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称《大周经玄义》。佛教著述。唐静居撰。一卷。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呈,以讲此经而“上资圣寿”。此书简略介绍了“八十华严”处、会、品的结构及九会的主要内容。认为第一会是“举所信之佛”;第二会讲“能信之心”;第三会是“依信生解”;第四会是“依解起行”;第五会是“依行发愿”;第六会是“三圣位极,圣地将登”;第七...
亦称《金刚经注解》。佛典注疏。明宗泐、如玘奉敕撰。一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注释书。成书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内容为两部分,先明《金刚经》五重义:一初释法名、二辩实相体、三明无住为宗、四论断疑为用、五判大乘为教相;后依经文顺次注释,注文前加“注”字。自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
全一卷。隋代天台大师智顗(531~597)讲述。又称金刚经疏、金刚般若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本书为现存最古之金刚般若经疏。乃智顗根据鸠摩罗什译金刚经所讲述之注释书,然讲述于何时何处则不明。本书采用五重玄义之释义,并以序、正、流通等三分解释经文,然书中难以圆融之点甚多,而不见智顗特有之解释风格,故恐...
佛典注疏。唐宗密述,宋子璿治定。二卷。是《金刚经》各家疏注的辑要。书首序文略述《金刚经》成书缘起及大义。正文分为二:初解经题、后释经文。“释经文”又分为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疏解时先举经文原文,下列释文。见载于宋《崇宁藏》、明《永乐北藏》、《嘉兴藏》及清《龙藏》。...
凡二卷。唐代窥基撰。全称金刚般若经赞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乃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经之注释书。玄奘译之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九会‘能断金刚波罗蜜多经’与上述罗什所译,为同本异译。而窥基虽为玄奘门下,却依用罗什之金刚般若经,此可谓异例;本书乃以法相宗之立场,而注释般若空观;就此而言,堪为一重要之注释书。...
亦称《金刚顶瑜伽秘密心地法门义诀》,简称《金刚顶经义诀》、《金刚顶义诀》等。密教著述。原有三卷,今存卷上。系金刚智所传《金刚顶略出经》的解释书。序中述《金刚顶经》出自南天铁塔之事及东传经过,并释偈颂及经题。释文逐段解释,但与今本金刚智所译《略出经》不合。初见于海云《两部大法师资相承记》,作一行造,并载“上...
新罗元晓著述的书。共3卷1册。这本书是对《金刚三昧经》的注释,在元晓写这本注释书之前,尚没有人论及该经。在《宋高僧传》第4卷《元晓传》里,说明了著述《论》的缘起:原来元晓起名叫《疏》,但唐朝的翻经三藏们把疏称为“论”,因此在中国、日本、朝鲜人阐述佛教的书籍中,以“论”为题名者,这是唯一的一本书。《金刚三昧经》...
全一卷。隋代吉藏(549~623)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九册。为昙无谶所译金光明经四卷之注释书。本书将金光明经十八品中分为精简之三科节:第一序品为序说分,第二寿量品至第十七舍身品为正说分,第十八赞佛品为流通分。此外又阐释金光明经之大旨,说明金光明经之力用,并赞叹持守该经之功德等。本书之注释,文简义显,为金光明经重要古注之一。虽...
凡六卷。隋代智顗口述,门人灌顶笔录。略称金光明文句、光明文句。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九册。为天台五小部之一。随文解释北凉昙无谶所译之金光明经,并排斥江北及江南诸师三分科经之分法,而自‘如是我闻’至寿量品之‘悉来聚集信相菩萨摩诃萨室’为序分(一品半),自‘尔时四佛’至空品为正宗分(三品半),四王品以后为流通分(十三品)。注疏有知...
《禅是一枝花》是胡兰成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台湾居留期间对禅宗第一奇书《碧岩录》中一百则公案的逐一解明。八百多年来,中国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都想解明宋代《碧岩录》,直到胡兰成,才做成了这番事业。此书对于中国禅宗思想的理解,有着巨大的作用。可被视为中国禅学的一件大事。书中表哥、哥哥、妹妹等其实都是胡兰成自己的...
《心经随喜》的作者是胡兰成。讲述了胡兰成亡命日本,1966年应邀在名古屋讲述佛教重要经典《心经》,这段期间,他流亡如新,生命亦彷佛在萧条之境中,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创造的生机。胡兰成讲《心经》,彷佛是在聊生活、谈时局、说历史、观赏艺术,但谈着聊着,却又印证了佛法不离人生。...
凡十二卷。宋代知礼撰述。又作金光明文句记、光明文句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九册。本书随文解释智顗之金光明经文句。其初,知礼之师义通宣讲金光明经文句时,门徒竞录所闻成卷,然旷远之旨羁绊不宣,经论援证谬误亦不少,以致知礼有所感慨,遂援举所领大义,又借智圆之金光明文句索隐中之俗书故实以为裨助,撰述此书。至十七品,未竟而入寂。最...
二卷。隋代智顗口述,门人灌顶笔录。略称金光明玄义、光明玄义、光明玄。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九册。为天台五小部之一。就昙无谶所译之金光明经叙说其玄义,共立释名、出体、明宗、论用、教相等五重。释名分教义释、观行释二章,前者顺说三德、三宝、三大乘、三菩提、三佛性、三识、三涅槃、三身、三般若、三道等十种三法,后者则为逆说...
