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华夏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 《王阳明的人生与学问》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是明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生于浙江余姚,卒于江西南安,葬于浙江山阴洪溪乡(今绍兴市柯城区兰亭乡仙霞山)。生前获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后遭人...

  • 《《文心雕龙》与乐府诗学》

    魏晋以来,乐府诗创作进入有主名时代,人们越来越把乐府诗当作诗之一体进行批评,于是出现了实际意义上的乐府诗学。《文心雕龙》专列《乐府》篇,是为乐府诗学开山之作(吴相洲《乐府学概论》)。王小盾先生《〈文心雕龙乐府〉三...

  • 《庄子的魅力》

    对庄子的注意始于《史记》。据司马迁说,国王让人带了很多钱去请庄子做宰相,他居然说我宁愿在脏兮兮的小沟里自寻快活。这么个牛人,据说激动了一代又一代文学巨匠,其作被鲁迅盛赞汪洋捭阖,仪态万方,让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

  • 《“人为万物之灵”——《天工开物》里的人文精神》

    明后期帝王(崇祯除外)怠政,朝纲颓败,乱像丛生,让明迅速走向衰退以至灭亡。不过,历史的吊诡在于,皇权的式微却刺激了民间或底层的活力。明末后期商业的繁荣是这一活力的表现,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科技著作正是诞生于这一时期...

  • 《隐士之间的竞争和较量》

    东晋、刘宋之际,在浔阳(一作寻阳)郡地方有三位不应征命的著名隐士:陶渊明(字元亮,后改名潜,365-427)、刘遗民(原名刘程之,字仲思,354-410)、周续之(字道祖,377-423),合称浔阳三隐。此事在沈约《宋书隐逸传》、萧统《陶渊明传》、许嵩...

  • 《陶渊明:从不入主流到第一流》

    陶渊明在世的时候,文名并不显赫。当时,他有一位忘年交的小朋友颜延之,是比陶渊明小十九岁的著名作家。陶渊明去世后,颜延之作了一篇《陶征士诔并序》,对陶渊明的文学评价只有八个字:文取指达,赋诗归来。陶渊明的诗文平淡质朴...

  • 《朱子学的海外传播及其意义》

    南宋时期,朱熹在闽浙赣交界的武夷山地区开展文化学术的传承与创新活动,形成了著名的朱子学派,其影响遍及东南诸省。此时,朱熹的《四书集注》被钦定为科举的教科书和考试的标准答案,其学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上升为官方哲学,成...

  • 《廓清荀子人性论的千年迷雾》

    孟子的思想很明确,我们人性之中至少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味、色、声、嗅等生理欲望,一方面是仁、义、礼、智的道德禀赋,孟子主张不应将前者而应将后者也就是仁、义、礼、智看作我们真正的性。关于荀子的心,学术界一般认为...

  • 《“遊”与“道”》

    有两个概念是贯串《庄子》内七篇的:一是遊,二是道。前者可以说是《庄子》一书的代表性概念,后者则是《庄子》一书最根本的概念。辨明它们在内七篇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无疑对恰切、深入地理解内篇各篇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这两...

  • 《人之立言 因字生句 《文心雕龙》的汉字批评》

    《文心雕龙章句篇》称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刘勰认为,文字是言语之体貌,文章之宅宇,是人们说话写文章表达思想的依托。练于骨者,析辞必精(《风骨篇》),缀字属篇,必须练择,趣舍之间,不可不察(《练字篇》)。《练字篇》更是刘勰所撰汉...

  • 《文才能“尽”吗》

    在中国古代,文学天赋的神秘与天才传奇汇聚成文才尊奉的习尚,富有文才者由此被命名为才子,而创作力衰退、文思迟钝、佳作难觅者也同样要追根溯源于才,自六朝开始,批评界就将这种创作情势的变化概括为才尽,江郎才尽便是其时最...

  • 《《幸存录》与《汰存录》》

    康熙四年(1665),曾参加《南部防乱公揭》的复社友人嘉兴人巢鸣盛(字端明),明亡后筑室其母墓侧,裹足不离。这时听说他在语溪,竟破戒前来相访。黄宗羲因出其近年所著批评夏彝仲《幸存录》中有关晚明党争观点的《汰存录》一书,请他...

  • 《“知行合一”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历代儒家知行观的简略回顾在知与行的关系问题上,儒家有较为深入的探讨。有知先行后、知易行难、知先行重、知行并进、知行合一等多种说法。《古文尚书说命中》记载了傅说对商王武丁说过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话,反映了先秦...

  • 《杜牧《清明》诗的“诗眼”》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清明》,是中国古代诗歌中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经典名篇。这首诗描述清明时节主人公雨中赶路的愁苦心境和问询牧童的瞬间情形,抒...

  • 《阳明心学的主体性之维》

    主体性一般指人的自我意识及人的主动、能动、自主、自由和创造等特性,它既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据,又是其所具有的性质。人的主体性自觉有个漫长的渐进过程,生当明朝中叶的王阳明,适逢社会新旧转型的大时代,他创立的心学体系以...

