。唐代皇帝为宦官所杀的很多,东汉、唐、明三代之宦官最有势力,宋、清之宦官势力最弱。

三、朋党作乱

唐代政治尚有一弊。中国一有党,就容易出毛病:东汉有党锢之狱,唐代有朋党之乱,宋有新旧党争,明则有东林党。今日英美有政党,多有争吵,也不好。

由于以上三个原因,再加上有流寇之乱,因此而唐亡。

第二十四章 唐代异族之乱

一、突厥、回纥作乱

唐代平突厥后,玄宗时武功大盛,遂引起安史之乱,唐明皇逃往四川,肃宗逃到甘肃,此时之外敌是回纥。回纥原是匈奴人。唐为平定安史之乱,乞援于回纥,亦订立要付出财产与美女之条约。唐最早之国耻是开国时向突厥求援。太宗败于突厥后,长安出乱事,抢女子、金银等层出不穷。肃宗子广平王俶在军中亲向回纥太子叶护下拜,说打到洛阳,再如约抢掠。

回纥进入洛阳后,果然到处抢掠,地方人士立刻捐钱送一万匹马,以后唐每年筹款送两万匹绢。后两次请回纥为讨史思明之子。当时代宗为帝,其子为德宗当时称雍王。回纥可汗来,雍王见可汗,可汗说:“为何不拜舞?侄儿见叔父应拜。”雍王不拜,可汗生气,责雍王之跟班四人,二人当晚死。雍王吃此亏,回纥再入洛阳大抢,又入大寺庙之塔,烧佛寺,死数千人。事平息后,留长安之回纥有数千人,由唐政府供给伙食。

当时之鸿胪寺即外交部,招待外国人,后给回纥之绢由二万匹加添至十万匹,且要求和市通商。回纥以马换中国之绢,由政府交易,一马可换四十匹绢,马是坏马。代宗说不要换了,在大历八年七月一次购买回纥之马,回纥有一千多辆车换马来。八月,回纥又送来一万匹马,朝廷说,只能再买一千匹。郭子仪不悦,后来买六千匹。

德宗时,回纥已不行了,因他们财产太多,生活腐化,此即民族在都市文明达到最高最盛时往往易于堕落。

回纥后,西藏地区出了吐蕃,亦很可怕。最后有黄巢之乱。

二、黄巢之乱

唐代有三百年天下后,以下为五代十国。

中国能成为广土众民的大国,由于政治合理,但因时间过长,易出毛病,故不易翻动。

中国是慢慢变化的,其忍耐性很大。

唐代之历史可分为三部分:

一为黄河以北之藩镇时期。

二为黄河以南之两京即长安、洛阳时期。

三为江南时期,此为南北朝时期之大南方。

自张巡、许远蔽遮江淮睢阳,江南一切安顿下来,自安史之乱后没有什么变动。此时期真正残破的是两京。由于唐仍建都两京,问题即出于此。

藩镇用壮丁成军,军中再拣选出好的军,名叫“牙军”。由养子带兵,用此军队来统治其他军队,使农村无法造反。一支军队有十几万兵,兵马的装备成为藩镇的力量,正相当于西洋的封建。故这一带不会发生动乱,可系安宁。

唐朝自身的军队均在中央,由太监带兵,故不可靠。江南则有钱而无兵。

关于黄巢之乱,历史上称为流寇,黄巾之乱亦是流寇。中国历史上革命最像样的要推刘邦。项羽非流寇,他是六国之后,刘邦则是平民,当时贵族已临回光返照,没有希望了。

今日之日本人,仍看重中国人,因地大人众,且又宽大待人。日本人现分为两派:一派是共产党,一派是信仰东方文化,跟从英美文化的则已大败。

唐代之流寇从曹县起,此地离两京很远,其打法是避中央之锋,使军队不受损失,反可增添人马。太平天国军之失败在于攻打北京,其毛病在攻城,而不要地方,故失败。

黄巢攻破洛阳后,再进入长安,大臣排队迎接。读书人在天下大乱时就没有用。天下大乱由于读书人做官的贪污腐化。中国读书人不要人格,清代起已有,后来仍归失败。从王仙芝作乱五年,再有黄巢之乱七年,再到秦宗权乱了五年,前后大乱十六年,南方乱遍,北方未有乱事。但唐代由此而亡。

唐由统一政府而变成五代十国,中有流寇作乱。

第二十五章 五代十国

一、五代

唐代内部由于中央有朋党之乱与宦官弄权,接着有藩镇之乱,又有西边之外寇及东边之流寇作乱,故使唐代崩溃。

五代是梁、唐、晋、汉、周,这些朝代都很衰败可怜。五代共有八姓十三君王,共经历五十四年,计为:

后梁:二王,十六年;

后唐:四王,十三年;

后晋:二王,十一年;

后汉:二王,四年;

