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华夏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 《杜甫与唐代京兆韦氏关系述论》

    杜甫《赠韦七赞善》诗原注曾引俚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是对韦、杜家族的称誉和标榜,杜甫与唐代韦氏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检讨杜诗,其与韦氏交往者多达三十首,其中与韦济等人的交往诗,不仅是杜甫思想、心志和生活的...

  • 《晚清民国词学的明流与暗流》

    况周颐的《蕙风词话》曾被朱祖谋评为自有词话以来,无此有功词学之作①。作为况周颐最重要的词学范畴,重拙大说也因此广受时誉,备享尊荣。当陈廷焯因为早逝,致其沉郁顿挫词说的影响尚未形成恢弘的格局,而王国维的境界说又因...

  • 《清末博学鸿词科与中国文学传统的“重振”》

    有清一代,以科举取士,正科之外,作为特科的博学鸿词科亦数度举行,康熙十八年(1679)与乾隆元年(1736)的两次特科均以得人称盛。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廷第三次诏举博学鸿词科,《清史稿》对此事载录如下:三十四年,御史俾...

  • 《“赋圣”何以诞生》

    司马相如(前169?前118)是两汉时期最重要的赋家,位居汉赋四大家之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赋家,对后世影响甚巨。自宋代起,司马相如就被尊为赋圣。著名理学家朱熹转引林艾轩语:司马相如,赋之圣者。扬子云、班孟坚只填得他腔...

  • 《明代诗学研究中的文献批判问题》

    文献批判有相当悠久的传统,人们一般皆溯至代表19世纪西方历史学主流的兰克(Leopold von Ranke)史学,肯定其用文献学技术处理历史资料,是一项重大的突破[1]20,历史遂而成为一门科学。其引入中国,早在西学东渐的晚清民国初,伴...

  • 《论疾疫对生命意识文论的形塑》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1]政权割据、战争频繁造成混乱的同时,疾疫的流行也加剧了社会的苦痛。两汉时期疾疫多发,东汉建安年间尤为突出:建安十三年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2],时又疾疫,北军多死[2];建...

  • 《《文心雕龙》海外英译及其接受研究》

    一、《文心雕龙》海外英译谱系《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全面而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也是文学批评史上最为重要的经典著作。它体例周密、论旨精深、论据详备,可与《诗学》相媲美。对于这样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经典...

  • 《《周易》咸卦与六朝涉性文学再探》

    六朝文学的一大特点,便是对于男女两性关系的大胆抒写。以往对于这一问题的研判,往往着眼于齐梁宫体诗,关注的是文学领域。但如果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去考察,便可发现六朝文学对于男女两性的描写,有着思想文化观念的潜移默化...

  • 《远古部族文化融合创新与《九歌》的形成》

    一部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史,实际上是众多氏族、部族、民族文化不断传承融合与转化创新的过程。先秦时期,由氏族、部落林立而逐渐形成以中原夏商周三族为盟主的多部族文化联合体。秦汉以后则由更大范围内的民族碰...

  • 《季札观乐诸问题辩证》

    先秦的历史叙述,多依赖于春秋中期至西汉前期编纂的文献,特别是《诗》《书》《礼》《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著作。这些书中的记载,几乎构建了先秦历史叙事的全部基础和主线条。它们所提供的知识之间...

  • 《元明易代与宋濂的题跋文创作》

    题跋文的创作在宋、元、明时期可谓成就斐然,其文体的灵活功能以及与序文的差异性表征于此历史时段越来越受到文人重视。如徐师曾认为题跋专以简劲为主,故与序引不同①。而元、明易代之际的题跋文创作尤其具备规模及特色...

  • 《阅读史视域拓宽“索隐派”红学评价思路》

    《红楼梦》自诞生以来,不同时期的接受者往往热衷于从索隐的角度对作者、文本展开评阅,形成了蔚为大观的索隐派红学。学界提及索隐派红学时,主要指向采用拆字、谐音、谶纬等猜笨谜方式探寻《红楼梦》所隐去的本事及微义,侧...

  • 《清初诗风演变分水岭》

    近年来,康熙博学鸿词科与清代诗歌演变之间关系日益受到学界重视,产出了不少研究成果。其中《康熙博学鸿词科与清初诗坛》(张立敏著,人民出版社2019年8月版)辨析了博学鸿词科诸多概念间的联系,集中分析了康熙十七年(1678)至二...

  • 《周代的文化认同与文学交流》

    近年来,随着葛兆光提出从周边看中国历史中国的内与外等学术话题,如何理解历史中国的形成又成为新的学术热点。不过,在早期中国,对于这一话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华夏和四夷的关系上。据《礼记王制》载:中国戎夷,五方之民。东方...

  • 《传统文学的本源探求及现代阐释》

    自晚清西学东渐以来,中国文论便被纳入中西古今的全新格局之中。在这一格局之下,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也就免不了西方文论的参照。在论述中国古代文论经典之作《文心雕龙》中的文心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

  • 《中国文学创立期的艺术格局与历史高度》

    中国文学有着气象恢宏的历史开篇,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一样表现出早熟的历史特征,这种早熟不是少年老成,而是充满了自然而浪漫、绚丽而庄严的青春般的艺术风范。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创立期,所达到的思想与艺术高度不是简单...