  • 《“本腔”考》

    本腔一词,在《陶庵梦忆》中提到:是夜,彭天锡与罗三、与民串本腔戏,妙绝;与楚生、素芝串调腔戏,又复妙绝。(张岱著,夏咸淳、程维荣校注:《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8页)在本腔注中,校注者仅以昆剧昆腔释之(张岱著...

  • 《“永明声律论”的佛教因缘》

    南朝齐永明六年(488)二月,中书郎沈约终于完成奉敕撰写的《宋书》,上呈朝廷且获得朝野好评,这一年沈约48岁。事隔不久,年仅17岁的陆厥给沈约写信,对《宋书》的一个文学观点提出强烈质疑。沈约对陆厥的来信颇为重视,回信释疑。...

  • 《《老子》“宠辱若惊”辨正》

    一宠辱若惊一句出现在通行的王弼本《老子》第十三章的章首: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

  • 《清代女性如何接受《红楼梦》》

    清代女性社会对于《红楼梦》的接受主要体现在题咏、绘画、戏曲、续书等四个方面,其中又以题咏为主要的表现方式。晚清女性红楼题咏中所展示的种种生活、社会、情感、文学形态的表现,似乎是强化、放大了《红楼梦》的言情...

  • 《“举本统末”与儒道“和解”》

    儒道的融通互补是魏晋时期思想家面临的时代主题。作为开玄学风气之先的重要代表,王弼通过界定和说明儒道思想谱系中所涉及的无与有、自然与名教等的相互关系,对此进行了创造性的回应。为理清无与有、自然与名教的相互关...

  • 《儒家政治学说的逻辑定位》

    关于儒家政治学说的基本内容,学界讨论甚多。学者们普遍注意到,儒家主张承天命存鬼神,讲人性重教育,重仁义讲礼仪,崇圣人尚贤能。学者们还指出,儒术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但是,对于儒家政治学说的根本属性或特质,儒家政治学说在...

  • 《孔子治国理政思想的总纲》

    孔子的治国理政思想散见于《论语》各篇,看似杂乱无章、缺乏内在关联,然稍加条贯分析,其实也有其内在逻辑和体系建构可言。细读《论语》我们发现,富民教民和尊五美屏四恶的思想应是孔子治国理政思想的总纲,是我们理解其整个...

  • 《赵与褣《辛巳泣蕲录》》

    南宋嘉定十四年辛巳(1221年),二三月间,蕲春的罗州城,发生了一件惊天大事,那就是金国的左副元帅、枢密副使仆散安贞率领十万金兵,渡过淮河,攻陷黄土关、入麻城,临团风,围黄州,过上下巴河,侵蕲州,攻破并血洗罗州城。而这场残酷的血战...

  • 《《韩非子》与南方道家》

    《韩非子》一般被认为是道家与法家思想的结晶,但其实《韩非子》仅仅受到战国时代南方道家代表《老子》的影响,并没有北方稷下道家的色彩。因此《韩非子》就成了以《老子》为理论基础的道法家代表著作,其与齐国稷下以黄帝...

  • 《西汉人心目中的《春秋经》》

    据《汉书窦婴传》记载,汉武帝刘彻当上皇位继承人,也是经历了一番人们意想不到的大波折:景帝七年(公元前150年)春天,三年前所立的皇太子刘荣(景帝长子)被废,重新确定一位皇位继承人迫在眉睫。喜欢干预朝政的窦太后一再明白地向...

推荐故事
学人解读苏轼:以俗为雅 古人对雷电的认识和防御在《易经》中有较多记载 康熙大帝与清代科学——历史的曲折和启示 儒学制度化的得失 孔孟之别 “墓门深更阻侯门”析证 小议黄庭坚“诗之美”说 甲午战争的直接后果与长远影响 公天下与家天下 静坐:修身养德 自省增慧 说“风土” 《太平经》的“师道”思想 “不敢为天下先”辨析 从文史分野看裴松之《三国志注》 朱熹的魂魄观 100个佛教名词详解,看完全明白了! 传统文化:滋养中国梦的深厚土壤 清初“庄氏史狱”中的吴、潘二子 墨学中的经营之道 中国古代道德生态浅论 《周礼》对朱熹政治思想的影响 勾践献给吴王的不是西施 子学的性质及在当代的新开展 以美为谏的周代献诗 《聊斋志异》罗刹海市·译文 靖康稗史有哪些 正史记载的南宋初抗金名臣李纲 周处传(晋书·卷五十八) 唐宗室世系表简表618-907(李氏) 《丽情集》考证 敍事与嘲调:宋元说话伎艺的两脉 张载哲学体系的基本哲学问题诠释进路 日知录导读 《李虚中命书》简介 王弼的性理《易》及其对朱熹的影响 论王弼易学与老学的关系 王弼哲学的方法论探究 得象忘言、得意忘象 学习古籍的基本常识 经典古籍《史记》 中国经典古籍有哪些 古籍之最 训诂学的现代观念 孔子学《易》考论 王夫之《黄书》简介 名家推荐的国学书目 古籍版本知识 古籍目录及其功用 常用古籍版本目录 古籍善本家谱目录
版权所有©趣古籍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8号-48