后周:三王,十年。

以上五代原是唐时藩镇的变相,是军权的统治。由养子带领亲兵,寄子作王,但姓不同,故有八姓。

八姓中,后梁开国王即是黄巢之流寇朱全忠,投降唐朝后,赐名全忠。

其中尚有二王是胡人。

后唐之开国王是李克用,李姓为唐所赐。

后晋第一任王是石敬瑭,亦胡人。

后汉第一任王是刘知远。

后周第一任王是郭威,募兵出身。

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中国历史的传统是一条线的,即所谓“一线头”。外国人没有传统,外国的文字亦不同。中国历史是有传统精神的,要有政治及领袖代表传统。今日之英王亦是有传统,但不过九百年而已。中国的历史传统渊源漫长,有唐虞夏商周秦汉一直至三国,三国时有三君王,须要找出一正统,故大家争这正统。

晋朝司马炎说,他是接自曹魏,故晋主张魏是正统。也有人主张刘备是蜀皇正统的。

这是历史的传统。

晋以后是南北朝,中国人之意是南朝为正统,北朝不算,又到隋朝为正统,唐完后是宋,但唐宋之间有一段更乱的时期,同时候有许多国产生,五代不过是较大之国,故一定要找出一个正统,唐后有乱,宋接自后周。故五代成正统。

二、十国

至于十国,只能说割据。国是私的,正统是公的,是天下。梁、唐、晋、汉、周称天下,称朝代,不称国。故中国实在有国家与天下之观念。西洋的传统是耶稣。中国是“治”的,如丝之有条理;西洋是“乱”的,没有条理。日本学中国传统,学得最似模似样,固有“天皇万世一统”之说。

“代”是代表,是代替,即一代替一代,大家都朝向他,故叫“朝代”。故俗称“唐朝”不通,应称“唐代”。一个皇帝叫一朝,一个家族叫一代,文武成康叫四朝,自父到子叫两朝,非两代,这是白话文的毛病。

五代之外有十国,十国是割据,非偏安。

吴始都扬州,后迁南京即今之江南、淮南,有四皇,共历时四十七年,较五代好,但接不上唐。

南唐,自称唐,亦姓李,但因在南方,有三皇,三十九年,以南京为都,李后主为大词人。

前蜀及后蜀,在四川,前蜀共二王,历时三十五年;后蜀亦二王,共四十一年。

南汉,王姓刘,都广州,五王,共六十七年。

楚在长江,共六王,历时五十七年。

吴越,地兼江浙两省,王姓钱,都杭州,五王,历时八十四年,为最太平。

闽,都福州,七王,历时五十五年。

荆南,都湖北江陵,五王,五十七年。

北汉,即刘知远的“汉”,被篡位后退回北方的山西,四王,历时二十八年。

上述十国中,只有北汉在北方。五代均在北方。当时天下是南方像样,年代长,人寿亦较长,北方的五代差,不过是正统。

做两年的省长不如做三十年的所长。

日、德是暴,一下子败亡了。中国则有几千年了,国家仍有前途,不可作苟安想。

三国时,曹魏像样,人才众多。

南北朝时,南朝比北朝好。

朝代短而多,打仗必多,人民生活即不安。

总之,十国优于五代。

尚有一问题,即五代十国建都,没有一国建都长安的长安是自古以来的天府之国 [5] ,因当时长安残破。此后的长安,在历史上不占重要地位了,即长安的比重从唐代以后下降了。但此是重要地区,应重新去收拾一番才好。

尚有一重要的地方,即燕云幽蓟十六州,分为山前八州,山后八州。在中国东北方有十六州。有幽、蓟、涿、檀、新、妫、儒、武、蔚、云、寰、朔等十六州 [6] 。五代时,晋高祖石敬瑭割此幽云十六州赂契丹。

民国二三十年代,十六州地跨河北、察哈尔、山西三省。石敬瑭之所以贿赂契丹,乃由于他攻打后唐时需要更强兵力,故向契丹讨救兵,并承认为契丹之子。送契丹的十六州,宋时尚未取回,仍在辽国人手中,后又为金所夺去,接着又入元之手,至元顺帝,有四百二十四年之久,直至中国统一,才回归中国。

唐之河北三镇,即十六州受异族统治四百二十四年之久,直至明初建都北京才再收回而统一。

故此河北三镇十六州未接受本国文化之涵煦,已历时六百年,这是中国在历史上之大问题。

总计,五代十国时有四大问题:

一是北方黄河流域之衰败。

二是长江、珠江流域之像样。

三是西北长安之没落。

四是东北方即十六州在异族统治下,大敌易于侵入。

故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实应建都西安或北京。

中国人应知道自己的地理,自己的历史,要天下一家,不可有分的观念才对。

* * *

【注释】

[1] 编按:“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出自薛道衡《昔昔盐》。薛因此诗招致杨广忌恨,后被处死。事隔不久,杨广又作《燕歌行》,才子王胄以“庭草无人随意绿”和之,亦被杀。

[2] 编按:汉高祖以下至武帝,约百年,始伐匈奴,通西域。

[3] 编按:迪化,是新疆乌鲁木齐的旧称。1954年恢复乌鲁木齐市名。

[4] 编按:1919年11月1日,四川文人吴虞在《新青年》上发表《吃人与礼教》一文,公然提出“礼教吃人”的论调。

[5] 编按:“天府之国”最早出现在秦代,指包括长安在内的关中地区。明清后多专指四川。

[6] 编按:十六州分别为: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幽、蓟、瀛、莫、涿、檀、寰、顺为山前八州,新、妫、儒、武、云、应、朔、蔚为山后八州。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版权所有©趣古籍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8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