凡六卷。宋代知礼于天圣元年(1023)撰述。又作金光明玄义拾遗记、光明玄义拾遗记、光明玄拾遗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九册。本书 系随文解释智顗之金光明玄义,并破斥广本观心释伪造说,抨击孤山智圆之金光明玄义表微记有词鄙、义疏、理乖、事误等四失。...
凡十卷。唐代慧沼(?~714)述。又作金光明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九册。金光明最胜王经现存之译本有三:北凉昙无谶译、隋代宝贵等糅编、唐代义净译。本书乃根据义净之译本所作之注释书。旨在阐释金光明经之起因、名称、宗、体,以及金光明经之说法时间、受持本经之利益,并逐一依文会释。本书之特征有二:(一)其立场为三乘、五姓各别等法相...
凡八卷。隋代吉藏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论述净名经(维摩经)之要旨。此书属吉藏晚年著作。初述撰著缘由,次分名题、宗旨、会处三科。引用书籍颇多,有大品经、法华经、涅槃经、大智度论等三十余部经论,并载录道安、鸠摩罗什、僧肇、道生、北土论师等数十家之说。注释书有日本智光之净名玄论略述七卷。...
佛典注疏。明宗泐、如玘奉敕撰。八卷。是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的注释书。书前有明洪武十一年(1378)七月初十日的“圣旨”及宗泐、如玘的《进新注楞伽经序》,书后有翰林学士宋濂的《新撰楞伽经后题》。是奉旨注解三经之一种,完成于明洪武十一年七月,同年即奉旨刊板印行。经注前有“引文”,略述《楞伽经》几...
佛典注疏。唐新罗僧元晓撰。一卷。是三国魏康僧铠译《无量寿经》的注释书。开四门:(1)“初述教之大意”;(2)“次简经文之宗致”;(3)“举人分别”;(4)“就文解释”(缺文)。第三门又分为二:“初约三聚众生分别”、“后就四疑众生分别”。此书不见于国内诸藏,今仅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
简称《华严经决疑论》、《决疑论》。佛教著述。唐李通玄撰。四卷。据序称,李通玄撰《新华严经论》四十卷后,“犹虑时俗机浅”,故又作此书及《华严经大意》、《释华严经十明论》。认为《华严经》是“一乘圆教佛果之门”,分十部分叙其“纪纲”,以俾学者“知进修之轨”。所述十部分(十门)均附《华严经》内相应的品名,并作详细解...
佛教著述。隋吉藏撰。一卷。是《弥勒经》(包括《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的论释书。分十章:序王、释名、辨经宗体、论因果、出世久远、论成道真因、辨三会人多少、论与释迦同时涅槃、明教大小、杂料简。序王章中总述弥勒“或上兜率为诸天子”,或“下阎浮提乃成神觉”之义;释名中明弥勒的不同译名及译意;辨宗体中说《上...
佛教著述。唐代新罗僧元晓撰。一卷。是《弥勒上生经》的论释书。分十门:初述大意、二辨宗致、三二藏是非、四三经同异、五生身处所、六出世时节、七三世有无、八三会增减、九发心久近、十证果前后。在“三经同异”中,认为《上生经》是为中品人说,《下生经》和《成佛经》是为下品人说。此书不传于中国。今仅见载于日本《卐字...
二十卷。隋代释智顗撰。《妙法莲华经文句》简称为《法华文句》,略称为《文句》。为天台宗三大部之一。由天台宗始祖智大师,于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在金陵光宅寺开讲《妙法莲华经》对经中字句及意义详加解说,其弟子灌顶随听随记,至唐贞观三年(629)整理成书。和《法华玄义》一样,是解释《法华经》的着作。谓以疏句分节经文,名为文句,以...
二十卷。唐释智顗撰。《妙法莲华经玄义》亦称《法华经玄义》略称《法华玄义》这是天台宋评释《妙法莲华经》题名的主要着述为天台三大部之一。是由智口授,弟子灌顶随听随记整理成书。玄义以五章叙经,即:一法喻为名,二实相为体,三一乘因果为宗,四断疑生信为用,五无上醒开为教相。然后以七番共解,五重别说,释五章义。七番是:标章、引证、...
亦称《法华经玄赞》、《法华玄赞》。佛典注疏。唐窥基撰。十卷(或二十卷)。敦煌遗书藏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四号:(1)结48号,首尾均残,存一百三十八行,属卷一;(2)昃68号,首残尾全,存一千一百六十四行,属卷二;(3)河39号,首尾皆残,存二百十七行,属卷四;(4)黄12号,首残尾全,存七百十二行,属卷四。其中河39、黄12号两号原属同卷...
一卷。唐代释吉藏撰。《大涅槃经游意》约成书于隋开皇仁寿年间(581-604)多取天台圆顿义释经。全篇共分六段,即:一大意,二宗旨,三释名,四辨体,五明用,六料简。大意之中,开为四段:一凡圣,二常无常,三隐显,四半满。宗旨之中,谓宗即是体,以不可思议无所得为经宗。释名中,以灭为正翻,又释绝名义。以法界,法性,法身,般若佛性况涅槃。辨体中,以一二三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