  • 《文章学建构的逻辑起点》

    在研究《文心雕龙》关键词的过程中,我们应在深入比较中西文化典籍的基础上推进自己的研究,在这一点上,刘勰所提出的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文心雕龙体性》)、擘肌分理,唯务折衷(《文心雕龙序志》)的观点今天看来仍有重要意义。在...

  • 《圆通:古代文论建构的审美表达》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道家思想进一步发展,玄学形成,佛学也日益昌明。刘勰深受这种文化氛围影响,而长期寄居修学于定林寺,并协助僧佑大师整理经藏、编汇经目、撰次佛史僧传的经历,使他获得了深湛的佛学修养并精熟佛典用语,这...

  • 《明代诗坛上的台阁、郎署、山林和市井》

    台阁、郎署、山林和市井,既可以是四个横向并列的诗坛空间,也可以是四个纵向的历时态的诗坛现象。而从历时态的角度考察台阁、郎署、山林和市井在明代诗坛的更替递嬗,尤其具有文学史意义。台阁体滥觞于洪武年间,而鼎盛于永...

  • 《朱祖谋《词莂》的词学价值》

    词选是词学批评方式之一,是词作经典化的重要途径,向来是词学研究不容轻忽的对象。当代词学界对历代词选的研究日渐兴盛,这里选择近作一组,以供窥斑见豹。《一座绕不开的地标朱祖谋〈词莂〉的词学价值》一文,介绍了近代词学...

  • 《汉代经学文本与文艺理论话语建构》

    在中国传统学术体系中,经居四部之首,其他学术门类亦受影响甚至被限制,诗乐诸艺也不例外,在文论领域便有文本于经之说。汉代乃经学昌明(皮锡瑞语)时期,其时文艺理论并未获得真正独立,多散见于各类典籍(尤其是经学文本)之中,且有浓...

  • 《楚辞与汉代骚体赋流变》

    对于辞、赋的关系、不必拘于《楚辞章句》以书定名及《文心雕龙》《文选》文体分类之囿,而当回归辞、赋合一的原初实情。对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应当出脱《诗》学经义的立场。讨论楚辞和汉代骚体赋,必须确认《诗》《骚》...

  • 《朱熹对“温柔敦厚”的哲学阐释》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诗学领域对于朱熹诗教观的研究形成一种认识,即认为他所推崇的儒家诗教是思无邪而非温柔敦厚。而在伦理学和哲学领域,大概是出于一种认识惯性温柔敦厚是诗教观,是一个诗学而非伦理学、哲学的话题,因而忽...

  • 《古典文学的文本凝定及其意义》

    对汉魏六朝隋唐文学研究者来说,明刻本是绕不过的一个话题。除了少数的经典作家有宋本存世外,大多数非经典的作家,他们存世的最早本子,皆在明正德至嘉靖年间刊印。此前的版本流变情况,因没有实物,我们很难探究。而对明代文学...

  • 《论“诗心”》

    中国古典美学罕见将诗心作为一个诗论范畴来使用,也未见后人对其词源和内涵作出较准确的阐释。如何理解诗心的内涵,诗心就是天地之心吗?诗心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诗歌意境的创构有何重要意义?这些问题非常值得研究和讨论。一、...

推荐故事
学人解读苏轼:以俗为雅 古人对雷电的认识和防御在《易经》中有较多记载 康熙大帝与清代科学——历史的曲折和启示 儒学制度化的得失 孔孟之别 “墓门深更阻侯门”析证 小议黄庭坚“诗之美”说 甲午战争的直接后果与长远影响 公天下与家天下 静坐:修身养德 自省增慧 说“风土” 《太平经》的“师道”思想 “不敢为天下先”辨析 从文史分野看裴松之《三国志注》 朱熹的魂魄观 100个佛教名词详解,看完全明白了! 传统文化:滋养中国梦的深厚土壤 清初“庄氏史狱”中的吴、潘二子 墨学中的经营之道 中国古代道德生态浅论 《周礼》对朱熹政治思想的影响 勾践献给吴王的不是西施 子学的性质及在当代的新开展 以美为谏的周代献诗 《聊斋志异》罗刹海市·译文 靖康稗史有哪些 正史记载的南宋初抗金名臣李纲 周处传(晋书·卷五十八) 唐宗室世系表简表618-907(李氏) 《丽情集》考证 敍事与嘲调:宋元说话伎艺的两脉 张载哲学体系的基本哲学问题诠释进路 日知录导读 《李虚中命书》简介 王弼的性理《易》及其对朱熹的影响 论王弼易学与老学的关系 王弼哲学的方法论探究 得象忘言、得意忘象 学习古籍的基本常识 经典古籍《史记》 中国经典古籍有哪些 古籍之最 训诂学的现代观念 孔子学《易》考论 王夫之《黄书》简介 名家推荐的国学书目 古籍版本知识 古籍目录及其功用 常用古籍版本目录 古籍善本家谱目录
版权所有©趣古籍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8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